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609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x

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2021-2022年高中毕业班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原《离骚》)

(2),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4),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

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

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

众无所得食,益汹汹。

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

“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

其冬,山乡得雨。

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呼曰:

“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

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

“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

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

人何惮而不为善哉!

”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

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

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

嗟夫!

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

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

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

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孕且育者厚赒之赒:

接济B.乃各挈妇子归归:

返回

C.而泽之被人者弘被:

覆盖D.究亦无损于其家究:

推究

3.下列四组中,全都能体现过善人善举的一组是()(3分)

①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②自倡巨赀,绸缪经纪

③老羸妇孺,计口赋食④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

⑤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⑥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铜城闸镇的百姓看到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哄抢粮食,非常惊惧,唯恐躲之不及,这和过善人的善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B.过善人联合乡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灾民,让他们度过了难关,体现出他的睿智和高尚情怀。

C.过善人的孙子竹潭跟作者同榜录取为举人,是作者的好友。

后来竹潭请作者记下过善人的事迹,因而有了本文。

D.作者认为,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

(3分)

答: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两句描写精妙,请简要赏析。

(2分)

答:

(2)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关羽率兵进攻樊城。

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前往救援。

为取得曹操信任,庞德抬着棺材出征,誓与关羽死战。

结果是庞德投降关羽,于禁被擒杀。

(《三国演义》)

B.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益中”,抽走十万银子,吴荪甫遭到不大不小的挫折。

为了打破赵伯韬的“经济封锁”,吴荪甫决意在公债市场上打倒赵伯韬。

(《子夜》)

C.宝玉拿《西厢记》中的词曲与黛玉开玩笑,惹恼了黛玉。

宝玉正道歉时,袭人前来说贾政有事叫他,原来是薛蟠欲借贾政之名将宝玉骗出门。

(《红楼梦》)

D.眼看葛朗台太太将要去世,葛朗台对女儿极尽讨好巴结。

他让女儿签署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文书,甚至不让公证人对女儿明言签署文书意味着放弃继承权。

(《欧也妮·葛朗台》)

E.当捉鬼的人群急急地敲开觉慧的房门后,觉慧义愤填膺,怒斥叔叔、陈姨太甚至大哥等人,说他们是拿爷爷的性命开玩笑,借捉鬼的名义来谋害爷爷。

(《家》)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②孟子谓高子曰:

“山径之蹊间,介然①用之而成路;为间②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注】①介然:

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

②为间:

有顷,为时不久。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分)

答:

(2)孔子孟子是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请简述。

(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

究其原因,至少有二。

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

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

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

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

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

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

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

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

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

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xx10月14日)

9.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肤浅的阅读方式和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浮躁情绪是“标签化现象”的两大推手。

B.因“标签化思维”而产生的处世态度暴露出人们自私、冷漠和消极悲观的心理。

C.“标签化声讨”说明了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正沦为“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D.作者批判了“标签化思维”,剖析了它的成因与特征,并指出其社会影响力。

10.请简述“标签化”思维的特征。

(3分)

答:

11.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沦为“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请简析。

(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猎狐

凸凹

山里的狐狸不吃鸡。

这次却吃了。

因为连着下了七天大雪。

  吃了一只,没人理会;吃了两只,还是没人理会……终于有人来找父亲:

