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9860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docx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

儿童学礼仪一步步地来(转)

首先父母应该明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学习的礼仪内容也不一样:

一、3-4岁:

学习说“你好“、“再见“、“请“、“谢谢“,会握手。

二、4-5岁:

学习使用“对不起“,吃饭时会请别人夹菜,会用手

帕,不在嘴里塞满食物时讲话。

三、5-6岁:

学习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不旁若无人大声叫嚷,使用

礼貌用语,守时和仪表整洁,学会做客和接待客人,尊重老人,愿意帮助

残疾人。

纠正不良礼仪行为4法

1.温和惩罚法: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2.暂时隔离法:

在孩子因不良行为产生快乐时,让孩子到一个单调乏

味的地方,时间以1分钟为原则,使其从快乐状态转为不快乐。

3.自然惩罚法:

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

到自然的惩罚。

4.权利剥夺法:

暂时剥夺其权利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

如对于

孩子嚼口香糖后乱粘的行为,剥夺其一星期吃口香糖的权利。

家长要教孩子学会交往礼节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

“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

 童年交往能力决定成年生存能力

    聪明的妈妈都看重孩子的交往能力,不过一提“交往”这个词,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

“一群孩子在一起快乐地游戏”。

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较内向,在人堆里不爱说话,不去主动找小朋友玩,妈妈就急了,觉得孩子“怎么不爱跟别人交往啊?

    其实,跟人说话是一种交往方式,听人说话也是一种交往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主动找朋友玩,或在小朋友中夸夸其谈,或者一直乐于充当领导者,很多孩子天性敏感羞涩,比较慢热,强迫这样的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打成一团”,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更加紧张退缩。

    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躲躲闪闪、或惊慌失措、或红脸语塞、或嚎啕大哭……这些都是孩子怕生的表现。

孩子怕生的原因有很多,应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给予帮助,使其尽快转变。

    其一,由于孩子倍受家人宠爱,整天束缚在家庭的小圈子中,与外界没有太多接触,因此在遇到陌生人时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怕生”。

    他们往往在家中有说有笑,是个“小淘气”,可一出门就成为了安静的“小乖乖”。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经常陪同外出走走,体验家庭以外的人和事,让孩子不断了解并适应周围环境。

久而久之,就会缓解惧怕心理。

    其二,遇到陌生人不知如何交际,也是孩子“怕生”的原因之一。

    年幼的孩子往往缺乏交际经验,面对陌生人,不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好保持沉默地躲藏在家人身后,或硬拉着家长离开。

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可传授孩子交际方法。

如:

向对方问好,欢迎他(她)到家中做客。

当有陌生的小朋友时,还可以和他(她)握握手,谈谈听过的故事、玩过的玩具、喜欢的卡通。

从而使孩子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渐乐于与人交往。

    其三,孩子的个性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

    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休戚相关,因此家长要从自身找原因。

首先,使自己不再沉默寡言、不善交际。

而后,可让自己的一些朋友(最好带着孩子)来家中做客。

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待人接物,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

最后,等孩子适应之后,再外出接触其他人。

    孩子“怕生”在现今社会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只要家长朋友正确的加以引导是极易转变的,您不妨试一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孩子在家中活泼大方、能说会道,可一旦到别人家里或碰到生人,却局促不安、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要成人代劳。

因此,我们的耳边便能经常听到这样不解的抱怨声:

“这孩子,在家里挺能的,怎么出来就变样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其最先交往的对象,以后逐渐扩大到亲友和伙伴,这中间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势必会造成上述情况。

其次,爸爸妈妈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一见到生人便会畏首畏尾无所适从。

    培养孩子举止大方,做客便是良好的途径。

    1、带孩子做客。

做客前家长应先向孩子介绍造访的对象,让孩子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其次还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信心。

比如,可这样鼓励孩子:

“王阿姨特别想见你,她们家还有一个小哥哥,有很多玩具,一直都想跟你玩。

”用诸如此类的话,帮助孩子消除陌生感,树立信心。

    2、把客人请进来。

成人也可经常请亲戚朋友到家中做客,给孩子创造当小主人的机会。

这时,对于在生人面前易胆怯的孩子,家长不必急于求成,可按以下步骤循序渐进:

    

(1)能向客人问好。

    

