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串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069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串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语串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语串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语串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语串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串珠.docx

《论语串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串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串珠.docx

论语串珠

《《论语》选读》学习指导

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周廷学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到宋代,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称为“四书”。

原书20篇492章,每篇以首章前两个字为题,其顺序为: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庸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为了便于记忆,老师将其编为一口诀:

“学为八里公,庸述泰子乡,先颜路宪卫,季阳微张尧”,记住后便于与课文后面的数字对应,以知道每一章的具体出处。

如某章后括号内标的数字是“2.20”,即可知道是选自《论语》第二篇《为政》的第二十章。

《论语选读》,不仅于原书有删节,还按编者的理解,将内容重新划分单元并调整了顺序。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其内容精义,现将其内容作一番梳理,以便同学们能够将粒粒珍珠串起,以领悟《论语》的精深内涵。

一、全书要义

孔子的学问,从其探求的本体来说,是“道学”——孔子毕生探求的就是形而上学的“道”,即今天人们所说的规律或者真理;从其关注的对象来说,是“人学”——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利益百姓,实现人生价值;从其达到目标的方式来说,是“实践学”——孔子一生不断“学而时习之”,在超越自我的人生实践中不断进取;从其学问的入手处来讲,是“心学”(或者叫“自己学”)——孔子对社会的认识,是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所谓“能近到譬,可谓仁之方也”: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和他人有意义,这是人生最伟大的学问,所以可以称之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样的学问,让人安住在至善的境界,从而享受到人生的至高无上的快乐。

要达到“止于至善”的人生极致,基础是“内圣”,即《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佛教所说的“上求佛道”;成果是“外王”,即《大学》中所说的“亲民”,佛教所说的“下化众生”。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圣”的心地功夫,其结果自然“修身”有成;由此而进“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道德感化的自然结果,这是“外王”的功业成就,其结果是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孔子的一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一生,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对其“止于至善”的快乐人生的描述;孔子的一生,就是学而思、虑而得的一生,所以能够在“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生实践中,获得超乎常人的智慧,形成仰之弥高的高尚人格,以不朽之德影响千秋万代。

孔子的非凡,成于他的平凡,他给我们树立了“切问近思”以立不朽之盛德的榜样。

不好高骛远,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活在当下,仁爱存心,积沙成塔,水到渠成。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真正明白:

学习,就是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中获取人生启示,以此为镜,反观自心,改过迁善,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学不可以已”、“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至善境界,这才是我们此生真正要学的东西!

二、单元串珠

第一单元(1-4课)孔子的社会理想与人生实践

想要让国家走上正轨,为政者必须奠定仁德的基础(1为政以德);内在的仁德,表现在视听言动都符合规矩上,而这种修养,则是约束自我的功夫(2克己复礼);以平天下为己任,有修身齐家的功夫者,对自己充满使命感与自信心,他随时都在等待着时机(3待贾而沽);即使此生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依然竭尽全力为之奋斗(4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单元(5-9课)孔子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修养

安民安天下,只源于一颗“仁”心,用真心去爱人,这样的人生就有无上价值(5仁者爱人);爱人之心,通过其举手投足来体现,他人由此而见君子(6君子之风);君子不同于小人,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严于责己宽以恕人(7求诸己);君子交友有道,仁、诚、信、和,自得其益(周而不比);言为心声,由于内心充满仁德,其语言自然远离粗鲁浅薄而显得和蔼得体。

(9出辞气远鄙倍)

第三单元(10-13课)孔子的学习精神与教育境界

对真理(“道”)的追求,是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动力(10学以致其道);有道者,自然影响周围的人,求道者慕名而来,为师者诲之不倦(11诲人不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孔子以其卓越的智慧与道德,为中华民族树起了难以超越的高标(12高山仰止);但他在生活中却又显得那样平易近人,充满人情味(13沂水春风)。

第四单元(14-15课)孔子的深邃智慧与人文情怀

修养品德只为实现社会理想,经邦济世只为实现人生价值。

孔子为自己的人生如此定位,是建立在他深邃的智慧的基础上的,他的智慧之核心,即是被称为孔子心法的“中庸之道”(14中庸之道);一切理论,一切实践,都不离人文关怀这一核心:

