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405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docx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

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

展茅中心钟亿文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培养这种能力)

1、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收集与应用资料”的广泛使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课程目标决定了资料的搜集和应用在品德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2、文本的内容决定了“收集与应用资料”的广泛使用。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

因此,学生必须依靠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而且,以课程标准为纲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交流的内容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所以,搜集应用资料必然成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

例:

我们对浙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进行了初步的统计,仅文本中要求学生进行“收集-交流”的内容就达到26处,仅以二年级下册为例就达到了12处之多(见下表)。

单 元

“收集-交流”的内容

单 元

“收集-交流”的内容

第一单元

收集大师童年的故事。

第四单元

收集日常生活中破坏美好家园的行为。

收集大师成才的故事。

收集自己生活的社区里的设施。

收集大师的话。

收集发生在社区中的不文明行为。

第二单元

收集、采访班级小明星的故事。

收集家乡的美景或家乡的美食。

第三单元

收集你喜欢的动物和植物的资料。

收集家乡变化的图片或资料。

第五单元

收集自己不同成长时期的物品。

收集赞美家乡的颂歌。

3、学生的发展决定了“收集与应用资料”的广泛使用。

“收集应用资料”是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主体体验为主,“收集应用”的过程是自主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而,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实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可获得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或已有成果,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

因此这项能力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每个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与应用资料的能力

二、现状的剖析

但是,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此项能力的重要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不管在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还是资料汇报的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虽然,我们也安排了收集的活动,有的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但面对大量纷繁复杂、来自于网络世界中的资料,作为中年级的孩子只能无奈地面对,取舍、选择、加工、整合,对于他们来说是太难了。

1、几个失败的课例:

【课例1】难以办成的家乡特产展示会

课例内容:

浙教版三下年级《家乡特产知多少》之“介绍家乡特产”之环节

课例描述:

花了整整一节课,与学生聊了家乡的特产,新鲜的水产、加工的干活、香甜的水果、特制的糕点……并且让学生明白了家乡特产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

因为这些与学生的生活接近,聊起来是意犹未尽。

根据教材内容,我布置他们课外去搜集一种你最喜欢的家乡特产,准备下节课来交流。

第二节课,当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并用大屏幕打出了“家乡特产展示会”。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把手举得高高的。

但事与愿违,交流过程仅仅几分钟就结束了。

因为学生所介绍的特产大多撞车了,光是介绍水产品大黄鱼、带鱼、螃蟹就占了全班同学的60%,尽管现场有临时发挥的,但也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且仅一文字描述的介绍也难以把特产介绍生动。

本以为很精彩的一个环节草草收场了。

课例剖析:

这个环节之所以惨淡收场,问题在于:

①学生搜集的内容重复、撞车,很多学生都准备了我们舟山最有名的海鲜来介绍②收集途径单一,缺乏整理能力。

多数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一段文字介绍,没有把搜集的内容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没有想到可以配附形象的图片说明,更没有想到去实践体验亲身品尝。

③交流形式单调,不是“你听我说”就是“小组交流”,没有彼此的思维碰撞。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材料稀少,难以收集,关键是搜集之前的指导工作没做好。

【课例2】难以生动介绍的家乡名胜古迹

课例内容:

三下年级《我来做个小导游》之“介绍家乡名胜古迹”环节。

课例描述:

随着舟山旅游事业的蒸蒸日上,家乡的名胜古迹,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很容易收集的内容。

事实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学生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有介绍旅游景点的,如朱家尖、桃花岛、普陀山,有介绍家乡古迹的山海奇观、祖印寺、三忠祠等,还有介绍家乡神话传说的……本以为课堂交流时一定会很精彩,但结果根本没达到我们想像中的效果。

