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8963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docx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全部单元参考答案与点拔

参考答案与点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l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即学即练

①刀耕火种(或火耕)②耜耕(或石器锄耕)③铁犁牛耕④氏族公社⑤井田制⑥屯田⑦均田制⑧商鞅变法⑨与民休息⑩《农桑辑要》

同步训练

1.D(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形成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

2.B(点拨:

注意题干的限制词是农用“动力”,A、C、D项与锄力”不相关。

3.D(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均田制这一概念的掌握。

D项错误,既然按级别,则授田应有标准。

4.D(点拨:

本题考查对古代耕作技术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认识。

D项属于汉代的情况。

5.D(点拨:

玉米原产美洲,是在明朝时才引进的。

6.C(点拨:

《农政全书》是著名的农学著作,它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

7.D(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题肢的表述都属于商周时期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

8.A(点拨:

“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

9.B(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题肢的表述都符合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10.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

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

(2)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是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

学习延伸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或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水利兴修。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即学即练

①官营②民营③家庭④春秋⑤战国⑥杜诗⑦东汉⑧景德镇⑨苏州⑩杭州

同步训练

1.D(点拨:

本题考查了再认再现能力。

2.B(点拨:

自唐代起,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开始超过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

3.B(点拨:

注意教材的表述,宋代名窑众多,景德镇已经著名,元代才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成为

全国的“瓷都”。

4.C(点拨:

世界各国开始生产瓷器是在17世纪,是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

5.D(点拨:

A项属于青铜铸造技术,B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属于炼钢技术,D项符合题意,水排用

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炉温,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世界领先。

6.D(点拨:

中国是何时开始和使用铁器的目前尚无定论,因此也就难以断定是否属世界最早。

7.B(点拨:

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家和贵族的需要,面向市场生产的是民营手工业,

据此排除④。

8.A(点拨:

官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它是其进步性,而不是“严重的弊端”的体现,④排除。

9.B(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苏州城居主导地位的是民营丝织业生产。

10.

(1)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就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丝绸之路沿线,就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

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

(2)中国古代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学习延伸

唐代织锦技术已经颇为高超、熟练,且品种甚多;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大量丝织品遗物的出土,而且有许多仿照西方花纹的织物出土,反映了当时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即学即练

①以物易物②长安③洛阳④扬州⑤益州⑥广州⑦市舶使⑧大都⑨杭州⑩泉州

同步训练

1.B(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2.B(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3.A(点拨:

唐朝后期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形成;地域性的商帮在明清形成。

但早市和夜市在唐朝后期出现,但不普遍。

4.D(点拨:

纸币最早产生在北宋,唐朝时不可能有。

5.D(点拨:

“交子”最早由益州16家富户经政府许可而共同印造。

6.C(点拨:

本题考查了再认再现能力,C项在引述原文时错误。

7.A(点拨:

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商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8.D(点拨:

北宋初年,商品交易不再受时间和坊市的限制,但“交子”只在益州(今四川)印造和使用。

9.A(点拨:

通过分析题干材料,“抑制”商业谈不上,没有限制也错误,应是有效管理。

10.

(1)材料一反映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材料二反映了唐政府限制商业活动。

(2)不能。

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唐朝后期“夜市”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3)重农抑商。

有利于政治稳定,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习延伸

(1)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

原因:

当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劳动者的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较为丰厚,影响了资本的流向。

(2)特点:

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生产方式(封建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奴隶式)并存。

反映了当时正处新旧制度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

(3)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

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即学即练

①江南②机户③机工④明太祖⑤东南沿海⑥“闭关锁国”⑦“十三行”⑧海外市场⑨资本的原始积累⑩资本主义萌芽

同步训练

1.A(点拨:

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D(点拨:

资本主义萌芽最主要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只有D项形成了雇佣关系。

3.D(点拨:

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正确。

4.A(点拨:

商鞅变法开“重农抑商”政策之先河。

5.C(点拨:

本题考查了再认再现能力,不是福州,而是漳州。

6.D(点拨:

在整个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7.D(点拨:

A是对军事上的规定,B、C体现了反对奴隶制度的斗争精神,都与“重农抑商”无关;只有D才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8.C(点拨:

闭关政策是限制而不是完全“禁绝”,闭关的同时仍留有广州一处作为通商港口。

9.C(点拨: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只是限制民间贸易的往来,当时还在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往来,在清朝也保留了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10.⑴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⑵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机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