(2)为客人送递茶水;帮助大人招待来客。

    (3)鼓励孩子与客人交谈或为客人表演节目。

    在做好前一步的前提下提高要求,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等孩子习惯了前一种做法,可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3、学会鼓励孩子。

对孩子与生人交往中每一次突出的表现,都应抓住时机,给予鼓励。

如可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孩子:

“你今天真棒,客人们都夸你了,爸爸妈妈真为你高兴。

”必要时还可送一样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食物,并明确告诉他得到奖励的原因。

    4、放开双手,持之以恒。

家长应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还要有意识地去锻炼孩子,比如,请孩子去邻居家借把剪刀,让孩子给某个阿姨送本书,孩子实际练习机会多了,以后与人交往便会自然多了。

另外,家长不要吝惜自己的时间,节假日时,多带孩子串串门,让孩子多与人交往,持之以恒,你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注意交往礼节。

作客礼节

    作客拜访是日常生活中最觉的交际形式,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客拜访要选择一个对方方便的时间。

一般可在假日的下午或平时晚饭后,要避免在吃饭和休息的时间登门造访。

拜访前,应尽可能事先告知,约定一个时间,以免扑空或打乱对方的日程安排。

约定时间后,不能轻易失约或迟到。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前去,一定要设法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

    拜访时,应先轻轻敲门或按门铃,当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出来迎接时方可入内。

敲门不宜太重或太急,一般轻敲两三下即可。

切不可不打招呼擅自闯入,即使门开着,也要敲门或以其他方式告知主人有客来访。

    进门后,拜访者随身带来的外套、雨具等物品应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不可随意乱放。

对室内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应主动打招呼。

如果你带孩子或其他人来,要介绍给主人,并教孩子如何称呼。

主人端上茶来,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捧接,并表示感谢。

吸烟者应在主人敬烟或征得主人同意后,方可吸烟。

和主人交谈时,应注意掌握时间。

有要事必须要与主人商量或向对方请教时,应尽快表明来意,不要东拉西扯,浪费时间。

    离开时要主动告别,如果主人出门相送,拜访人应请主人留步并道谢,热情说声“再见”。

您想让孩子成为最受欢迎的小客人?

那么就请多教您孩子一些做客方面的礼仪吧。

下面几种小方法会对您有所帮助。

    一、拜访前的准备

    做客前,要让孩子穿戴整洁,着装要朴素、大方,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如果即将拜访的人是你的朋友,那么在打电话与对方预约时,不妨让孩子在一旁听:

如果要拜访的是你和孩子都熟悉的亲戚或者朋友时,则不妨让孩子自己打电话预约。

另外,如果拜访的对象是孩子的朋友,那么拜访前一定提醒孩子给对方准备小礼物。

二、敲门礼节

    让孩子学会到主人门前时,要轻轻地敲门或按门铃。

主人听到敲门或电铃声出来后,要互相问候,之后方能进屋,不可门开即进:

即使门口打开,也不可直入屋内,而应在门口说一声:

"###同志(小朋友)在家吗?

"忌讲"里面有人吗?

"待主人招呼进屋后方可进屋。

敲门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切忌使劲敲门或用脚踢门。

敲门或按门铃后,屋内若无反应,30秒可再敲或再按电铃,但时间不可过长。

    三、如何打招呼

    让孩子见到客人就主动打招呼,这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

对于常见的亲人,孩子应该做到一见面就能正确地称呼对方。

如:

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

对于不常见的客人,父母则应提前教导孩子如何称呼将要见面的客人。

对于孩子平常少用的一些称呼,叫的时候难免会有些口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父母应在见面前多帯孩子练习。

因为,一旦等到与客人见面时才教孩子称呼对方,势必会造成孩子因为口生而不肯开口称呼对方的尴尬局面。

而在见到客人之前协助孩子练习,则有助于让孩子自然而又大方地称呼对方。

    四、饭桌上的礼仪

    抢先入座或是先动食物,都是孩子在饭桌上最容易犯的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吃饭之前就跟孩子讲好:

"好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所以饭桌上的好东西,不可以光顾自己一个人吃,要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