第一个学生向大家介绍的是普陀山,洋洋洒洒介绍了整整7分钟,介绍了普陀山的很多景点,但每一处仅是蜻蜓点水。

因为他在“念”他搜集的资料时,并不是那么熟练,更谈不上生动,下面的孩子自然就提不起听的兴趣。

当第二个学生介绍时,我先给他打了预防针,要介绍简单点,要介绍主要的内容,但他的介绍还是吸引不了其他同学。

因为介绍中那生涩的词汇运用,让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下面自然一片轻声议论。

课例剖析:

上面的课例,可能是我们课堂中最常态的一个缩影,许多时候,我们安排了收集的活动,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但到了交流的时候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问题在于:

①搜集内容无法取舍,面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学生缺乏选择、处理的能力,往往会出现抱着一大叠资料到课堂上来的现象,但到了真正需要交流时,却不知道应该交流哪一些,时常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翻找自己收集的内容,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流的实效。

②交流内容照本宣读,学生面对一篇长长的内容,无法掌握它的重点,无法领会它的关键,只能照着纸上写的读下来。

③交流的内容超过学生的理解水平,专业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比如专业的科学术语、陌生的外国地名、远离他们时代的特殊词组等,学生不但不容易交流,更是无法理解和体验。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与我们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2.问卷调查找寻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布置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作业。

但从操作情况来看,学生完成质量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表现行为较为消极。

针对学生的这一状况,我们设计问卷,选择三年级八个班的3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问卷设计如下

中年级学生完成资料搜集使用情况的调查

1.品德课前,教师有布置相关的资料搜集或调查的任务吗?

A.经常有B.偶尔有C.很少有

2.课外,你是如何对待老师布置的资料搜集这项作业的?

A.很认真地独立去完成B.交给父母去做C.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D.随便应付了事

3.你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搜集资料的?

A.网络B.书籍C.实地了解D.向他人询问

4.你在搜集资料时,一般会考虑到以下几种资料形式

A.文字资料B.文字与图片相结合C.音像资料

5.对于搜集到的资料,你会怎么处理?

A.认真整理,选择使用B.直接打印,读上几遍C.照搬照抄,直接带到课堂上

6.你觉得搜集资料对品德课的学习有没有帮助?

A.有B.有些有,有些没有C.完全没有

7.你对品德课堂上的资料交流形式感兴趣吗?

A.感兴趣B.有的感兴趣,有的不感兴趣C.不太感兴趣

8.你是否乐于参与课堂上的资料交流?

为什么?

此项调查回收问卷175份,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调查内容

数据统计

A

B

C

D

第1项

10.2%

59%

30.8%

/

第2项

0

45%

50%

5%

第3项

64%

8%

0

28%

第4项

72%

28%

0

/

第5项

5%

48%

47%

/

第6项

45%

39.2%

15.8%

/

第7项

5%

70%

25%

/

第8项

13%的学生乐于参与课堂交流,认为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老师的表扬,25%的学生有参与的愿望,但是交流起来有困难,因为对搜集到的资料不是很理解。

72%懒得参与,认为反正不交流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听听别人介绍的就可以了。

结果分析

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收集资料的途径单一,大多以网络这个最便捷的方式为主,所搜集的资料形式也相当单一,以文字资料为主。

由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较差,因此很少能够有选择地使用,从而影响了课堂交流的效果。

许多学生搜集交流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抱着任务观点,课堂上只当听客。

从失败的课例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品德教学实施资料搜集和使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反思我们的教学,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方面

(1)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指导行为和指导规范,致使学生资料搜集途径单一、内容撞车,资料呈现形式单一、交流方式枯燥。

(2)关于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和目的没有具体要求,似乎都是以同一标准要求学生,有些标准过高,使学生不感兴趣。

(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搜集和应用资料的兴趣。

2.学生方面

(1)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面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缺乏选择处理的能力。

(2)学生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家长也不会监督、辅导孩子去认真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只是抱着任务观点去敷衍,使课外的资料搜集作业形同虚设。

三、培养的对策

(一)建立具体目标体系.

