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0633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docx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杨丽平物fj丹半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l4周岁未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以及已满l6周岁未满I8周岁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出现低龄化,贪婪性,团伙性,暴力性,反复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外在诱因及内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

在诱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犯罪情景中受害人的不当表现对行为人犯罪的激发等.内在动因主要是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素质.长期不良的外因刺激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心理特点,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一般来说,内在动因是基础,外在诱因是条件.任何种犯罪行为都受其犯罪心理的支配和制约.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犯罪心理的滋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环境影响,从点滴的心理变化开始的.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要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从心理人手.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即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这个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当人

进入青年初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自我意识的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成人感和独

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情感日益丰富,细腻,易为一些小事掀起内心的波澜.第三,自尊感趋强,

且容易波动,遇到顺境容易产生优越感,甚至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受,甚至

自暴自弃.①第四,精力旺盛,探究事物隐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对性知识和异

性的探求欲望不

断增强.第五,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世界观处在逐渐形成但未完全形成的时期.第六,朋

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重要,对父母,老师的独立性意向增强,父母的榜样

作用也在削弱,甚

至对心目中崇拜的人产生依附感.

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

现为:

第一,精

力旺盛与缺乏支配能力之间的矛盾.在生理上,未成年人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但其

tL,理水平提高

较慢,没有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总觉得生活空虚,乏味,因此,有些精力过剩而又精神空

虚的未成年人在外界不良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打架斗殴甚至暴力性违

法犯罪活动.第二,

好交往,依附性强与认知水平低的矛盾.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

视伙伴关系;另

方面,由于认识能力发展不成熟,思维容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把"哥们义

气当成友

谊",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诱上邪路.第三,兴奋性高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由于兴奋性高,情绪

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而意志品质又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

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第四,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容易接受外

界不良刺激,有些法制观念薄弱的未成年人,就可能放肆追求性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

①叶斌,沈烈敏:

学校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20页.

103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动机矫治英国心理学家艾伯特?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并能按照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②由于未

成年人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模仿性与易受暗示性均较强,所以分不清是非,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

的影响.如,有的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里,暴力行为较突出,且暴力行为者能达到自己

的目的,使未成年人认为使用暴力意味着自己的强大,认为拒绝使用暴力者是弱者和受欺负的对象.

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积极矫治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矫治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

方法是说理式的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而说理式矫

治方法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增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认识到它们的社

会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引导未成年人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转变成

行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断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

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

遇到的问题,不再因为错误的认识而犯罪.这种方法现在也常用于未成年人法庭庭审时的法庭教育

阶段,旨在通过教育防止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第二种方法是抑制式矫治方法.抑制式矫治方法是用被矫治者自己的良知和外界的刺激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对

已有犯罪心理和已

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用典型的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从良心上

发现或醒悟,再适时用真情和爱心加以帮助和关怀,使这些缺少温暖和亲情并被他人所歧视的坏孩

子产生感恩报德之情,产生愧对社会之感,从而自觉地改变其反社会的心理,自觉地放弃犯罪的动

机和犯罪的念头.第三种是训练式矫治方法.训练式矫治方法是针对未成年人求知欲,模仿能力强,

精力充沛及注重朋友关系等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培训,及时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帮

助未成年人改善人际关系,让他们学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式,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

中遭受到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格矫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与犯罪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品质有密切的

联系,但与此同时,犯罪者固有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人

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情绪,意志等方

面,④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可塑性等特点.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不同,所以人格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各部分内容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整体.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的形成和表现是在个人先天本能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式.人格的可塑性

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人格可以发生相应变化.①由于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反过来,已经形成

①康树华: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②李晓文,蒋奕雯,马川:

((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③林传鼎:

(《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104?

的人格特征又会作用和影响于人的具体社会行为.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

的道德观,伦理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准则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有具体要求并对之进行好坏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难以与人和睦相处,说明其有人格缺陷.因此人格缺陷是指与社会要求相比还不够完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欠缺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原本并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态度及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更为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如狂妄,自卑,偏执,多疑,冷漠,暴躁等不良心理品质

这些不

良心理特征随着个体不良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进一步强化,最终成为违法犯罪

者所特有的人格缺

陷.而这种人格缺陷一旦形成,就使其在犯罪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与特定的时空环境

内的具体犯罪机遇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表现,纠正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要从努力培养未成年人

的成熟人格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人手,以形成健康和成熟的人格.首先,通过对未成年人进

行适当的疏导,帮助未成年人消除疑虑,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心理现象,疏泄消极情

绪,恢复情绪平衡,促使未成年人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⑦其次,

要通过培养未成年人成熟的情感,端正情感倾向,扩大社会情感广度,以改造不成熟的情感活动,培

养稳定而成熟的道德情感.再次,要克服未成年人缺乏自制力,缺乏独立精神及顽固执拗的个性特

征,培养其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最后,要努力消除未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

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未成年人对各种不利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

四,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

未成年人不良心理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犯罪类型,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应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矫治.

