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939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docx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安徽省六安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5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1题;共52分)

1.(4分)(2016高二下·西安期中)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景观图,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    

C.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    

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    

2.(2分)“当年闻说绕江澜,憾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该诗为乾隆下江南时登临南京燕子矶所题,隐喻了地理环境的演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河流主流变动造成侵蚀与堆积的变化    

B.地壳抬升使原水域变为陆域    

C.河岸沙丘运动填入江中形成陆地    

D.海平面上升造成河滩的淤积与扩展    

3.(4分)(2015高一上·大同期末)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下题.

(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C.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D.由坚硬岩石组成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分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说法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独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各圈层相互渗透    

4.(4分)读下图,回答题。

图中反映出众多的岛屿和深入内陆的狭长海湾,形成这种海岸的最主要原因是()

A.板块挤压    

B.冰川侵蚀    

C.地壳下陷    

D.流水侵蚀    

5.(6分)(2018高一上·江门期末)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

读“山西省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3)沿断层线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块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    

6.(4分)(2017高一上·桂林期中)科学家在意大利西海岸水面下30m处的一个洞穴中,发现洞底有隆起的灰色石笋。

切开石笋的剖面可以看到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海洋微小生物遗体)互相交错。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洞穴岩石从成因上讲属于()

A.沉积岩    

B.变质岩    

C.火山岩    

D.岩浆岩    

(2)从石笋剖面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B.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抬升状态    

C.该地区露出海面一次    

D.该地区露出海面两次    

7.(4分)(2018高二上·长春期末)下面乙图中的年径流量曲线是从甲图中的A、E两处测得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该河正处在汛期    

B.该河的流向为由南向北    

C.该河容易出现凌汛现象    

D.该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    

(2)假如在图中F处作一河床横剖面,下麵能正确反映该河床横剖面的是()

A.

    

B.

    

C.

    

D.

    

8.(6分)(2017高一下·太和月考)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2)

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9.(6分)(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从水动力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来看,湖滨浅水地区主要有垂直于湖岸方向的波浪和平行于湖岸方向的沿岸流两种动力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波浪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岸线平行、且向陆一侧与岸相连的滩,而沿岸流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岸有水体间隔的坝。

图示为呼伦湖滨湖水动力示意图。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①②③④四处水域,最有可能分别发育有滩和坝的是()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①    

(2)呼伦湖岸边的滩、坝等堆积体多分布于东部、南部湖岸,西岸很少,可能原因是()

①地形   ②大气环流   ③人类活动   ④纬度   ⑤植被状况

A.①④    

B.②⑤    

C.②③    

D.①②    

(3)图示湖岸滩、坝面积较大的时间可能为()

A.11月~12月    

B.4月~5月    

C.8月~9月    

D.10月~11月    

10.(6分)(2017高一下·福建期中)该河若流出山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11.(6分)(2015高一上·孝义期末)读下面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回答下题.

(1)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图②是()

A.冰川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    

D.海浪侵蚀地貌    

(3)图③地貌形成于()

A.河流出山口    

B.河流上游    

C.河流中游    

D.河流入海口    

二、综合题(共4题;共57分)

12.(6分)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1)

构成图中①处地貌景观的岩石受高温变质作用会形成()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岩浆岩    

(2)

上述地貌形成过程与流水、风力作用联系密切的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

与图中④处地貌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A.泰山    

B.台湾岛    

C.夏威夷群岛    

D.喜马拉雅山    

13.(17分)(2018高一上·沈阳期末)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一般情况下,在甲、乙、丙、丁哪一处可能找到石油?

________。

(2)甲处地貌成因是________。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循环,我国东部的________(填夏或冬)季风主要影响②环节。

14.(19分)下图所示区域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由200毫米递减到15毫米;年均温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厦季夜间气温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

A.山脉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2)

对该区域的中部地区地表形态影响较小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15.(15分)(2018高一上·吉林期末)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

(2)该地地表形态的变化表现在:

先是________使地面褶皱隆起,外力作用以________为主,使该褶皱的顶部缺失;后是地壳________或相邻地区抬升,外力作用以________为主,使该褶皱构造上部覆盖新的岩层。

(3)如果该地修一条与剖面垂直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B两地中的________地。

(4)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趋向________,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1题;共52分)

1-1、

2-1、

3-1、

3-2、

3-3、

4-1、

5-1、

5-2、

5-3、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9-3、

10-1、

11-1、

11-2、

11-3、

二、综合题(共4题;共57分)

12-1、

12-2、

12-3、

13-1、

13-2、

13-3、

13-4、

14-1、

14-2、

15-1、

15-2、

15-3、

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