为了救济现实社会中的苦难生灵,为了帮助人类社会获得永恒的幸福(15敬鬼神而远之)。

三、课文提要

第一课为政以德

(下面标注的番号,是课文所选之章在课文中的序号)

⑴为政以德者,则如北辰,己居其所,而民如众星共之。

⑼居其所,实为修其身,成其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⑿明此,为政者,必如南宫适之尚德。

⑵为政之要,非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而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可使民有耻且格。

⑶为政之道,在先富之,后教之。

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故为政者以民信之为本,以富民足食为基。

⑸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敬事而信,以服其民。

⑹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⑺为富不仁者,可鸣鼓而攻之。

⑻年饥,用不足,愈当轻徭薄赋,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

⑾众星拱北辰,要在使民敬忠以劝,而为政者“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故曰为政以德也。

第二课克己复礼

⑴修身成德,要在克己复礼。

克己则德成,复礼则天下安。

而欲克己,则当非礼勿视听言动也。

⒀仁德为礼乐之本,故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⑿礼乐为仁德之表,故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⑵先王制礼以分贵贱长幼贫富轻重,使天下有序,至周而礼备,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⑶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故当礼不能兴,则生“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浩叹。

⑻礼者,人伦之序也,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若非礼,则视如仇冠:

⑷季氏八佾舞于庭,子则称是可忍孰不可忍;⑸觚不觚时,子则叹“觚哉觚哉”;⑹对于礼乐出自诸侯大夫,对于陪臣执国命,子则称为“天下无道”;甚至,⑺若卫君欲用其为政,子则必先正其名,以兴礼乐。

⑼仁为礼之根,孝悌则为仁之本,⑽而孝之义,并非“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⑾是故当宰我称“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孔子责之: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第三课待贾而沽

⑴以替天行道为己任,以救世济民为目标的孔子,虽畏于匡,因深信天之未丧斯文,而称“匡人其如予何”;⑵虽逐于桓魋,而深信“天生德于予”,而称“桓魋其如予何”;⑷常常自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⑸希望通过努力而没世而名称于后世。

⑶孔子之自信,建立在其智慧、道德与才干的基础上,所以,仪封人一见便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⑹十五而志于学的孔子,怀瑾握瑜,待善贾而欲沽之;⑼但他决不违背自己“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而妄求之。

⑽对于“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的武宁子,叹服其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本着待善贾而沽之的原则,一方面孔子努力争取为政的机会,⑺欲应公山弗扰之召以“为东周”,⑻欲赴佛肸召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能够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以避免如匏瓜般“系而不食”之命运;另一方面,⑾本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⑿对批评其“怀宝迷邦”之不仁与“好从事而亟失时”之不智的阳货虚应故事,假称:

“诺,吾将仁矣。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李纲在《论天人之理》中说:

“人事尽,至于不可奈何,然后可以归之于天。

”此即王安石所称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⑺孔子生于“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天下将衰之际,⑵虽受到楚狂接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点化,⑶受到过长沮、桀溺“是知津矣”的嘲讽,⑷受到过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批评,⑹受到过荷蒉者“鄙哉,硁硁乎”的贬抑,⑸但仍然为了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故被守城门者称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者”;⑴在处理政事方面,他明知自己的主张不会得到“三子”的采纳,依然“不敢不告”陈成子弑简公之事,希望能“讨之”。

对理想执著追求,为正义勇于献身,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推动历史前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课仁者爱人

仁爱之心,无形无象,只有通过“关系”来显示。

⑴首先,仁心表现在对父母和兄长的爱上,这就是孝悌,它是仁爱之根本;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

“忠恕”二字,贯穿了孔子的全部学说。

⑶但“恕”的境界,却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⑷仁爱达到一定境界,便能博施于民而济众,而成为圣者。

⑸孔子的理想,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其次,仁德还表现在对苦难者与弱者的关心上,⑺如孔子在丧者之侧则未尝饱,⑻在盲师之前则谨守相师之道,⑼见穿丧服礼服及盲者,皆礼遇之,都是仁爱之心的自然流露。

第三,仁爱之心,还表现在对待其他生命的细节中,⑹厩焚时,孔子既问人又问马(以“‘伤人乎’‘不’问马”之断句为标准),⑽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皆充满仁爱之情。