“这狐狸该治治了,它太贪了。

”父亲点点头。

山里人好脾气,处事皆有几分宽容;这回就是狐狸的不是了,把人“挤兑”急了。

  父亲寻着狐狸的爪印,找到后山的凹处,便把随身带的铁夹子埋下了,又盖上一些浮雪,狐狸肯定会被夹住。

  果然有一只狐狸被夹住了。

那狐狸通体雪白,与雪融在了一起。

父亲愈靠近它,它叫得愈欢。

声音震得树梢上的雪簌簌地落下。

  父亲快到它身前了,狐狸果断地咬断了夹子上夹着的那条腿。

它不愿落到人的手里。

父亲心里一热,他被狐狸的壮烈感动了。

  狐狸拖着一条残腿,跑得很慢;父亲便去追它。

快要追上它了,父亲突然打了一个趔趄,摔倒了。

狐狸也停下来,看着父亲从地上爬起来,它趁机喘一喘气。

父亲又追它了,它便也放开腿一蹦一蹦地跑。

父亲加速它也加速,父亲减速它也减速,人和狐狸总是相距那么一段距离。

  父亲有些喘不上气来,便停下脚步;几乎是在同时,狐狸也戛然停下。

父亲看着狐狸,狐狸也看着父亲。

狐狸的眼睛睁得很大,即便是被白雪映照着,也能看出它眼神里的灼灼光芒。

狐狸干脆将那只断腿抬起来,用舌头轻轻舔上边的血迹;血迹很快便被舔干净了,血洇过的皮毛,就依旧雪白。

它比人还从容。

  父亲被它激怒了,心里躁得很。

“非得追上你不可。

”父亲说。

父亲箭一般蹿出去;狐狸也箭一般蹿出去。

两者无声地较量着。

树上的栖鸟,也都不敢叫出声,悄悄地飞走了。

狐狸跑得太快了,不想撞到一棵松树上,回头看一眼父亲,呜哝了一声,晕过去了。

父亲大喜过望,脚下就又鼓了鼓劲,倏地就奔向狐狸倒下的地方。

但脚下感到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头也撞到干上,眼前一阵黑,不情愿地躺下了。

待他醒过来,见几尺远处那只白狐狸也蠕动着身子。

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

便有些犹豫。

  狐狸站起来,静静地望着他,眼光里竟有几分女人一般的温柔。

父亲便有了几分困惑。

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

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狐狸不慌不忙地朝前走了。

  父亲静静地看了两眼,判断出那只狐狸的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坚持一会儿,逮住它,便是很自然的事。

关键是不要让它喘息。

  父亲便悄悄地撵上去。

狐狸不再从容,跑得慌忙起来。

追逐一阵之后,狐狸果然跑得有些吃力了,回头望的时候,就哆嗦起来。

“你别着急,我马上就赶上你。

”父亲有几分得意。

  到了一面陡坡,狐狸受伤的腿就有些蹬不上劲儿了。

可人愈来愈近了,狐狸便发出两声哀嚎。

父亲听到狐狸的叫声,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

狐狸索性不再奔跑,站在陡坡上,身子转过来,前腿向上举着,看着人走近。

父亲吃了一惊。

  狐狸的眼光不再那么明亮,也没有刚才那份温柔,罩着雾一般的一层凄迷。

它等待着。

父亲知道,它在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

父亲不禁倒退了两步。

父亲与狐狸对峙着。

面对着这么一只沦入末境,准备承受迎面而来的一切的狐狸,父亲不知怎么办好。

他突然想到了人。

在那个时代,人到了这一刻,也会这般地从容等待么?

他看了一眼狐狸,狐狸那雪白的绒毛与雪交融在一起,似乎是雪的一部分。

他觉得,与狐狸最后的那一搏,其实已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朝山下走去。

把狐狸遗留在雪坡之上。

我迎向父亲,“逮住狐狸了?

”“没有。

”“怎么会呢?

”“它真美!

”“怎么个美法?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选自《青年博览》xx21期)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对狐狸采用了前贬后褒的写法,先批评狐狸贪婪的一面,而在后文一逃一追的叙述中,却饱含着对狐狸的赞扬和喜爱。

B.“它叫得愈欢”写出了狐狸在猎人逼近时,因腿被夹住无法逃脱而发出的尖锐、响亮的叫声,这叫声也表现出了狐狸的焦急无奈。

C.“树上的栖鸟,也都不敢叫出声,悄悄地飞走了”采用间接描写,烘托出这场追逐气氛的紧张激烈,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D.小说形象鲜明,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判断准确的优秀猎手,猎狐过程的叙述更表现出作者对年老父亲行动敏捷的佩服。

E.作者颇具匠心,构思巧妙,主题明确,本文通过叙述猎狐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

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必须善待。

13.小说结尾说“它真美!