没有目标的教学犹如没有航标的船只,只有心中有个度,教学才不会陷入一种盲目的随意状态。

在小学的每个年段,我们应该把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到何种层度呢?

这需要我们制定出合理、科学、明确的能力目标。

为此,我们认真研读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品德课程设计与实施》等书籍,根据根据各年段品德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建立了分层的具体目标。

年级

具备的能力目标

低年级

1.能在家长的帮助下从书籍中查找信息资料

2.学习如何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信息

3.由教师、家长带领,在校园、家庭、生活的社区中调查、搜集相关信息

4.能向他人咨询信息

5.能区别信息是否有用,并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整理使用搜集到的信息

6.能快速背诵简单信息

中年级

1.学习怎样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相关信息

2.在家长的指导下,初步尝试上网搜集资料

3.学习如何参观、调查、采访,从中汲取有用信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5.学习如何运用文字、图片、影像表达信息资料

6.学习建立摘记卡片,储存信息

高年级

1.学习在图书馆如何检索、查阅书籍;

2.能上网搜索网站、网页,下载和保存信息

3.能进行人物访问、调查社会现象,并分析相关信息

4.继续学习运用文字、图片、影像表达信息资料,能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5.如何树立健康的信息态度

以上分层目标的制订体现了能力培养的梯度,在制订时我们考虑的主要依据是: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具体目标之一,《标准》提及的“学习”一词,是我们需要遵循的。

它明确告诉我们小学生对资料的搜集与处理仅处于“学习”阶段,其能力的形成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帮助指导,体现从扶到放,切不可任意拔高。

(2)学生年龄特征及原有的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对学生进行信息资料搜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要务,做到循序渐进,体现一个梯度。

从上述目标陈述中可见,中高年级在资料搜集的方法、途径上均比低年级来得丰富,搜集的独立性增强了,三个年段的目标均考虑到了体现着螺旋上升。

(3)教材内容:

教材是我们实施品德教育的凭借,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材中所提示的搜集信息方式为主要指导内容,达到有效培养的目标,这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该牢牢把握的。

(二)提炼有效策略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面对学生搜集与应用信息资料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展开积极探索,寻找解决的对策。

1.提高资料搜集的能力

策略一:

整体规划,提早布置搜集任务

《品德与社会》每册的教材内容都不是很多,为了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资料搜集,在学期初,我们就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共同翻阅每课的学习内容,对整册教材中需要课前准备补充资料的内容进行罗列,作宏观了解,并拟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整册教材课前资料搜集计划表,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早作准备。

这便于学生自主安排、调控搜集的时间,平时也可以多留意生活,发现相关的信息及时摘录,以免流失,对于有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或实践的内容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例举三下年级资料搜集计划表:

单元

需要收集使用的资料内容

单元

需要收集使用的资料内容

第一

单元

参观社区,调查社区公共设施的作用

第三

单元

收集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名诗名句

向他人咨询,了解社区的变化

搜集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照、明信片、门票和其他图片,能配以文字介绍

调查本社区垃圾处理的现状

调查了解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

收集人们为保护长江和黄河所采取的行动资料

采访所在社区的一位居民,了解他对社区做了哪些贡献

收集香港、澳门、台湾的风景照片或图片,并记录相关的故事。

第二

单元

收集家乡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故事等

第四

单元

收集有关地球地貌的图片。

搜集各大洲的资料

收集介绍家乡特产的资料

收集世界之最

搜集家乡名人故事,采访家乡名人

搜集世界各地人们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搜集信息,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品德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往往与班级活动,与少先队社区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活动内容上有诸多交叉点,在追求的目标上也有许多共性。

因此,整体规划资料搜集计划的时候,也应该整合学科与活动内容,做到统筹安排,合理计划。

策略二:

具体指导,确保搜集有效进行

(1)细化内容,降低搜集难度——解决难以取舍的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的开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

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可以细化要搜集的资料内容,即把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

也可以将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形式,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

