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033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docx

四年级第一单元新详解

闽侯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学科:

语文

单元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教案

集备时间

2016-8-31

主备教师

洪丽文

集备教师

洪丽文杨南江春兰苏桦陈瑶林雪钦阮秀芬黄建春林榕

教学设计

我的增减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

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3.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4.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的词句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体会自然之乐。

四、单元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五、单元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习作2课时。

闽侯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学科:

语文

课题

1、观潮

课时

两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我的增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搜集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和图片2.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潮之壮美,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2.理解“观潮”。

(1)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2)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件。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据说”怎么讲?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1)点拨:

句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

声音、形态)

(2)精读第4自然段,直观感觉“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咬文嚼字品“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2)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层次,尝试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

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

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

如:

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

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

(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拓展:

(任选一题)

(1)上网搜索查找:

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2)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板书

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平静 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教后

反思

闽侯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学科:

语文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时

一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我的增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出示地图)让我们一起到地图上来找一找青藏高原,在这儿有两个世界之最:

最高的山峰?

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2.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谁来说一说?

3.教师出示图片:

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游览一下吧。

(板书课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

4.读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感知发现

1.初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减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河床、切割、堪称”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要读正确、流畅,同伴互相抽读课文,检查初读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

4.完成填空练习: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不仅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

三、研读课文,品味欣赏

1.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互相说一说。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从“不容置疑”这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的“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能体现“奇异”的语句。

2.全班交流,品味欣赏。

(1)读第一、二自然段。

①说说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它的?

②边读边想,当你读到这些具体数字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能不能找个词替换“不容置疑”这个词,为什么?

“一争高下”是什么意思?

读着这段文字,你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感受?

(自豪,骄傲。

)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带着这份骄傲齐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品读三、四自然段。

①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的“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读一读你所画出的认为能体现“奇异”的语句。

②学生边交流边读出有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美。

③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你的同伴听,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结尾,升华情感。

(1)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完成填空:

雅鲁藏布大峡谷必将会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是因为那里有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壮美奇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我们中国人的__________。

4.学完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四、总结内容,内化语言

1.(出示图片)请学生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由配加导游词。

2.当小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部分景观的内容。

作业布置:

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第一

壮丽            奇异

山水            生物

教后

反思

闽侯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学科:

语文

课题

3、鸟的天堂

课时

两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我的增减

教学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教学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鸟儿活动、大榕树以及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12个词语。

2.了解作者前后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异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天堂”,问:

“天堂”原指什么?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

2.出示“鸟的”,构成课题——“鸟的天堂”,问:

由这一课题,大家会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3.导入: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妙笔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中小鸟上有500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

(课件展示“大榕树”的全貌)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前后两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异同。

1.快速浏览课文,知道作者前后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填空:

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

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

第一次看到(),却没看到()。

第二次去听到了(),又看见了()。

这使作者信服那支叶繁茂的()真是()。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独立填空;(课堂作业第4题)

②指名反馈答案。

③教师引导小结,过渡到第一段的学习。

师: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大家是怎么知道的?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作家描写时间的语句的美妙之处。

1.学生读文;

2.汇报交流讨论: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关,在树梢。

①齐读。

②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里“傍晚”的理由。

3.比较句子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

课件出示被比较的句子:

太阳落下了山地,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树梢。

①讨论分析两个句子的异同:

句式不同:

一句是排比句,二句是并列句。

句意不同:

一句是“红霞”不只是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二句是“红霞”就只撒在“天边”、“山头”、“树梢”三个地方似的。

韵味不同:

二句不如一句读起来有韵味。

②感情朗读第一句,读出韵味。

四、学习第二段:

体会大榕树大得壮观的美。

1.听录音读第二段,想:

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学生汇报说。

3.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课文描写大榕树的重点词句。

①学生回答交流所划找的重点词句:

a.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

树叶绿得可爱。

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

b.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

c.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这处看,这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d.这棵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e.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②引导理解体会以上句段: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写大榕树的?

板书:

远——近

   树干、枝叶

远看的大榕树,给人什么印象?

(板书:

高大、繁茂)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许多棵?

两棵?

一棵!

近看的大榕树,又给人什么印象?

(指点板书:

高大、繁茂)为什么呢?

4.交流讨论:

(大榕树的“高大”)

(1)理解“真面目”的“真”的意思(真正、本来)

(2)读榕树“真面目”的句段。

师:

能把榕树“枝上又生根”的景象勾勒出来吗?

(学生读文后试画)

(3)课件展示几种情况,让学生分析对照明白画的正误。

师:

的确,正因为大榕树有着树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许多根又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因此它的枝干不计其数。

这树实在是高大!

(4)还从哪个词有见榕树的高大?

(斜躺)理解体会“斜躺”的作用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自然段。

5.交流讨论:

(大榕树的“繁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标记划找表现榕树繁茂的词语,并想想这些词语的意义作用。

(2)交流汇报

(3)师:

的确,这样榕树的绿叶多得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板书:

树叶多而绿)怪不得,作者联想到了——

(4)学生接读“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得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

6.引发学生联想,进一步体会大榕树高大繁茂,蔚为壮观的情景。

(1)课件展示“高大繁茂”的大榕树

现在面对这棵大榕树,你会想到什么?

会有什么感叹呢

(2)学生图文结合,试说心中的感叹。

(3)交流“感叹”

师小结:

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

简直是一个奇观,难怪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喜爱的、赞美的)

(5)运用自己最投入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6)体会“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一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树的高大。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跟随老作家巴金爷爷在傍晚时分经过了“鸟的天堂”。

大家有什么收获?

此时的我们又有什么疑问呢?

2.是啊,“鸟的天堂”只是一棵让人称奇的大榕树,却没有一只鸟,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节课,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谜。

六、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作业练习第2、3两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三段

1.看录像,听朗读。

思考:

作者看到什么场面?

哪儿写出热闹场面?

2.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

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

请用书上的词概括。

(板书:

叫、飞、扑)

师:

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

而在课文中。

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

4.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师出示投影片:

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有的()。

师:

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

(板书:

动态)

6.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思考:

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留恋)

2.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3.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

(板书:

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

出示投影片: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

(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

5.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

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布置:

1.完成第3课练习册2.背诵课文

板书

设计

树:

大茂盛奇特美丽

鸟的天堂赞美

      

鸟:

多欢快壮观   

教后

反思

闽侯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

四年级学科:

语文

课题

4、火烧云

课时

一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我的增减

教学目标:

1.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教学难点:

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准备:

1.搜集火烧云的图片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

再想想看: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

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

评价。

小结: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

多有趣呀!

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

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2)引读。

(3)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小组讨论,交流。

(4)指名说。

这时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

(请同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请几个同学上台交流。

(5)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3)理解:

恍恍溜溜

六、总结全文。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

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