”狐狸美在何处?

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

(4分)

答:

14.本文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其“波”“折”体现在哪里?

有何艺术效果?

请简析。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人生舞者邰丽华

10年前的春晚上,“千手观音”及邰丽华的名字在掌声中被写进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

10年后的今天,我们借助手语翻译请已经是著名的舞蹈家的她谈谈这次人生转机,以及她的舞蹈、青春与生命。

 

  记者:

失去听力,有没有让你自怨自艾?

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蜕变呢?

  邰丽华:

其实我的童年是很快乐的。

我是两岁因注射链霉素失去听力的,但是,幸运的是,有父母的爱,还有身边很多人对我的帮助,都没有让我感到失去听力就好像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有爱的温暖,所以面对失聪仍然对生活充满信心。

  近几年,我一直在梳理并思考人生当中的每个阶段,觉得人生如同月亮是有圆有缺有满有空的,这是我不能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看待人生的角度,多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

  记者:

你总是这般从容、优雅,气质是怎么形成的?

  邰丽华: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我觉得“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它,然后以什么样的心态想办法去解决。

另外,性格开朗、心态阳光是最重要的。

  记者:

你最想跟年轻人分享的人生经验是什么?

  邰丽华:

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人要心怀感恩、知足常乐。

我经常跟我的伙伴们说,人生在世唯有知足和感恩才能使你的生命永远充满激情。

在个人成长方面,我觉得除了自身的天赋之外,还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卧薪尝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人一定要懂得回馈社会,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记者:

舞蹈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很难想象你开始学舞时的艰难。

  邰丽华:

当我7岁上第一堂律动课时,老师将木地板上的象脚鼓踏得咚咚地响,一种奇怪而自然的有节奏的振动刹那间传遍我的全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对另一个世界新奇的感知,我趴倒在地板上,用整个身体,去感受这种“声音”,当时觉得这样的“声音”,再加上肢体动作就成了舞蹈,后来还看到“红舞鞋”的童话故事,从此,我和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代表省里参加全国比赛的第一个舞蹈就是《雀之灵》。

之前在学校没接受过专业舞蹈的训练,刚开始练习的时候,由于基本功很差很差,我也沮丧过,但是从没想到过放弃,反而把这些化成一种动力,我觉得在跳舞的时候可以找到表达内心世界最美丽的语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似乎找到一些感觉,那时,我已坚信自己注定一生要用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

原版的《雀之灵》大概有3000多个节拍,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节拍记下来,音乐也几乎天天都要“听”,直到把每个节拍跟音乐的感觉搭上,跳出“不苍白、有灵魂”的舞蹈。

  记者:

很多观众记住邰丽华三个字,是因为你在xx年春晚上表演的《千手观音》,那一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邰丽华:

那次演出以后,我一直在问自己,舞蹈对于我的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似乎回到最初的状态来诠释,当然,此时的思考已经不像以前只是单纯对一个舞蹈的理解,而是对舞蹈丰富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挖掘,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富于想象地去展开对舞蹈意蕴的探索。

  记者:

你现在有很多职务,是艺术团团长及总监,又是全国政协委员,怎么处理好这些身份之间的关系?

  邰丽华:

几年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经历,让我对自己身上社会责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与自觉,也更深切地理解残疾人的工作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记者:

你还有个身份是老师,现在艺术团开设了一所附属学校,你对这些孩子有什么期许?

