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docx
《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
人口•资源•环境•幸福
——“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系列活动
(一)
活动时间:
2011年5月23日
活动地点:
xxxx
参加人员:
xxxxxx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知识讲座,使全体师生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通过对全体师生的人口知识普及,扩大影响,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人口与发展。
主持人:
xx
主讲:
xx(xx乡计生办主任)
主要内容:
一、讲述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及国家和云南省的人口政策方针,计划生育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兴亡。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
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及流动与迁移人口“四个高峰”。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低生育水平不稳定。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是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文化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行政制约手段实现的,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距离,低生育水平存在着反弹的压力。
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育率降低,但是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还很大,不少贫困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总体工作水平还不够高。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四是计划生育队伍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少地方仍然主要依靠行政强制来推动工作;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不会服务、服不好务的现象比较普遍,优质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
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存在着盲目乐观、消极畏难的情绪。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是当前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最大障碍,因此,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
计划生育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
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有利于劳动就业。
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
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
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
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二、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沉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
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难度较大。
即使严格执行现行人口政策,稍有松懈就会达到13亿。
到21世纪20-40年代将相继进入人口三大高峰:
总人口在2020-2030年至少达到15亿;劳动年龄人口在2020年达到10亿;老年人口在2040年也将达到3亿以上。
中国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长期继续维持现状,难以有较大改善。
人口众多,且人力投资微薄,致使中国人口素质低下。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但文盲半文盲却占世界人口1/4,平均文化程度不足5年。
随着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文盲半文盲等低素质人口群还在大量增长,仍处于“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人口低质量循环模式,这种状况不仅难以发挥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已成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沉重包袱。
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中国的就业压力也十分沉重,且长期存在。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增长势头仍然较快,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每年需要安排的城市劳动力1900多万,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有限,新增农业劳动力又超过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这无疑使就业压力更加加大。
数亿潜在的农村失业大军已成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不仅已为过去人口剧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将为今天的人口控制付出可观的代价,中国在低收入阶段就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根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上升到6.8%,接近老年型年龄结构,2020年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与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起来人口老龄化具有提前到来和峰值较高的特点。
这会使社会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中国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
这种短缺主要表现为:
一是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
如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
二是严重的结构性短缺。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全部资源中除煤炭十分丰富外,其余较丰富的多为经济建设需求量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在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所占比例偏低,煤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过高;开发条件的结构性短缺,如铁、磷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但多为贫矿,增加了采炼的成本。
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水平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较难增加的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
当然,我们在考察资源短缺时,不仅要注意到资源人均占有量的短缺,而且要特别注意到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更新资源更是如此),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其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某些自然资源正在衰竭,且呈锐减趋势,承载能力下降。
中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
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而粮食增产却举步维艰,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中国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一部人类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是如此,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负担着中国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极限,已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深化为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
由于欠帐太多,资金有限,控制中国的环境污染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而控制中国生态破坏的任务则更为艰巨、持久,也需要更长时间。
如果环境政策稍有松懈,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将更加迅速。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以上分析说明,要摆脱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国不同时期和区域的适度人口容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更好地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首要问题。
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历史上最大数量15-16亿。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缓解这一矛盾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提高人口素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既充分又合理的利用。
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就能减轻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长期不懈地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中国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条件。
就生态环境而言,人口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
因此,要继续坚定地实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这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的战略思想,也是到二十一世纪还要坚持的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回落是一个持续百年的历史过程。
根据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长期性、累积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中国人口政策也要根据中国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今后数十年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尽可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因此,要加强对目前人口状况的研究分析,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口数据,并通过多方案预测对人口发展趋势做出明确的分析,在控制人口出生率和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制定一个适度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综合方案。
