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关于积极推进教案学案一体化修订稿.docx
《开鲁县关于积极推进教案学案一体化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鲁县关于积极推进教案学案一体化修订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鲁县关于积极推进教案学案一体化修订稿
关于实施教学案的指导意见
(第三次修订稿)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的发展格局,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借鉴和吸收外地“教案学案一体化”(或“导学案”)实施的先进经验,经过我县的进一步实验、论证、整合与重构,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和教研工作,旨在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力求通过“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真正把教学过程变“灌输式”为“引导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同时,将教师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我县教育教学改革跃上新的台阶。
二、教学案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案是一个将教师和学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桥梁,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由原来只侧重“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上面来,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我县的这项工作,既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学生角度来讲,教学案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学生通过预习和自学,学会自己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教学案的运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得到优化,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教学案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理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用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基础部分而使成绩中下的学生由此逐步树立自信,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能在拓展部分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学案能够改变传统集体备课的浅表化和随意性的弊端,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在实处。
教学案是一个硬性的有形载体,有可测量的标准和可操作的程序,在集体备课前,有充分的思考和初步的问题准备。
在集体备课后,必须拿出一个有基本标准和要求的文本,并按照这些标准和要求上课,从而保证了教师上课的质量。
教学案可以规范教师的备课行为,为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一个底线保障。
三、我县教学案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要求
1、基本思路:
问题导学,以学定教。
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问题导学:
是在课前(指上课前,即课下,不是新授课前,下同),以具体的问题预设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即预习),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高质量的问题预设,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至关重要。
所谓“问题”,既是基础知识,也是方式方法,还是不同角度的知识呈现策略,即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增强预习效果。
以学定教:
教师要设计出引导性、启发性、联想性、探究性的问题来,在课前让学生能够按照问题的提示去思考、去动手、去尝试、去体验、去摸索、去预知。
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总结、提出注意事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领。
学思结合: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对课堂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起学生对课堂中所呈现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教学的目标性和具体性更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教学相长:
教学案不仅包括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还包括教师的思考和学习。
在教师不断改进知识的呈现方式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不断成长和进步。
实行教学案,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基本方法:
任务前置,问题预设。
课前延伸,课中生成。
任务前置,问题预设。
教学案需要将一些课堂中的任务予以前置才可以实现,将课堂上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提炼出来,并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供学生在课前有时间、有方向、有目标、有线索进行思考和质疑。
值得指出的是,不是将课堂的所有内容全部前置于课前,而是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和课堂上难于解决的重难点内容设计成铺垫性问题前置出去。
课前延伸,课中生成。
课前做到了足够延伸,课中才能实现有效生成,改变以往课堂“重知识灌输、轻问题解决”的倾向,让课堂真正成为问题解决的场所。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3、基本要求:
深化备课,细化教(学)案,简化讲授,活化课堂,强化反思。
(“五化”)
深化备课:
利用教学案的形式,将集体备课予以深化,也就是将课堂上的部分环节提前到集体备课中来,把课上的内容和问题具体化、明确化,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备课的流程是:
个人初备(个人设疑,提炼问题)——集体备课(汇集问题,完成学案)——个人精备(围绕学案,形成个案)。
细化教(学)案:
细化教案并非把每个环节都要精细到什么程度,而是首先要在学案设计中,将课堂上的问题予以细化和具体化,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案设计,让教案真正成为连接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纽带,让教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简化讲授:
学生在课前完成了一定的自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根据学案和教案的充分设计,进行有侧重、有目标地引导和启发,可以省略很多铺垫和讲解,能够达到“不该讲的不讲”。
活化课堂:
通过任务前置,将有些问题前移到课前,由学生进行预知和思考,加上教师讲授时间的缩短,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在教师的点拨、提示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会在这个时段聚焦起来、活跃起来,思维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而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充分融入到课堂中而使课堂活化起来。
强化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环节。
在教案设计中,添加了若干提示条目作为引导,以便随时提示教师进行“对号入座”,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载体:
即学案和教案。
学法在学案中体现,教法在教案中体现,以“学法”定“教法”,学法与教法的结合出现在课堂上。
所谓教学案,就是将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结合,真正让教案和学案成为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传送带”,有效实现集体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
学案和教案是“课前双线运行,课中合并生成”。
具体地说,就是从学案和教案的形式上看,在课前是分体的,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同时也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日常教研工作,在教学设计中融为一体、在课堂上融为一体。
四、教学案的作用
(一)从学生角度的思考
(1)有利于形成学习过程的连续性。
学案应具备学生的预习提纲、课堂笔记本、课后复习本、订错本等多重作用,即“三段式”作用——课前预习、课中生成和课后复习,能使学习成为序列行为,符合认知规律。
因此,教师要检查每周、每月学生的学案及时装订的情况,让学生妥善保管好学案,将学案作为复习的重要依据。
(2)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避免课堂中的问题坡度过大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尽快融入课堂,扩大课堂容量。
(3)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能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将面临的疑惑和难点,听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更强。
(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案问题的连续性思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5)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例题整理、知识自我归纳、记录学习质疑与反思以及错误点等,形成会学的良好习惯。