邰丽华:

这些孩子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他们青春阳光,朝气蓬勃,不仅舞蹈基础好,精神风貌、团队作风、思想品德和文化学习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尊严、有品德、有知识、有能力、有艺术修养的残疾人优秀文化人才。

(摘编自《人民日报》xx3月17日)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xx年,邰丽华等人在春晚上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演出取得极大成功,而这也使她的人生有了转机。

B.尽管邰丽华两岁因注射链霉素失去听力,但这对她的人生没有丝毫的影响,爱和帮助使她感到温暖,所以她说“其实我的童年是很快乐的”。

C.记者佩服邰丽华从容、优雅的气质,而邰丽华认为正确面对困难,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开朗的性格是她养成良好气质的重要因素。

D.考虑到可能会因残疾而遭人歧视或自卑,邰丽华在对残疾人艺术团孩子的期许中,把“有尊严”放在首要的位置,足见她对残疾人尊严的重视。

E.邰丽华不仅自身身残志坚,努力拼搏,取得成功,而且还为残疾人事业积极奔走,鼓励广大残疾人要轻看缺陷,自强自立,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13.作者为什么把邰丽华称为“人生舞者”?

请简述。

(4分)

答:

14.邰丽华在以舞蹈为主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探析。

(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下面文字有一处成语使用不当,请先写出使用不当的成语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3分)

 蛮横霸道之人,整日在街上大呼小叫,①飞黄腾达,其实恰恰表露了他们的浮躁、空虚与贪婪。

这种人②欲壑难填,每时每刻都在算计着想得到什么,又③处心积虑地想掩饰什么。

他们④欺行霸市,气焰嚣张,像水中摁不下去的葫芦,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毒瘤。

使用不当的成语的序号:

修改:

16.下面的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3分)

①或许未来的生活将会是这样的:

②早晨起床,厨房里的3D食品打印机已经为你打印好了可口的蛋糕,③你不必担心吃了会发胖,④因为打印机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精确营养成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1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海参的这几种主要成分中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神奇功效,科学家们就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了它的“脂肪”——虽然海参的脂肪含量少了点,但万一有“奇效”呢?

因为在细胞试验中还发现了它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活性。

①一种是具有抑制脂肪氧化的活性成分②一种是类似鱼油的成分③结果还真找到了两种特有的成分④后一种成分被用于治疗哮喘、关节炎,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8.仿造下面示例,写一个句子。

要求:

结构与示例相似。

(3分)

示例:

去敦煌看水——那沙漠中不曾干涸的眼睛,在历史的星空下眨动着,等你!

去敦煌揽月——那壁画上不曾离去的飞天,在舒缓的乐曲中飘动着,等你!

答: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高学历的海归人才魏某,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部门经理,今年他毅然辞职,放弃了北京城里的三套房产,在老家农村租了40亩荒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工作压力大,心情浮躁,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放弃城市生活和优厚待遇时,他作如是答。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答: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你参加数学竞赛,结果只得过一次三等奖;你最擅长的100米跑,也只拿了个第四名;你参加工作之后的业务考核,成绩只是偶尔挤进前三。

而且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在你努力之后的结果。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龙岩市xx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6分)

(1)终不察夫民心

(2)转轴拨弦三两声(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纵一苇之所如(5)谁家新燕啄春泥(6)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D(究,应解释为“最终”)

3.(3分)C(①非善举,只是担心会发生意外变故⑥是说过善人第二年卖粮食获利,恢复了家产)

4.(3分)A(“就食”是指到有粮食的地方乞讨求食)

5.(6分)

(1)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干活),使(他们)自食其力。

(“佣”1分,“俾”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的心愿,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

(“活”1分,“何虑”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发生旱灾饥荒。

含山县临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良好,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

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窥视那些饥民。

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喧扰不安了。

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

“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

”第二天,他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儿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心谋划张罗,在空地上铺上席子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按人数分发粮食;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使他们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督促他们自种蔬菜;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

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

把受雇的丁壮劳力应得的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

(他们)还喊着:

“善人,善人。

”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

和我同年中举的好友竹潭,是过善人的孙子。

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里拿着一本书,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

“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

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数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

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做善事呢?

”我认为这只是过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

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善事,但回报并不是一定可以得到,那么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

他那时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