⑾总之,孔子以仁存心,把治国安民作为仁的最高标准,称赞管仲相桓侯、霸诸侯而民到于今受其赐之异于匹夫匹妇之信。

第六课君子之风

内修仁德,外合礼仪,如此文质彬彬,方称君子;⒁若无礼的表现,仁与不仁就无从辨别了,就像没有毛的虎豹与没有毛的犬羊之难以区别一样。

⑴道德、仁爱,皆重于六艺,但六艺也是生存的必需。

⑵内在的仁义,必须通过礼的实践和谦逊的表达加以彰显,但最根本的是通过诚信来成就。

⑶仁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⑿并将其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死而后已。

仁义之所以值得毕生追求,是因为:

⑺仁者能在箪食瓢饮的困苦中得到快乐,⑻能在疏食饮水的平淡中享受人生,⑼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⑽因为仁者不忧,⑾故能在恬静安详中得到长寿之福。

⑷因为君子心中只存“仁义”,故能如此之乐;而小人却因心中只有利益,所以⑸会耻恶衣恶食,⑹会患得患失,并为保住暂得的利益而无所不至,得不到生命的自由与快乐。

⒀当一个人对仁义的修为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显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特殊气质,使人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畏之心。

第七课求诸己

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他能以主体的姿态面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因此,当一个人有了“求诸己”(凡事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自我觉悟之后,他的智慧就开始显露了。

因此,⑺孔子站在河边,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提醒自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⑶他常常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⒁常常提醒自己别“言而过其行”;⑷他常常告诫弟子,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⑸即使是“千乘之国可使治赋”的子路、“百乘之家可使为宰”的冉有和“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的公西华,孔子也以为尚“不知其仁也”。

⑹孔子勉励弟子不要画地自限,所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告诫他们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⑻若“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也”;⑵要成为真正的君子,就要修己以敬,逐步达到安人、安天下的至高境界。

孔子认为,⑼为博弈之事,也强于饱令终日,无所用心于道者,⑽孔子感叹,“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省者也”。

由于能回光反照,看到自己的不足,是人生觉悟的开始,所以,小人、君子与圣人在对待自身错误的态度上便有天渊之别:

⑿“小人之过也必文”;⑾“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⒀而圣人孔子,则为国君讳,宁可为昭公代过。

第八课周而不比

君子与小人,都会交朋友。

但因“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义”,同气相求,交友的原则与结果便显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来,所谓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⑹小人则“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⑺君子“友直友谅友多闻”,故得益;小人“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故受损。

仁者因心中有别人,⑶所以,他能够真正的“好人”与“恶人”;⒁他交友的方式与目的便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⑷交友之先,他必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交友之时,⑻他一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因此不会有朋友变冤家的事情发生;⑼对朋友的恩德,以德报之;对怨家的责备,以直报之,决不怀恨于心;⑽君子以直心看人,决不“以言举人,以人废人”。

君子交友,富于智慧与理性,讲究和谐,讲究包容,不仅贯彻与人为善和诚信的原则,而且彼此保持独立与尊重,⑾所以能“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⒀对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⑿并有着“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经验之谈。

⑸总之,人以群分,“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如果我们交友不顺,还是要做君子,反求诸己,千万别怨天尤人!

第九课出辞气远鄙

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在临死前告诉孟敬子三条最宝贵的经验:

整肃容貌以远离粗暴怠慢,端庄脸色以表达诚信之心,讲究说话艺术以远离粗俗乖戾。

其中第三条,就是题目“出辞气远鄙倍”的意思。

孔子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这些肺腑之言,告诉我们,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需要慎重,所谓祸从口出也。

语言是一门艺术,⒀在正式的场合,态度要庄重,所以,孔子诵《诗》《书》、主持礼仪时,一定用雅言;⑺拟定外交辞令,一定要草创之后再讨论、修饰润色,反复斟酌,⑻做到“辞达”。

在说话时,⑵一定要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决不能“失人”“失言”,⑶避免急躁、隐瞒和不察颜观色三大过失;⑼做人以信为本,切忌巧言令色;⑽做人以仁为本,不用炫耀口才。

⑾孔子就是一个深谙语言艺术的大师:

在乡里,恂恂似不能言,在庙堂讲话明辩,与下大夫讲话温和欢悦,与上大夫讲话中和正直,而上朝时则郑重而自然。

⑷孔子称赞学生闵子骞“夫人有言,言必有中”,⑸叹服蘧伯玉使者“使乎!