如三下年级《我们的地球》一课,如果笼统地布置学生搜集各大洲的资料,学生可能会感到茫然,我们就抓住重点,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要搜集的内容,使学生的搜集有了方向,同时也由“扶”到“放”,给学生一定的留白,使调查结果求大同,存小异。

因为表格呈现的调查内容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学生觉得搜集资料并不困难了,自然就乐意去搜集了。

【例举】

《我们的地球》资料搜集

姓名()

要了解的大洲

名称的意思

主要地形及代表物

生活的主要人种

其它感兴趣的

要求:

对所搜集到的内容需要你整理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附上图片介绍更佳。

(2)预先分组,避免内容重复——解决搜集什么的问题

收集内容撞车,是学生在收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预先分组,对收集的内容作一些有差异的引导,就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预先分组,不是以老师的主观意识为标准的,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等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有效干预,减少收集内容的重复出现,同时又不打击学生的收集兴趣和激情。

收集时,教师保证分配到每个学生收集的信息量要少,便于学生操作和体验。

比如三下年级《我们的地球》一课,从上面调查表的设计显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预分为“亚洲组”、“欧洲组”、“非洲组”等七个大组,这样的收集,成果丰富,重复的可能性小。

(3)提供途径,明确搜集的方向——解决到哪里搜集的问题

每次布置完收集的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留下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议一议:

可以到哪里去收集我们需要的资料内容。

此时,学生会回忆他以往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曾经的感知记忆,纷纷提供可以收集的途径,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供的有效收集途径罗列在黑板上,必要时教师也可提供一些收集的途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收集途径去收集,这样可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明确收集的方向,不至于拿到收集的内容后无从下手。

以失败课例1《难以办成的家乡特产展示会》为例,教师布置完搜集任务后,可对学生作搜集途径的启迪,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列出菜单:

①上网查询②从书籍中搜集③向有经验的人询问④实地参观,亲自品尝体验……这样的指导,很好地解决了搜集途径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老师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途径来搜集,资料自然就不会出现单一、重复的现象。

(4)多维搜集,倡导形式多样化——解决怎样搜集的问题

学生的搜集能力有差异,为此,我们倡导整合力量、多维收集,即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搜集内容的复杂性等,有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有时实行小组合作,有时需要家长指导。

但在这些收集方式中,一定要注意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

比如家长辅导收集不能成为家长包办代替,要让家长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再比如小组的分工与合作问题,小组成员必定能力参差不齐,不能让能力强的同学代替能力弱的同学收集,只将收集的结果“共享”一下。

这里所讲的“多维收集”,还可以是收集方法上的多维,可以建议学生采用表格收集法,因为这是一种条理性最清晰的收集方式;可以建议学生采用图片收集法,因为这是最直观形象的,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可以建议学生采用句子摘录法,学生年纪小,长篇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收集其中的几个句子,便于读和理解。

总之,方法不唯一,具实选择方可有效。

策略三:

教师示范,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课前资料的有效搜集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也要身先士卒,为学生提供范例,作出榜样。

如,在执教三上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你我他》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不平凡之处,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把“凌晨四五点钟就活跃在大街小巷的清洁工的身影”、“菜市场上各个摊主紧张忙碌的情景”、“一大清早,交警叔叔正在有序地指挥交通的景象”、“食堂工人忙着张罗师生午餐的情景”、“傍晚时分,教师们耐心地为后进生补习功课的情景”……都制作成课件,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画面令人感动?