1.攻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该类型的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属于留守

儿童,与家人缺少沟通,从小未受过遵从社会规范教育.还有的家庭中父母相互间经常使用暴力解

决问题,未成年人从小经常受到体罚,也有的是居住在社会风气不良,经常发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的社区中,他们经常观看暴力电影,电视,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使他们从小耳闻目睹这些攻击性

行为.未成年人在上述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长,逐渐

形成了攻击性人

格特征,当受到挫折时,为了缓和内心的紧张情绪,潜在攻击本能就通过杀人,伤人等暴力形式表

现出来,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对于这类未成年人的矫治,一是要增强挫折容忍力.具有攻击性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的失控容忍力,例如,凡事不纠缠于一时的得失,对一般的损害和侵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容易

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等,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性.④二是要提高自控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

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自我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如

进行厌恶疗法即通过想象令自己厌恶的事物,将该事物与攻击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

射,最后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行为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以物

出气的方式将郁积的消极情绪渲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原始性高声喊叫以释放消极

情绪.喊叫地点宜

①梅传强: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⑦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第5页.

⑦傅安球:

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④同注③,第4I页.

105选择在空旷之处或隔音效果极好的而不会引起他人误解的房间.

2.团伙型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治

该类未成年人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言语粗野,经常说谎,甚至逃学,多次违反校规.他们的这

些表现,常会导致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这些人在家里得不到爱,在学校得不到

温暖,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严重挫伤,同时,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判断力,内省力,分不清

是非,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对于"关心"他们的别有用心的人会感恩戴德,

言听计从,且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具有的对同伴讲义气,重感情的特点,容易受N~rJ,罪分子的引诱,形

成犯罪团伙.在犯罪团伙中,他们奉行的是团伙的价值观和荣辱观,通常表现为不加辨别地跟随团

伙成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违法犯罪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犯罪团伙有较强的归属感,学会了违法

犯罪团伙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忠于团伙,将自己的需要服从于团伙需要,而排斥主流社会和主

流社会规范,排斥父母的教养,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这类未成年人通常会无端地向不属于自己

团伙的其他未成年人发泄对立情绪,对教育和规劝他们的教师,父母持敌对态度,经常偷窃,抢劫,

反复挑起或参与打架斗殴,很少体验到罪恶感.对这类犯罪团伙中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活动,首先,必须隔绝他们与其他违法犯罪成员之间的

联系,时刻提防他们再次受到犯罪团伙的操纵和利用.最好将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或成年人组合成

为新的团体,利用他们对群体的忠诚,增强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的"自己人群体"观念,

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问题有所领悟和自我认

识,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其次,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

关怀,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再次,与未成年人

推心置腹交谈,使其体会到所作所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反复启发其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他人的

危害性和对自己人格健全的不利,促使其提高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在违法团伙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学会用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设法让

他们认识主流社

会的正确价值现念,知道哪些行为是社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受社会欢迎的.最后,鼓励未成年

人学习谋生的手段和劳动技能.鼓励他们加速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其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

关系和社会组织中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来要求和约束其行为,处

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只有按照社会规范表现出各种相应的行为,才能成为符合需

要的角色.例如,未

成年人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听从老师的指导,为人子女,就应当重视父母

对自己的忠告等等.

3.冲动型犯罪的心理矫治

由冲动心理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通常是性格相对孤僻,脾气暴躁.这类犯罪未成年人在犯罪前

通常没有预谋,犯罪时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

对实施行为的

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犯罪后往往后悔不

已.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

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贸然行事.冲动既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怒长期郁

积于胸无法排遣,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虽然只是个导火线.例

如湖南某中学学生王某,家境贫困,口齿不清,学习成绩平平,体弱多病,常被同学欺负和取笑.有

天,他口袋里有一把水果刀,走在路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迎面走过来,取笑他"芦柴棒",王某

越想越气,后来转过身并追上他同学,用水果刀向其背部连刺两刀,致其重伤.冲动还可以在我行

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顾不

得友谊亲情,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对这类违法犯罪的心理矫治的办法,一是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凡事要有理智.只有用理

?

106?

智来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更好地控制冲动.因此,一定要认清行为的目的,考虑行为是否

得当和可行,尤其要清醒地预见到行为的消极后果.二是当对某事或某人感到愤怒时,可采用深呼

吸放松法,即闭上双眼,保持慢吸气3至5秒直到肺部充满空气,然后缓慢呼气3至5秒,吸气与呼

气最好都通过鼻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①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冲动的发生.三是要转移冲

动情景,合理释放冲动.尤其当冲动是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时,要转移注意力,或者回想其他的事

情,或者迅速离开情景场地,把外界刺激与冲动的联系隔断.四是要消除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

要带着有色眼镜曲解他人的态度,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他人的言谈举止都有敌意,凡事多从正

面去理解,恶意伤害别人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是恶意伤害,只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也必定会让伤害

者汗颜而有所收敛.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的必要性及工作完善

施红洪萍

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采取的是羁押方式,不仅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还表现出一

定程度上的惩罚性.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

大多是受人教唆,盲目随从或一时冲动而实施犯罪,具有明显的偶发性.据统计,上海市青浦区人民

检察院在2007年1月至8月人民法院判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

役的已判决未成年犯占总数的78%.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多数为偶犯,轻刑犯.故针对未成年人

犯罪的特点,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

逮捕时应慎用逮捕,贯彻好"不捕为原则,逮捕为特例"的刑事司法精神.

对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

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

逮捕".按照这一规定,实施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2)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据此,适用逮捕措施并不是有罪即捕,除了证据要件,刑

罚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具备必要性要件.

1.法律界定"逮捕必要性"的一般标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

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这是我国关于逮捕必要性

的法律界定,即法定情形之内的逮捕的必要性表现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

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和罪行

危险陛.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危险陛的法律内涵.

第一,罪行危险性.案件性质往往是考虑犯罪人社会危险性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

犯罪性质严

+作者均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①程文红:

心理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