使乎”;⑹而其弟子冉有更以问老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而明白其不愿为卫君之心。

⑿因为孔子深知“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庸也》)。

第十课学以致其道

孔子的学问,不是科学,不是哲学,不是任何理论;而是从生命实践中体验生命,研究自己,研究生命,从而“下学人事,上达天命”,梁漱溟称之为“自己学”,⑴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学以致其道”,此“道”,即是“明白自己,对自己有办法”。

⒂以“致道”为目标,就必须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是态度,⒁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即是此态度的真实体现;⑶以“致道”为目标,则能够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把生命用在“就有道而正焉”上。

⑽为了“致道”,孔子“好古,敏以求之”,⑾甚至时时处处向一切人学习文武之道而“何常师之有”。

⑿因为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人们愿意与之交往,他方能不求而得,获得超人的学问。

真道就在身边,仁德不在天上,所以,⑺子夏称赞“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真学问,⒀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真仁德⑻;而孔子则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为真“好学”。

⑵“古之学者为己”,学习为提升自己境界;“今之学者为人”,学习只是为了卖弄学问:

⑸前者称为“君子儒”,后者称为“小人儒”,故孔子告诫子夏: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⑷既然“学以致道”,像樊迟之请教学稼,则目光短浅,被孔子称为“小人”,也是有道理的,所谓“君子不器”,以德服人,让能者为己所用,这就是老板不会技术但却比一般技术人员有着更为重要作用的原因;把这看成孔子轻视劳动人民,是没有懂得孔子心思的。

“朝闻道,夕死可也”(《里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⑼因此,孔子对于把人生看得没有意义,甚至以怪离乱神来蛊惑人心的一切学说视为“异端邪说”,而以研究这些异端邪说为人生最大的祸害。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⑹孔子在追求圣与仁的学习过程中“为之不厌”,⒀既从“四时行焉,万物生焉”的“天道”中领悟至道,⒁又向先圣的文化典籍中寻求真理,因此,他称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己并没有创造什么;⒂直到晚年返鲁,他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文化,通过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因为他的道德学问的影响,弟子云集,他在“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生历程中,成就了“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的伟名。

因为知道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格的可塑性,他⑶“有教无类”;因为知道⑵“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天赋差异,他因材施教——⑻对不知举一反三者,不作无用功;⑼对闻一知十的颜回,⑽对谦虚而有悟性的子贡,⑾对善于触类旁通的子夏,则赞叹有加;⑿对胆大而稍嫌鲁莽的子路,劝他行事前先听父母意见;对做事畏缩的冉有,则勉励他“闻斯行之”。

孔子的教育,是圣人的“不言之教”,他以人格影响弟子,而决不勉强他们,⑺即使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半点盛气凌人的意味;⑻孔子的教育是智慧的点拨,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⑷孔子教育的内容是如何做人,所谓“文行忠信”四教。

⑸由于其教育充满智慧,方才培养出德行优秀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冉有、子路,还有精通文化典籍的子游、子夏等,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令人“仰之弥高”,钦慕不已!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结束时,抒发了自己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圣矣!

”作为圣人的孔子,将伟大与平凡融于一体。

所谓伟大,⑾即是其精神境界高不可仰,其思想学说深不可测,如颜渊所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⑿又如子贡之喻,“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⒀“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的确,有许多事让他显得深不可测,你看,⑴他的学生学习文化典籍已经“斐然成章”,他却可以知道他们有“不知所以裁之”的疏狂之毛病而欲归国指点;⑵他看到子路“行行如”的性情,便可推断他“不得其死然”的命运。

但是,更多的时候,孔子表现的率直天真。

⑶当他赞叹颜回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境界而路不服气地说出“如果没有我,谁给你带兵打仗”时,孔子依然如实指出其“暴虎冯河”,有勇无谭。

⑷当他说出“子路这手瑟,怎么敢到我门前弹”的真话而让弟子门“不敬子路”时,他又以一句“他已经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而已”来打圆场;⑸当子路听到老师说“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乎”而沾沾自喜时,孔子却以“好勇过我”,勇气可嘉,但造船的材料没处找来“幽他一默”;⑹当子路对他去见作风淫乱的南子表示不满时,孔子便跟他赌咒发誓,说自己如果做了非礼之事,“天厌我”好了;⑽孔子听到子游行礼乐之“弦歌之声”而笑言“割鸡焉用牛刀”,被子游严肃地反驳“老师不是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的话吗”,孔子马上改称“前言戏之耳”。

是的,孔子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性情的人,你看,⑺当自己的得意弟子颜渊死的时候,他大喊“老天爷要了我的命呀!