实施上述人口政策方案,要树立长期稳定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人口的零增长;要掌握政策界限和政策的阶段性,逐步实现人口结构的合理化;要选择好政策的重心,抓关键,带全面,重点杜绝多胎生育,关键控制农村总和的生育率。
为保证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人口的法制建设和管理;加强经济控制政策和实行利益诱导;加强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参与人口管理;重视社会的作用和实行国家、地区、家庭三个层次的管理相结合。
此外,还要开展人口教育,转变生育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只有这样,中国的人口增长数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控制人口数量对减轻人口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显著的作用;提高人口素质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因为,资源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矛盾的。
资源丰富有助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可能使某些资源衰竭,二者的调和主要靠人类的智慧――科学技术,也就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口。
人口素质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智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指提高人口这三个方面的素质。
这里笔者只就提高人口的文化智力素质等作些分析。
人的文化智力素质,是指后天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在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下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智力支出日趋成为人类劳动的主导。
科学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日趋向技术密集、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引起了职业构成的变化,日益要求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并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
人口众多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口文化智力素质低下,人力资源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且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充分利用其人口资源并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中国的人口包袱才会变为社会财富,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源泉。
这一点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显得非常重要。
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是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越是建设资金紧张,越是要强化人力资本投入;越是经济发展落后,越是要发展教育科技。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这不仅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最重要的经验,也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然而,我们强调的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自然包括人口的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
人口的资源环境素质是指人口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知识、技能以及人口的生态环境意识。
在当今世界,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在一个“生态盲”、“环境盲”充斥的国度里,要想根本改善环境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之所以在人口环境问题上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愚味、无知、缺少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伦理。
因此,从长远考虑,要把树立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作为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重点,把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植根于国民教育之中,使社会公众具备基本的生态环境基础知识、生态环境国情意识和人口意识,并使之长期保持人口、环境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影响人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因素中,从长远来看起根本作用的是发展经济和普及教育。
相对而言,教育比其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以及对人口素质的提高,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
从教育对生育率的影响来看,妇女生育率与妇女文化教育都存在着一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妇女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终生生育的平均子女数越少。
根调查,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还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
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质的核心。
也就是说,决定人口素质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在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已十分发达的今天,这一点更为明显。
为此,中国要努力提高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
最主要的是要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概括来说,实现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所谓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指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类自身现代化建设。
人口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即向现代人口类型转变;二是人口素质的现代化。
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相适应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模式。
即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交互发展呈现“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率”高级循环模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产业革命后,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以及教育普及化相同步,已形成现代化的人口再生产模式。
中国正处于人口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水平的交互发展也正处于由初级向高级循环模式转变阶段。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再生产转变并不是与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和教育普及化同步发生的。
因此,在中国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来推进人口的现代化就显得很有必要。
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在人口现代化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已显示,人口素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尽管现在中国和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然而,实践证明,人类是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逐步找到以上矛盾缓解和协调的途径的,从而实现良好的人口环境,适度的经济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持久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的。
这正是人类能够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健康•自信•青春•未来”
——“人口知识进校园,健康知识进课堂”系列活动
(二)
活动时间:
2011年5月23日
活动地点:
xxxx
参加人员:
xxxxxx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以“健康、自信、青春、未来”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使师生认识到健康与工作及学习的紧密关系;通过对全体师生进行健康知识普及,使师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学习。
主持人:
xx
主讲:
xxxx(太平乡计生办主任)
主要内容:
一、就生活中的健康常识向全体师生进行全面、生动的讲解,使师生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健康常识。
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
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二、向师生详细阐述一个健康的身体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师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1.晨练5分钟
起床后锻炼5分钟,不仅为身体充电,而且能加倍燃烧卡路里。
很多人误认为晨练必须5点钟爬起来跑上几公里,其实是不必要,也不太现实的。
你只消花5分钟,做做俯卧撑和跳跃运动,使心率加快,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么对着镜子冲拳100下,感受那种能量积蓄的过程。
2.养成喝水习惯
处于缺水状态的你,会时常感觉衰惫。
清早起来先喝一杯水,做一下内清洁,也为五脏六腑加些“润滑剂”;每天至少喝进去一升水,不过也不是多多益善。
3.讲究吃早餐
美国有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身高体重比(BMI)偏高,也就是体重超标,还爱犯困,做事无精打采;讲究吃早餐的人则精力充沛得多,身形也相对匀称。
最营养健康的西式早餐是:
两片全麦面包.一块熏三文鱼和一个西红柿。
全麦面包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西红柿的番茄红素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和保健,并且对前列腺疾病的预防很有好处;三文鱼中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和蛋白质对身体更加有益。
4.十点加餐
即使早餐吃得不错,到上午十点半,前一天储存的糖原也差不多用没了。
你要想在一天剩下的时间仍像刚充完电,这时就必须加加餐。
一块巧克力,或者一根能量棒.几块饼干,补充能量以外,还能有效避免午餐暴饮暴食。
5.午后喝咖啡
午餐后,身体的睡眠因子(一种能引发睡眠的分子)成分增多,是最容易犯困的时候,此时喝一小杯咖啡效果最好。
当然喝茶也行,随你喜欢!