⑷危害:

不仅坊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习延伸

拜金、重商和倡奢。

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

矛盾)。

第一单元小结

单元综合能力测试

一、点击基础

1.C(点拨:

题干材料反映了按田亩收税,其实质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C(点拨:

井田制是西周统治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从根本上动摇了周王统治。

3.C(点拨:

注意对重要概念的掌握,从题干叙述看,应是区田法。

4.C(点拨: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在宋代,突出标志就是C项的谚语。

5.A(点拨:

从题干材料获取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强调以民为国本,与民休息。

6.D(点拨:

本题考查了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认识。

唐朝时,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坊”“市”分置,至北宋时商业进一步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

7.D(点拨:

题干反映的商业活动,与D项无关。

8.B(点拨: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兴办票号的是晋商,徽商经营典当等。

9.B(点拨: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D(点拨: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有其经济根源(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政治根源(专制主义强化在外交上的延伸)和国际影响(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骚扰),与郑和下西洋没有联系。

11.C(点拨:

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属于“经济观点”,且与亚当·斯密的相近。

12.C(点拨:

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思想上的闭塞,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3.A(点拨:

在唐代及其以前,坊市是分离的,只有市才能经商。

14.A(点拨: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不同地区形成了专业性生产经营,这是社会分工扩大的表现。

15.A(点拨:

注意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它着眼于巩固封建统治,它违背了经济规律,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6.D(点拨:

注意明清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四个题肢都正确。

17.C(点拨:

材料只反映了手工业的区域化发展,它们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本身,④排除。

18.B(点拨:

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造成农民失地的直接原因,而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制度和整个封建制度造成的。

19.B(点拨:

土地兼并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存在,只不过有时严重,有时相对缓和而已,它是导致地方割据的经济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腐朽衰微。

20.D(点拨:

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机户”规模的抑制,而“机户”是中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二、知识运用

21.

(1)重农抑商思想。

在战国时期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材料二看似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

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后者是反映了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

的状况。

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

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发展的显著变化。

(3)清朝时仍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农业发展起了

一定的作用,但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

的经济地位。

22.

(1)北宋时期,城市商业发展,东京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城市,可以沿街开设店铺,城市中有通晓不绝的夜市。

商家更加注重商品的包装、广告效应和品牌效应。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海港,对外贸易扩大,海外贸易额巨大。

民族间的榷场贸易繁荣。

原因:

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

南宋政府鼓励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封建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自然经济下的农民购买力低下,商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市场;地主商人的钱财不投向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活动。

23.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即学即练

①江南制造总局②福州船政局③天津机器制造局④轮船招商局⑤开平煤矿⑥汉阳铁厂⑦湖北织布局⑧上海发昌机器厂⑨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⑩继昌隆缫丝厂

同步训练

1.C(点拨:

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是打着“求富”的旗号,来解决军工企业需要的原料、运输和资金问题。

2.D(点拨:

民族工业家即早期的资产阶级,A、B、C是洋务派的代表。

3.B(点拨:

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派举办的军工企业,而其他几个则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排除。

4.A(点拨:

A项只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但要注意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C(点拨: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而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6.A(点拨:

①③正确,②错误。

是由官僚、地主和商人创办的,④错误,民族工业是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创办,不是传统手工场发展而来。

7.B(点拨:

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是为洋务运动服务的,据此排除A、C、D项。

8.B(点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而沿海地区最先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润。

9.D(点拨: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其产品是无偿调拨军队使用,而民族企业的生产是面向市场的。

10.

(1)企业:

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出现:

①外商企业:

通过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

②洋务企业: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地主阶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派民用工业的诱导,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学习延伸

(1)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地区(如上海、广州、天津等);纺织、面粉、航运、印刷业、制革业、火柴业、日用品工业、食品工业等。

(2)原因:

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捷;设厂于这些地区便于向外国购买设备和引进技术;这些地区市场潜力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第2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即学即练

①维新变法②辛亥革命③纺织业④面粉业⑤张謇⑥周学熙⑦荣氏兄弟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⑨上海⑩较快

同步训练

1.B(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A(点拨:

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都是一战期间著名的民族资本家,选项中只有A才是一战期间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而B、C、D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3.C(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A、B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就存在,而D只是一个时代概念,此间还有非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4.D(点拨:

要注意进行综合分析,从地理位置、原料来源、发展水平等分析判断,D项正确。

5.D(点拨:

A、B、C项符合史实,D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美、习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和经济侵略。

6.D(点拨: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偿付对日赔款。

7.B(点拨: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B正确。

8.B(点拨:

由题目的时问限制排除①,③错误,20世纪初中国革命运动兴起、军阀混战、社会动荡,②④符合史实。

9.D(点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制约。

10.

