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46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重点简答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

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v):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实现了价值增殖

意义: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

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

1、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分)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1分)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1分)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分)

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分)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2分)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是主流。

(2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2分)

 

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1)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3分)

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

这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3分)

2)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2分)

3)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2分)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首先:

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

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提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

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再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

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

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通过科学性来保证。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9、简述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包括: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0、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1、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

1 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 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 海外利润;

4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12、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1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②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

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③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4、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就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感性认识:

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

丰富的、生动的

理性认识:

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全面、本质、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

间接地、相对稳定的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

片面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间接的、概括的、全体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

相对稳定的认识。

●联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①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②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③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

18、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分)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分)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1分)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1分)

19、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分)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分)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分)

20、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

(1分)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分)

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分)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

(1分)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分)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2分)

2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23、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于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

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

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

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

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

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

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

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

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

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

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

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

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

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2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被物所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各个商品生产者在抽象劳动的层面上进行等量劳动相交换。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的矛盾,都是商品经济中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都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来自于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所有制(其最初表现形式就是私有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

它是商品经济中各种内在矛盾和相应的一系列经济范畴产生的根源;它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矛盾能否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

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的矛盾

26、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以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

主要特征是:

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

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

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当社会分工跃出了国界,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与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发展,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记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技术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再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他的全球化则是在进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更快。

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27、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

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

1)广度上:

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

2)深度上:

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

于深化

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8、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29、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②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③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④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正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

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0、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①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利息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

②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

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

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

③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

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内,一般是由国家金融机构加以确定的。

31、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具体劳动:

这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的劳动。

3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①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③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竞争的目的不同;

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竞争的范围不同。

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答: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33、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34、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联系起来加以

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

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

坚持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不坚持,一切从本本出发,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

正因为坚持,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5、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1 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2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1分)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分)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分)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分)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分)

37、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2分)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