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350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序》文本价值散论

马世年

《新序》是西汉后期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

其读者对象是西汉的高层执政者。

全书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宽惠养民,尚贤授能;臣下能忠于国事,善于谋划。

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是为执政者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此书的文本价值应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作为呈献给执政者的“谏书”,《新序》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史书;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不能像一般的史书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执政者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

刘向对历史资料所做的甄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

《新序》基本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其中的一些文字更为原始,包含着更多的历史信息。

如《新序·杂事第三》中的“燕惠王遗乐毅书”一篇,《史记·乐毅列传》作“燕王喜与乐间书”,与《新序》不同,马骕《绎史》、梁玉绳《史记志疑》均以《新序》为是,亦可见其史料价值。

即使是汉初的材料,《新序》也有一些是他书所无或记载不足的。

如《新序·节士》“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一章,是现存苏武材料中最早的一篇,且较之于《汉书·苏武传》为详。

对于《新序》文献来源问题,前人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刘向“校理群书”,文献数量十分浩繁,文献类型多种多样,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某书某篇。

再者,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籍中自然会有不同的叙述。

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是对与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载,呈现的是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新序》的文学性,取决于独特的撰述目的与特定的读者对象。

全书汇集了许多“公共素材”中的精彩故事,再经过刘向的精心撰构,“弃取删定”,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新序》风格非常独特,全书几乎都是客观事件的陈述,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评论之外,文本中很少有撰述者的声音。

然而,读者又时时会感受到撰述者的存在,这便是“谏书”的话语方式。

徐复观说:

“诸子百家表达思想,有一种方式,可以说是属于《春秋》的系统。

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表达出来。

”《新序》显然属于此。

不过,《新序》受先秦子书的影响更为显著。

一个直接的例证就是《韩非子》的《说林》与《储说》六篇。

“说”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特殊文体,本身便具有故事性。

《说林》与《储说》将其汇集起来,分门别类予以编排,使其成为寓言故事的汇编,其编排形式便直接启发着《新序》与《说苑》的体例结构。

进一步说,编撰形式也与《新序》的话语方式以及“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补遗阙”的劝谏功用是一致的。

(摘编自2017年01月1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序》是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它的目的是向君主陈述值得效法或值得警戒之事。

B.《新序》既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性著作,又是一部有着明确的读者对象、内容赋有针对性的实用性读物。

C.《新序》具有很强的史学价值,书中的一些文字保存了更为原始的先秦历史信息,也弥补了汉初史料的不足。

D.《新序》的一些记载更能令学者信服,连史学家马骕、梁玉绳都认同《杂事》中关于“乐毅与燕王”的记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确指出《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某书某篇是很难的,前人简单将《新序》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的说法有失准确。

B.《新序》撰述的历史故事,几乎都是客观事件的陈述,很少撰述者的评论,但是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撰述者的情感态度。

C.无论是在编排形式、话语形式方面还是在劝谏功用方面,《说林》与《储说》都为刘向编撰《新序》提供了直接启发。

D.《新序》的说话方式不仅与先秦诸子百家表达思想的方式有着历史关系,也与春秋时期孔子编撰的《春秋》遥相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更好地实现劝谏的目的,刘向非常注意特定阅读对象的愉悦感受,精心拣选了短小精炼、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B.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是一种“公共素材”,存在样式本来就有多种,刘向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记载了历史。

C.《新序》中的历史故事,虽然与其他文献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已经过刘向的精心虚构加工,呈现出了独特的形态。

D.《新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除了表现在故事的精彩,还表现在叙述方式的委婉含蓄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

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

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

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

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

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

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

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

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

孙犁喜欢写农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做了小学教员。

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人情令他徜徉不已。

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

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

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

他说:

“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

”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

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

孙犁收获的最初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

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

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

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处理。

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

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

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

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

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

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

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

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

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

”“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第四章》)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延安学习期间,孙犁住的虽然简陋,但是远离了冀中战火,客观上为他创作出《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和环境。

E.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6.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

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8.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

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

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

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

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

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

自是每战以胜归。

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

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

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居邕数年,阴以利啖广源群蛮,密缮兵甲,乃上疏曰:

“交阯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

今不取,异日必为中国忧。

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

”未报,而甲洞申绍泰犯西平,五将被害。

谏官论注不法致寇,李师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阉民为奴,发洞丁采黄金无帐籍可考。

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

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

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

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

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

遂以注知桂州。

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

“昔者臣有是言。

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

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既至桂,种酋皆来谒。

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

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

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三·萧注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B.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C.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D.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

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

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注指挥若定,智勇双全。

广州被围困数月,他只身突围,招募海边二千名勇士,趁着飓风火烧敌军船只,打败敌军,从此每战都得胜而回。

B.萧注谙熟边务,运筹帷幄。

他在邕州任职,一面利诱广源各洞蛮人,一面秘密修补、整治武器装备,上奏陈述攻打交阯的策略,请求朝廷除患。

C.萧注收拢人心,安蛮靖边。

他接管邕州事务,对蛮人施行恩惠,结以信义;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长,问候老幼,既得其欢心,又暗知边情。

D.萧注审时度势,因势而化。

他虽然曾经积极主张攻取交阯,但看到交阯在军事实力上日渐强盛,便不再主张征讨,因而被主战的沈起取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环庆李信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

(5分)

(2)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猎骑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唐诗人。

②入卫,入京守卫。

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

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

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

B.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

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

C.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

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

D.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

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

E.尾联转入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

远离京城、万里之外的黄云戍堡,战士身上的剑伤崩裂溅血,但战事紧急,他们也只能披着铠甲而卧,以防备敌人的夜袭。

1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刻画,“”一句是以装扮显现人物的儒雅风度。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金鸡报晓辞旧岁,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人们的企盼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作为领军主将,战前要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全心全意备战,全力以赴战斗,保持狮子搏兔的心态,力争一剑封喉,克敌制胜。

③中国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闲,他们深入基层,搞调查,做统计……,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有时简直目不暇接了。

④四川大学研究生曹礼勇赴凉山支教,发起建造三座助学桥,彝族老乡津津乐道他的故事,甚至还给他取了个彝文名字——“的日母牛”。

⑤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必须以人为本,要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A.①②B.④⑤C.③④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这一最新科技成果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取得的。

B.4月12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在其注册的微博账号上,发出了第一条中英双语长微博,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粉丝数就突破了30万人。

C.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驻天宫二号以后,将开展多项有人参与的科学试验,这充分凸显了人在载人航天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D.在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旅游产业正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就地球上的生物来说,①品种形态多种多样,②它们都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

③科学家们探索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时,都是以是否有碳氢化合物存在为前提依据。

④发现某个星球上存在碳氢化合物,那么这个星球上至少有了同地球生命相似的信息存在。

⑤宇宙间普遍存在碳氢化合物,⑥具备了适合的条件,就完全有可能演化成为生命。

A

尽管

/

只要

即使

除非

B

虽然

因此

如果

/

只要

C

即使

所以

/

其实

如果

D

/

并且

只要

况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双人从,三人众。

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①。

你不是一个孤单的人,因为你的身后有大家的身影;②,因为很多的点聚在一起,就是长长的线,宽广的面。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③,进而连线成面,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1.为迎接第32个“教师节”的来临,某校策划了“感谢师恩”庆祝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