别忘了睡前4小时内不要喝咖啡,免得过于兴奋睡不着。
6.多倾诉多纾解
性格也能调节疲惫。
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内向.害羞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外向的人精力更足,这是因为爱跟人交谈的人善于发现乐趣,把自己的烦恼.压力及倒霉事一股脑说出来,就不会觉得累和无聊,相反地,喜欢安静.独处.不爱社交的人缺乏这种纾解压力的渠道,时间长了,必然感觉不堪重负。
7.坐有坐相
坐姿不良,走路踢里踏拉,耸肩腆肚,这些通常是你能量已耗干的表现。
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如果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反而会觉得更疲劳。
不管是站还是坐着,应当收腹立腰,放松双肩,脖子有稍稍伸展的感觉。
三、在心情不好时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1.自我鼓励法
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
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2.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
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幽默的诗句,可以消除悲伤。
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3.环境制约法
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
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
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
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4.注意力转移法
请你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会豁然开朗。
例如,当你遇到苦恼时,可以将它抛到脑后或找到光明的一面,则会消除苦恼。
5.能量发泄法
对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
消极情绪不能适当地疏泄,容易影响心身健康。
所以,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找知心朋友倾诉;不满时发发牢骚,愤怒时适当地出出气;情绪低落时可以唱唱欢快的歌
将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泄出去。
比如当你发怒时,不如赶快跑到其它地方,或是用拳头锤击墙壁,或是找个体力活干一千,或是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或者在你过度痛苦时,不妨大哭一场。
笑,也是释放积聚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
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绪。
首先必须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其次,承认了不良情绪的存在后,就要分析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并弄清楚究竟为什么会苦恼、忧愁或愤怒,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自己所苦恼、忧愁、愤怒的事物,是否确实可恼、可忧、可怒,有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么不良情绪就会得到消解;最后,有时确实有可恼、可忧、可怒的理由,那么,就要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它。
比如,你如果因为考试前把握不大,对能不能考好感到焦虑不安,你就要积极把精力转移到加强学习上来,集中精力搞好复习,减轻自己的忧虑。
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
一般情况下,能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情,通常都与自己的亲身利益有很大关系,要很快将它遗忘,是很困难的。
但是,可以进行积极地转移,即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上,或者主动去帮助别人,或者找知心朋友谈心,或是找有益的书来阅读。
要使自己的心思有所寄托,不要使自己处于精神空虚、心理空旷的状态。
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能很快将精力转移他处的人,不良情绪在他身上存留的时间就短。
采取必要的方法
自我鼓励法。
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
自我鼓励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一个人在痛苦、打击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鼓励,他就会感到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来。
语言暗示法。
当你为不良情结所压抑的时候,可以通过言语暗示作用,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比如,你在发怒时,可以用言词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会把事情办坏的"。
陷入忧愁时,提醒自己"忧愁没有用,于事无益,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吧。
"等等,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自我暗示,对情绪的好转将大有益处。
请人引导法。
有时候,不良情绪光靠自己独自调节还不够,还需借助于别人的疏导。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的时候,应当允许有节制的发泄,把闷在心里的一些苦恼倾倒出来。
因此,当青年人有了苦闷的时候,可以主动找亲人、朋友诉说内心的忧愁,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环境调节法。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
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
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当你在受到不良情绪压抑时,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大自然的美景,能够旷达胸怀,欢娱身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好的效果。
四、通过现场问答的形式,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互动,并及时解答师生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
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