(二)从教师角度的思考
(1)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目标性。
明确每节课所需解决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在教案设计时,策略和过程设计会更加具体明确、层次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学效率能够明显提高。
(3)有利于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学案须经集体讨论后予以确定,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4)有利于形成生本课堂。
课堂上可以充分地让学生阐述、让学生互动、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反馈,教师只是适时点拨、适时总结、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总之,教学案的实施,就是让学生逐步达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教师逐步实现自我专业成长。
五、教学案的基本操作程序
按照“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与反馈—点拨与归纳(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训练”的顺序和步骤,将整体操作流程划分为:
“初备问题——确定学案——精备设计——引导预习——课前抽批——修改教案——课中教学——课后作业”八个基本环节。
初备问题——在集体备课之前,教师个人先初备问题,即“个人设疑,提炼问题”。
教师个人深入挖掘教材,结合《课程标准》、教师用书以及相关资料,准备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以提供给同学科的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依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
这一环节,教师要填写“初备问题单”,主要包括初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教学准备情况、学案的主要“问题”等(个人学案设计),并提供精选的作业题(即卡片式作业),此项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
确定学案——学案设计应发挥学科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不能一人主备,他人共享,避免陷入传统集体备课的怪圈。
集体备课时,教师出示并上交“初备问题单”,在备课组长主持下,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把教师们所提供的课堂上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的呈现方式,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予以预设、筛选、提炼、整合和定位,并以不同于教材和教师用书的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供学生在课前有目标、有方向、有线索地进行思考和质疑,也就是“汇集问题,完成学案”。
这一环节,首先重点解决“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解决其它问题。
在教学目标中,只可统一“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不能统一,但要对后者的具体性、明确性、操作性逐一进行分析、讨论、判定和修订,体现可测量、可评价的原则。
确定学案后,由备课组长送交教导处审核后打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同时上交电子稿,集体备课时借助电脑进行,以提高效率。
集体备课原则上要准备出一周的学案。
集体备课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情况来安排课时,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做到“四统一”和“四突出”。
“四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
“四突出”:
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整合并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具有启发性,能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梯度。
精备设计——这个环节是在集体备课形成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深挖教材和有关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围绕学案的问题,通过“个人精备”编制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案,即“围绕学案,确定教案”。
教案设计和编写要以“双向对称五栏式”教案格式进行。
引导预习——通过集体备课编制完成学案之后,按课程进度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学,学案发放时间原则上在课前一至三天。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二是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质疑和困惑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在低年级或教学案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可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着学生探讨学案中自学环节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学案,以及如何研读教材的方法,小学一、二年级不做硬性要求。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再独立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布置学生预习时,在要求大多数按学案完成自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学习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较弱的学生的帮扶和指导。
课前抽批——教师在课前,把学生学案收上来,抽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案,通过抽批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文本教材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心态等。
教师通过抽批,能够掌握和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有关学生”和“有关问题”作为课堂关注对象和解决对象,真正做到备学生。
修改教案——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对已经完成的教案进行个别修改与个别调整,并根据学案中反馈出来的普遍性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增减和侧重。
课中教学——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以督促学生有效预习,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
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四环节:
1、诱导模式:
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教师作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存在的问题。
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
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具体方法为:
(1)课堂教学事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导入,并提出问题。
教师的问题提出,要基于学案的问题设计,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开学案中的问题出示方式,开阔学生的思维角度,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新鲜感和思考的灵活性。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个人阐述或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就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完成的情况进行讲解,以及存在的质疑进行描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体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讲,教师后讲”的原则。
(3)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情况,教师对新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并提出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方法、解决过程、解决步骤等进行讲解,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已经学会的或学生已经讲明白的,就不再重复讲解,教师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并要能够根据课堂上的进程及时调整精讲的内容,不在多,而在透。
(4)同步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合作。
当堂同步练习,原则上不在学案中出现,可印制题签当堂发给学生,或当堂出示小黑板,避免增大学案容量,避免学生二次学习。
教师结合训练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突破,促使学生在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留出时间完成目标达成检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比如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2、开放模式:
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
