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249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docx

通用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

文化底蕴--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程

第一讲 文化作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引言 “文化作文”风靡全国

近几年高考作文战场上,一支异军突起。

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

这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

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瞬间席卷神州大地。

这,就是文化作文。

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

溯流而上,在时间的两岸,我们看到“文化作文”的花朵枝枝傲然、绰约生香。

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满分作文均为文化作文,分别是: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烟随风逝,名随史流》、《那阵风吹过》、《永远的苏武》,其中《永远的谭嗣同》成为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最夺目的佳作。

2004年重庆市高考六篇满分作文,除《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外,其余五篇均为文化作文,其中《菊花飘香时节》被老师们公认为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压轴之作。

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考作文《儒兵辨》,以浑厚的古文功底,技压群雄,以满分获得殊荣。

2002年甘肃高考作文《吊屈原赋》,北京高考作文《转折》等以古文底蕴被竞相传颂。

从2001年全国高考压轴之作《赤兔之死》开始,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逐渐成为新宠。

2002年以后,在高考作文中,文化作文比例大幅上升,且得分明显高于一般文章,这从满分、高分作文的比例上就可窥见一般。

其实这类“文化作文”是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早在几年前就以其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芬芳与鲜妍,在考场频取高分,风靡全国,成为一种时尚文风。

那么什么是文化作文?

它有何特点?

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二、文化作文的特点

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叫做“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太强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要体现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

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作出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章。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

三、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

(一)

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

让我们通过一个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诗词底蕴的美丽。

例段:

2005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

(2005陕西优秀卷)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

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

[温馨点拨]

诗词是插花

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浪漫。

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的装饰。

因为它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

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满了化用的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突出了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

让疲劳繁重的阅卷突然变得兴奋。

(二)

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

我们同样通过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历史底蕴之美。

例段:

           独上高楼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

是以霓(ní)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áo)客么?

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温馨点拨】:

历史是生命的歌

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范本。

历史的琴键高扬的就是这些生命的旋律

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身上绽放。

这些火花同样可以点燃作文的灵感。

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

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

所以有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

因为相对我们的文章而言,他们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写作材料。

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从历史的血库里提取生命的基因,思索生命的价值。

(三)

文学底蕴是指文章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的主题。

例段:

           《孔雀东南飞》新传

(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

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

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

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

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

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

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

【温馨点拨】:

故事新编很新颖

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

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此文段借助古诗《孔雀东南飞》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

这样的“故事新编”,给人新奇的创造感。

新编故事只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尊重原作也罢,推翻原作也罢,都可以。

(四)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段: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

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

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

蒲和艾。

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

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温馨点拨】: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态。

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

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我们仅从简单的时间刻度上,就读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

民俗就是这样直接。

(五)

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儒 兵 辩

(香港特别行政区2003高考满分作文)

儒者,为人之道也。

《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

兵者,战伐之术也。

《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

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然此二者见事异哉?

同哉?

吾试辩之。

【温馨点拨】:

语言是酒杯

如果文章的主题是酒的话,那么语言就是酒杯。

语言是载具,盛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琼浆。

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致、浪漫、古色古香,是用时间和艺术的机床深加工的名牌酒具。

走进文言文,就象走进一首庄严的交响曲,心突然就变得细腻而深刻。

本文段对儒道、兵事进行辨述,开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出“试辩之”的写作目的!

全文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底蕴,开阔的气势,纵横的议论,让人击节称赞。

得满分理所当然。

同学们也为自己铸一个古典的酒杯吧,文章会因此而美丽。

当然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两类或多类交叉并存。

第二讲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上)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

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看黄昏,从文化的视角去欣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

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lí)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于是会写出:

王勃在滕王阁上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美丽,苏轼在望湖楼醉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旋律,李攀龙在广阳山道中赏“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的壮景。

于是会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

在文化人眼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

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二、文化素材的积累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

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

这是同学们实实在在必走的路。

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它们现在仍起着很大影响。

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比如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比如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比如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殡葬(bìnzànɡ)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

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

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现在我们就有所选择地到传统文化的园地去看看,采几朵诗词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捞几片失落的历史细节,看看它们是如何鲜活地生动我们的眼睛。

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指向,我们该用怎样的钥匙去开启传统文学的大门。

1、事物的文化意象

【温馨点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许多物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意象,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喻指。

掌握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学会利用它们来分析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掌握了开启传统文学大门的钥匙。

意象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我们来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领略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指向】:

依依惜别之情。

【解  说】: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

“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当然古人赠柳,寓意有二:

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一种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该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意象。

古人除折柳送别,还以柳喻人,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则把视线由脸向下移转到了曼妙的身材上。

所以,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相关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抒写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之多之广之深。

“絮”,柳絮。

【相关名诗】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6、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唐•戴叔伦《折杨柳》

那么我们怎么从文化角度来感悟柳呢?

我是这样感悟的。

【温馨感悟】:

站在水边的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作思念的旗帜。

“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

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作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

童话般的爱情,美得惊心动魄。

“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了无数离人。

翠翠绿绿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景物万千,但洋景物不能指明“柳”代言的传统内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如烟的女子,“绊(bàn)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玩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就让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飘渺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温馨提示】:

这是我个人对该种物象的感悟,这样的感悟也许是大众化的,也许是个性化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年哈姆雷特”,我的感悟点与同学们未必相同,所以仅作参考,如果你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事物,你也会写出充满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文章。

我是用诗意的感悟代替枯燥的说教,用诗的语言点燃同学们的灵性,这在中国教育界应该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效果怎么样,同学们自己感悟。

但愿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以现代诗白话古诗的做法,能得到广大师生乃至教育界的认可。

当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但我们从柳身上已经学会了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它,欣赏它,品味它。

要走进古典文化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意象”这把钥匙。

意象是把钥匙

意象是文化的浓缩。

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

读懂意象、典故,诗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

“意”,即人的主观情感。

意象,即是将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

但我们读诗只看到排列的文字物象,意却在物象的包裹中,不解意象的人,将被排拒在诗歌的门外。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

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

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

意象其实就象文化操作系统的RAR或ZiP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

所以要进入古文化的大门,首先掌握意象的钥匙。

第三讲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下)

一、诗词积累

文化作文的分类中第一种就是诗词底蕴,那么诗词名句自然是写作的必备素材。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

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

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

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

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分类积累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比如:

我们可以按事物分类可分为“诗中日”、“诗中山”、“诗中愁”等,可以按作家分类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句”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们容易背记和管理。

比如按作品分类:

《诗经》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等等

比如按作家分类:

辛弃疾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3.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比如按系统分类

比如“诗中别”,可进行如此归纳: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元二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去,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词人柳永与恋人之间的“伤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相信学生对离别的认识会因此而深刻。

二、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

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

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

名句”以及“名人评价”。

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现以“陶渊明”为例,谈谈对历史文化名人的素材掌握。

陶渊明

【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

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