哪些情景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当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怕苦、不怕累,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服务于社会时,对劳动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交流采访情况时,我率先出示了自己的采访记录,深情地向学生介绍。

采访记录

采访对象:

邻居叔叔

从事的职业:

送奶工

工作时间:

(上下班时间,休息日)

每天早上1点到8点,每天下午3点到八点,没有休息日。

工作地点:

牛奶配送站,订奶的各家各户

工作中要做的事情:

凌晨就要到牛奶配送站拿新鲜的牛奶,按照不同订奶客户的要求,在规定时间送奶到各家各户,将空瓶回收后在回到牛奶配送站

工作的感受:

半夜就要起床,不管天气刮风下雨,都要准时送奶到户,睡眠严重不足。

有时候很早送奶,吵醒了一楼的住户,住户不理解我们。

也觉得有点委屈。

但想到人们一早就能喝上我们送上的新鲜牛奶,能美美地享受一顿丰盛的早餐,我就觉得挺开心的

我的采访感受:

真没想到,送奶工这么辛苦,起早贪黑干活。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身上浸透的汗水,看到了他们雨中骑行的背影。

我很感激他们。

我家订了牛奶,我一定要自己做到做到并教育我的孩子不要把牛奶瓶弄得很脏,不要随意破坏奶箱,不要浪费牛奶。

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品德学科的内容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搜集的资料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发现”是一个学生应尽的学习义务。

策略四:

及时评价,提高搜集的积极性

及时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促进作用,所以学生每次搜集材料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

评价不但要关注资料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

对于完成得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肯定,进行表扬,让他们交流收集的经验,方法,与伙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对于完成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了解原因,多鼓励,指导方法,进行帮助。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表格,了解学生的收集状态,便于有针对性地评价。

三上品德第二单元资料搜集评价表

姓名()

课题

项目

社区——我的大“家”

可爱的社区人

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

时间

按时完成☆

资料

观点鲜明,有价值

☆☆☆

经过初步整理☆☆

交流

声音响亮,彬彬有礼☆

形式生动直观☆

总评

教师寄语

同时,我们要把学生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室的一角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

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丰富视野,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更加出色。

2.提高资料应用的能力

玉不琢,不成器。

著名的和氏璧未琢磨前就曾几次被人当成顽石丢弃。

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块顽石,只有经过整理、分析,它才能放射出美玉的光华。

但是学生对此常常一筹莫展,导致厚厚的第一手资料成了无用的垃圾,实在令人惋惜。

所以,提高学生资料应用能力迫在眉睫。

策略一:

围绕主题,认真筛选整理

搜集到的大量资料不能直接拿来做交流,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二是因为“大杂烩”的资料会让学生消化不良。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筛选”,即将搜集到的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学生仔细地阅读,围绕主题对材料进行重组,让观点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如四下年级《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一课,课前虽然已作资料搜集的分工,要求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自治区进行资料搜集,但仅仅一个自治区,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就达好几页,详细阐述了地理环境、资源分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

一节课只有三十五分钟,要交流那么多的内容,时间上自然不允许。

我们就依据教材,选择最能反映该地区特点的内容来作交流。

如“藏族人民的待客礼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旅游景点”……

(这里提供教材图片)围绕一个个主题,再次阅读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策略二:

拟定讲稿,讲究形式生动

资料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向同学交流汇报自己的成果。

因此,教师要预先了解和帮助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交流资料,并要求学生事先拟定好讲稿。

(1)资料的呈现:

根据主题的需要和搜集的内容,我们可以选择多样的资料呈现方式,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绘画方式、图标方式、实物展示、表演方式等,必要时可以混合使用各种方式。

(2)讲稿的拟定:

教师要指导学生讲稿的写法,如开场白要激发同学们对交流内容的关注;正文的叙述要简明、清晰,若能利用各种图表、图片来表达,能更直观引人;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不应避讳,坦诚地告诉大家,以便抛砖引玉;结束时要诚恳地感谢曾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认真听讲的在座各位。

【实录例举】《我们的地球》一课汇报各大洲的资料

亚洲组

S1:

大家好,我们小组为大家介绍亚洲。

亚洲全称亚细亚,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所以亚洲大多数国家在东半球。

亚洲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S2:

我来补充,(出示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珠穆朗玛峰,它在我们中国境内,海拔有8844.43米。

据科学家预测,它还在逐年升高。

S3:

亚洲生活的主要人种是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