”⑻且哭得非常伤心,连弟子们劝都劝不住;⑼当孔子去探望快要死去的弟子伯牛时,握住他的手感叹道:

“这是命啊!

这样好的人怎么患上了这样的病啊!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

师徒四人,坐而论志,其乐融融,读之,使人有“暖风熏得游人醉”之美好享受!

曾点之志,配合天时(暮春)、地利(沂水舞雩)和人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由此自得其乐,随遇而安。

孔子“与”之,显示了儒家在深刻的入世情怀不,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取傅佩荣《细说论语》之观点)学者李零则另有解读:

子路不逊,“率尔而对”,旁若无人,被孔子子嘲笑;学生看在眼里,一个比一个谦虚,从大国变小国,再从小国变小相,一直到什么字都不当。

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属于“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属于“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礼”,是“富而教之”;而曾皙讲的是享受人生,是前三位理想的最终目标。

孔子从四位学生之志中感受到了自己理想的实现过程,并似乎从曾子之说中看到了自己美好理想实现之后的美妙图景。

可见,欣赏曾皙之志,并非对其他人的否定。

所以清人张履祥称此章中“四子之志是讲治道先后”,此说虽有点牵强附会,但却很有意思,故取之以饷同学们。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

在大讲阶级斗争、提倡斗争哲学的20世纪的大半时间里,作为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被视为搞调和、和稀泥的无原则处世之道而大遭冷落和反对。

现在,当我们冷静下来,才知道,这中庸之道包含着无比深刻而智慧的内涵:

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稳步推进;合于人性,合情合理;理解包容,和而不同。

恪守中庸之道,⑴孔子感叹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⑸行中庸之德,则人类相处和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说的就是这个。

这种德性,⑶表现在待人上,则是坚持“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原则,⑹与人交往,“和而不同”,恰到好处。

⑷一定要“得中行而与之”。

⑻对人既要忠厚朴实,又不能做被孔子“德之贼”的好好先生——乡愿;⑼因不走极端,君子也同样爱憎分明,只有敢爱敢恨,才不会陷入脱离原则性来谈仁爱的泥坑。

⑺恪守中庸之道,表现在用人方面,则不会根据“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来作取舍,而要以评价者本人的素质来定善恶。

⑵总之,中庸之道强调适中,做到恰到好处:

什么事情做过了头不行,做得不够也同样不行,这就所谓的“过犹不及”。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继承了周公将天命具体化为“敬德保民”的人文传统,将周礼提倡“以德配天”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进一步现实化、世俗化,开启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化思路。

所以,儒家文化中,把过于迷信鬼神看成是不理智的,这就使儒家成为既不是热心于追求神启的宗教哲学,也不是注重探讨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成为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的人性哲学。

因此,⑵“子不语怪离乱神”,⑴当子路问及祭祀鬼神的事时,孔子告诫他要关心人事,并以“未知生,焉知死”来回避谈死后之事。

⑶当然,孔子也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只是提倡“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的智慧人生。

⑷在孔子心中,祭祀之大礼,关注的重点不是鬼神而是祭祀者本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为的是庄严祭祀者之心以敬于人事;⑸重视丧礼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亡者,而是让人思祖宗之德以使民风淳厚。

⑹即使是孔子的学生,也很少听他讲“人性”与“天道”之类抽象的哲学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近乎与当今所说的“自然规律”之义的“天”、“命”或者“天命”这个词:

⑺孔子宣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有敬畏不敢违背之义,与“惧怕”不同);⑼而正告王孙贾得罪神灵事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⑻公伯寮说子路的坏话,孔子非常坦然,称自己的主张能否得以实行,是天命使然,人言不足畏。

⑽受老师影响,子夏也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来安慰没有兄弟的司马牛: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五、经典内容100则

(前面77则选自《论语选读》教材)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7、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