"与此同时,还得告诉孩子的是,吃饭时,只能取自己面前的菜,而且是看准哪块取哪块,不能用筷子翻抄菜盘里的菜。

帯汤汁的肉菜更是要小心,避免溅脏自己或别人的衣服。

吃玩饭后放下碗筷时,应有礼貌地向同桌人说"请大家慢用"之类的礼貌用语。

    五、和主人家的孩子和睦相处

    帯孩子去做客之前,先要和孩子一起探讨,该如何和主人家的孩子相处,该如何表现出忍让和大方。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孩子和主人家的孩子和睦相处。

    六、教孩子向主人礼貌告别

    向主人告辞前,一定要向主人表示谢意,并要真诚地邀请主人到自己家去做客。

当主人只送到门口就要告别时,那么孩子应在迈出房门时转会身向主人说再见。

如果主人是站在门口目送时,那么孩子应该在走出几步后或在转弯处,回过身来向主人告别,并要向主人说"请回"或"再见"等告别语。

待客礼节

    有客人来访,如果是事先约定的,就应做好迎客的各种准备。

如个人仪表仪容、居室卫生、招待客人用的茶具与烟具、以及水果、点心等。

如果客人不期而至,也就尽快整理一下房间、客厅,并对客人表示歉意。

    待客人坐下后,应为其敬茶、递烟或端上其他食品。

上茶时,一般应用双手,一手执杯柄,一手托杯底。

用手指捏住杯口边缘向客人敬茶,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与客人交谈时,如果家人不便参与,则应尽量回避,如无条件回避,就不要随便插话。

交谈时,应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频频看表,更不可将客人撇在一边,只顾自己看电视或做家务。

客人来访时,恰逢你有急事要办,如果时间不长,则不妨向客人说明情况,让客人稍等片刻,并委托家中其他人作陪,或拿出一些报刊杂志给客人浏览。

如无暇接待或要外出,可向客人致歉,另约时间。

    有时客人带来礼物相赠,主人应做出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谢绝馈赠,也可相应地回赠礼物。

客人要走时,主人应等客人起身后再相送。

对于年长的客人、稀客等,主人应送到大门口,然后握手道别,目送客人离去。

如果送至电梯口,则要等客人进入电梯,在电梯关门后再离开。

家长要教孩子注意待客礼节。

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孩子注意待客礼节。

    第一,为孩子讲解待客的“规矩”。

    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待客的“规矩”,使孩子懂得一定的行为规范。

比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茶点,热情地请客人品尝,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

    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更不应粗鲁地打断客人的话;如果有小客人来访时,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第二,鼓励孩子直接参与接待。

    家里来客孩子一般很兴奋,此时做父母的不能冷落孩子,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小主人,有资格和父母一起招待客人。

    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动,让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欲得到满足。

通过直接参与,能够使孩子待客的行为和技巧得到练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有句话说得好,“己正而后能正人”,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

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表率作用。

    父母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注意礼貌,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

    第四,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

    别人的反应通常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客人在时父母对于孩子良好的表现可做出表扬、鼓励的表示,客人走后父母更应该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现了失误,如打碎了茶杯、弄脏了饭桌,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批评孩子,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错误要重动机、轻后果,原谅他们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礼貌待客和文明做客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要靠父母平时不断地教育、训练和强化。

    父母要经常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热情待客、礼貌做客的习惯,这对孩子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

歌德说: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

”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亲子放大镜

  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

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有礼貌。

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叔叔阿姨,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他是个懒家伙,最怕的就是麻烦。

于是,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那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

也因此,在班里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跟他来往,甚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一张桌子。

  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

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

讲的是,有一次曾子在老师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这段礼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传诵。

  孔子说过:

“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本领养成6招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

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

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

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仪表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

  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

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

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

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

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

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

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

  因为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

这里,让我们聆听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中的一则。

  对别人说“您好”

  夏天,父亲和小儿子走在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什么地方响着啄木鸟的敲击声和小溪的潺潺声。

  突然儿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向他们迎面走来。

  “爸爸,老奶奶去哪里?

”儿子问。

  “既然看到了,我们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亲回答。

“当碰到她的时候我们就对她说‘您好’。

  “我们为什么要对她说这个词?

”儿子很奇怪。

“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她。

  “我们这就去迎接她吧,对她说‘您好’,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他们与这位老奶奶相遇了。

  “您好。

”儿子说。

  “您好。

”父亲说。

  “您好。

”老奶奶说,她开心地笑了。

  儿子吃惊地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

太阳照耀得更明媚了。

一阵轻风掠过树冠,叶子沙沙地响。

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而在这之前没听到它们的歌声。

  小男孩的心里好快活啊。

  “为什么会这样?