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师生、生生交互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充当帮助者、启发性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和质疑的情境和机会,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试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模式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模式。
技能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
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年来关于认知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
评价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价值,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
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学校已经探索出成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上所规定的结构也可以适当予以打破;如没有构建起成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遵照以上三种模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方式固定下来。
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按照《关于完善中小学班级组织与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的座位要改变行列式为对坐式或围坐式。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合作、展示、倾听与评价。
——教会学生展示。
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地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教会学生倾听。
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教会学生评价。
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正、真诚地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教会学生合作。
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容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和分享自己的智慧,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这那些学习能力差,而又有待激励的学生,使之完成学案中简单或者重复提问的问题,调动这些学生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激发学习热情。
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中档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并通过肯定、表扬、鼓励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课后作业——必须严格控制作业量,这是教学案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如果存在过大作业量,以及不加选择地布置作业的现象,教学案将难以实施,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因此,必须提高作业题的质量,控制写作业的时间,给学生完成学案提供必要的条件。
布置经过备课组严格筛选的少量课后作业,作业必须做到“少而精”,应以“卡片式”活页作业形式出现,原则上分为A、B、C三个层次(或A、B两个层次),相应划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卡片式作业设计,应借鉴学案设计理念,可进行问题情境铺垫,可适当加长提干。
这种作业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巩固性,应在熟悉题型和强化题型、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方面加以选择,题不在多而在精。
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精当适量的练习题,练习过程中要通过“一题多解”,达到熟练;通过“多解归一”,发掘形式上不同的解法之间必然存在的共同本质;通过“多题归一”,总结一类题的共同本质。
除此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后首先进行学习方法的自我归纳,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简约化,也就是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的结论,用适当的形式(如简明的表格或提纲或几句精练的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从中促进学生逐渐学会总结、学会学习。
(2)教师批改作业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订正,再由自己或小组讨论归纳错误点记录在课后反思栏中。
(3)在平时单元检测题中,一些题目可以直接出自学案,以引起学生对学案的重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实施教学案必须重视学习能力差学生的辅导,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个别辅导。
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进行学习内容的辅导,力争日日清。
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学生端正自学态度,增强毅力,增强信心。
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让每位学生每天都能跟得上;还要发动同伴辅导,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提倡合作化学习,学习小组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适当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采用学长制度和兵教兵的策略,更加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六、学案设计的基本策略
1、学案的概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2、学案的作用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具体地说,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纽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过程中,学会确立学习目标,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提出所谓的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3、学案设计的原则
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可操作,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应具有不同的特点。
学案设计要不断更新,注重新颖性。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而编写的学习方案,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避免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一般1课时一个学案。
根据实际情况,小学可采取一课时一案,也可采取一篇课文或一节内容一案。
学案问题设计不宜过多,每个学科完成学案的时间,原则上小学一般为10—15分钟,中学一般为15—20分钟。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导入、设问、质疑、释疑、拓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搭设人人参与的平台,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层次化原则。
学案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一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要使优秀生从学案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学案设计的基本体例
根据内容不同,学案可分为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习题式、问题式等,实际上一个学案往往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1)填空式学案
如某些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难于系统掌握,这时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式学案,由学生预习或课堂上填写。
(2)图解式学案
有些知识内在联系较强,可制成图解式学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图表式学案
有些内容对比性明显,可设计成图表式学案,将其逐一类比。
(4)习题式学案
某些内容,可按课本顺序和知识梯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习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问题式学案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问题式学案。
5、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把预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
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问题”是关键、是核心。
“问题”导学的全过程,无论是预习、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巩固练习、学习小结,还是拓展延伸,学案所采用的基本程序就是:
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
在这个基本程序中,“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