(1)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

1895至1898年初步发展;1912至1919年的进一步发展。

(2)第一次发展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发展的影响:

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受挫的原因: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使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严重阻碍。

(3)第二次发展的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倡导实业救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的影响: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反对军阀统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受挫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

(4)对两次短暂发展的基本结论:

资本主义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要发展;封建势力,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学习延伸

(1)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2)农业手工业(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农业经济或小农经济)衰落;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或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

国门逐渐打开(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或人民的思想观念变化)。

(3)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或军阀长期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或一战期间华工出国)。

第二单元小结

1.A(点拨: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外国的经济侵略。

2.A(点拨: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上海轮船招商局。

3.C(点拨:

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4.A(点拨:

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产生在外商企业里。

5.A(点拨: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外国的经济入侵所扼杀。

6.D(点拨: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所以②错误。

①③在材料

中有反映,④的评价正确。

7.C(点拨:

读懂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中吸收了民间资本,实行官督商办,但经

营管理腐败。

8.B(点拨:

由表格的统计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进口的主要是生活消费品,而出口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

这正说明中国始终是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9.A(点拨: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实现后追求发展实业的梦想,并身体力行。

10.D(点拨:

重工业因其资本、技术等要求高,民族工业难以涉及,并且中国的矿业资源被掠夺。

11.D(点拨:

“和平赎买”是建国初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

12.A(点拨:

可用排除法解答,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排除B项;工业迁移大西南是在抗战初期,排除C项;法币政策实行于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排除D项。

13.A(点拨:

“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反映了列强加紧掠夺原料,同时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中国不可能扭转外贸入超局面,B、C、D项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14.A(点拨:

首先要明确“近代化”这一概念,其核心是工业化。

15.B(点拨: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6.D(点拨:

注意紧扣题干限定的“抗战期间”,据此排除②,④则明显错误。

17.B(点拨:

要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知道它发生在抗战胜利后,从行文语气看应指B项。

18.D(点拨: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即日本侵略者侵占的地区,它排斥其他列强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

19.B(点拨: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沿海地区比其他地区具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有利条件,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

AD是客观上的影响,C是基本条件。

20.D(点拨:

选项A、B、C是由于选项D造成的。

二、知识运用

21.

(1)指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

“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

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鼓舞下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而且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转瞬即逝”的原因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中国的奴役和剥削。

(2)表明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袁世凯在政治上虽然专制独裁,但在经济上不得不顺应潮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22.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中国市场进一步被打开,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担负起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

同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逐渐壮大。

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

23.①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②“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因为战争的需求,列强的工业生产主要转向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③资金、技术和人才困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阻挠;军阀割据混战带来政局动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即学即练

①重工业②农业③手工业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⑤1957⑥东北⑦一汽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⑨“大跃进”⑩人民公社化运动

同步训练

1.D(点拨:

题干所要找的原因应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而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出现的现象。

2.A(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3.B(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在1958年少数民族地区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4.B(点拨:

A、C、D项都不是中共八大的内容。

5.B(点拨:

从题干材料看,反映了一般浮夸风,这正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产物。

6.D(点拨:

“八字方针”是针对“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进行的调整。

7.D(点拨:

A、B、C项属于原因,D错误,“一五”计划完成也只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8.D(点拨: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9.B(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A是表现,C和D是影响。

10.

(1)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规律。

(2)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矿产资源,造成严重自然灾害。

(3)根本原因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背离;客观上在于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也在于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学习延伸

(1)正常。

此时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基础水平低。

(2)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的曲折过程。

不正常的情况有1963—1965,1966—1968年。

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3)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即学即练

①1978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两个凡是”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⑥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⑦分级分工分人⑧政治思想工作⑨经济手段⑩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同步训练

1.B(点拨:

本题考查了准确再现历史的能力,“两个凡是”的方针阻碍了拨乱反正。

2.C(点拨: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D(点拨:

本题要注意区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A奠定了理论基础,D是本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