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8956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docx

历史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2020.7·浙江高考·5)有文献记载:

“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于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

A.《武经总要》B.《梦溪笔谈》C.《萍洲可谈》D.《梦粱录》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3.(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4.(2018.11·浙江高考·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

“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

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

”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5.(2017.4·浙江高考·3)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

下列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

A.《抱朴子》B.《武经总要》C.《萍洲可谈》D.《梦溪笔谈》

6.(2017·北京高考·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7.(2016·上海高考·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8.(2015·上海高考·10)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沈括B.马可·波罗C.利玛窦D.徐光启

9.(2015·浙江高考·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10.(2014·重庆高考·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2014·江苏高考·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2.(2014·北京高考·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

13.(2014·北京高考·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14.(2014·上海高考·11)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

”处应填上(  )

A.日本派出遣唐使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15.(2013·北京高考·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16.(2013·重庆高考·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7.(2013·山东基能·19)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

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

A.耕作B.采矿

C.铸造D.炼丹

18.(2013·海南高考·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

19.(2012·四川高考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

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20.(2012·海南高考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

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21.(2012·上海高考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

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22.(2019·江苏高考·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

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裁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分)

23.(2016·天津高考·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2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25.(2014·安徽高考·36)(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2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27.(2013·北京高考·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

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

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6分)

28.(2013·海南高考·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6分)

 

1.A【解析】据材料“首尾锐如鱼形”“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可知,这是指南鱼,北宋初年(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介绍了指南鱼的作法,故选A项;《梦溪笔谈》记载的是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排除B项;北宋《萍洲可谈》记载“舟师”阴天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排除C项;南宋《梦梁录》写道: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也是指南针,排除D项。

2.B

3.C【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4.A【解析】根据材料“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指南针对航海意义重大,故①正确;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②错误;“彻底放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故③错误;宋代成为丝绸之路的畅销品,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5.B

6.C【解析】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仅仅说明明代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仅仅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戏剧借助电影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故C项正确;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只是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是已经解决,故D项错误。

8.C【解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来到中国,故B项错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故C项正确;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观念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

9.B【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C【解析】①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①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③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③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1.C【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12.B【解析】题干限定词是“东汉”、“大秦”(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故A项错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但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

13.C【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14.D【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在13世纪,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5.C【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

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

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中国造纸术出现于西汉,“蔡侯纸”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纸排除B;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D。

17.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火药发明的理解。

火药发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从战国到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

故答案D符合题意。

18.C【解析】考查科技书籍的成书时间,《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排除A;《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排除B;《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排除D;《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故选C。

19.A【解析】关键信息:

中国恐受其累。

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20.B【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21.A【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2.【答案】

(2)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23.【答案】

(1)作用: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分)

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

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分)

新发展:

创立温病学说。

(2分)

实践效果: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2分)

(3)相互作用: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分)

24.【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5.【答案】

(2)原因:

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26.【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7.【答案】

(1)特点:

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2分)

历史状况:

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2分)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2分)文化发展相对多元。

(2分)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8.【答案】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6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