”儿子问。

  “因为我们对别人说了‘您好’,她还微笑了。

”\

儿童礼仪的基本原则

  礼仪的核心之处是什么?

是否只是意味着知道在正餐时使用何种餐具?

或者用中餐时某个客人应该坐在何处?

良好的礼仪并不意味着繁文缛节:

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

  那么,你如何帮助孩子真正把握礼仪的实质?

  礼仪一二三

  首先就是礼仪中的黄金法则。

孔子曾经说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点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

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它被称为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黄金法则。

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和孩子去“待人如己”。

如果我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或个人生活中都用这条黄金法则来要求自己,那么,就算你被传唤到白金汉宫与英国女王一起共进下午茶时,不会使用任何餐具,你也能表现得优雅自如。

因为在宴席中,你已经把焦点集中于如何去使人感到舒适愉快。

  其次,礼仪中有两个非常必要的素质:

亲切与尊重。

英文中“亲切”(considerate)源于词根“恩典”(gracious),意思是给予对方他原本不配得到的恩赐。

比如,当你和亲朋好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有一个人把你孩子的名字忘记了五遍,而你的孩子却能够回答说:

“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别人的名字,我总不擅长记人名。

”这样就能立即使那位朋友感到很轻松,并且将其从当众失礼的尴尬局面中解救出来。

而尊重就是将敬意付诸行动。

在以前,中国人常常被要求去尊重长者及权威人物,现在这个价值观也同样适用。

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拍马屁”或是往别人脸上贴金。

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礼节,无论你感觉那人是否值得,这都是一种基于年龄和经历的真挚敬意  再次,礼仪的三个基本原理分别是尊重、关怀和诚恳。

待人亲切和尊重的原因,在于你想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传达对他人的敬意与关怀。

同时,一个真正纯正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比如,当我的儿子从朋友那里收到一张DVD作为五岁的生日礼物时,他告诉他的朋友,他已经有那张DVD了,这使他的朋友非常尴尬。

虽然他应该因他的诚实受到表扬,但我还是鼓励他以适宜的方式来回应。

既可以表达他的谢意,又无须说谎或因说出事实而伤害到朋友的情感。

这种技巧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训练。

这样,当下次他再收到同样的一张DVD时,他就能够巧妙地说:

“谢谢你,安蒂,你怎么知道《小飞侠》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呀?

谢谢你为我选的礼物。

”同时,也可以加上拥抱和亲吻,使朋友的一天都洋溢着微笑。

我的儿子并非一定要说谎,但他仍旧能够使他的朋友感到受尊重,而非尴尬。

  礼仪的四个误区

  最后,警惕关于礼仪的四个误区:

  1.“这是一套严格的条令,它要求人人都去遵守并做一个‘文明’人。

  事实上,良好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靠外在的条令。

  2.“这些规矩都是给富人和有学问的人设计的。

  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你是首相还是贫民,都可以成为体面和彬彬有礼的人。

  3.“这只是一个过时的传统。

  事实上,今天,礼仪和我们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那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不是高智商或高学历,而是高情商。

良好的礼仪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帮助孩子追求事业的成功。

  4.“礼仪就是阿谀奉承。

  事实上,阿谀奉承和傲慢是与“君子”相悖的。

君子不管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都优雅谦逊,广受欢迎。

  或许,以下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礼仪的核心。

  星期天,一个穿着破烂牛仔裤和黑条T恤的年轻人,对礼拜做什么很好奇,就赤脚走进了一座漂亮的教堂。

但他并没有注意到他周围的人都穿着正式:

男士身着西装,女士身穿套裙。

他不知道该坐哪里,就从中间笔直走到前面,盘腿坐在台前的地板上。

这时,一个上了年纪的招待员穿着一套体面的西装走到中间,所有人都觉得场面立刻变得凝重而沉寂。

大家都担心将目睹一个糟糕的场面:

  招待员斥责这个衣冠不整的男孩,并把这个失礼的不速之客赶出去。

  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这个绅士招待员走到男孩身旁,脱掉鞋子,盘腿坐在了他身边。

那天,许多人被这样的举动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个招待员是真正的绅士,因为他对于那个不懂传统教会礼仪的人也表达了欢迎与接纳。

  这就是礼仪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