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566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docx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江西省2012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高三

2012-04-1611:

43

江西省2012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   文(2012年4月14)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执拗(niù)  敕(chì)封   给(jǐ)予      鼓鼓囊囊(náng)

B.积攒(zǎn)  挟(xié)制   悱(fěi)恻     莞(wǎn)尔一笑

C.叱咤(chà)  狎昵(nì)    窥伺(sì)     瓮(wèng)中之鳖

D.舸舰(gě)   广厦(xià)   怅(chàng)惘  曲(qǔ)高和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后裔 喋血沙场 蜷伏 通都大邑  B.轩辕 哀乐低回 作践 宵壤之别

C.令名 沓如黄鹤 巅峰 泫然泪下  D.涡居 铮铮铁骨 规诫 逸兴遄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学毕业二十年,终于又相聚在当年同窗共读的母校,这风流云散、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大家都格外珍惜。

B.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们装备精良,动辄劫持商船,扣押人质,索要巨额赎金。

相形之下,世界其他地方海盗活动的猖獗程度,均无出其右。

C.他没去体育场而窝在家里看电视转播:

本是赛场上的骁将,这回却因为膝伤未愈而作壁上观,去现场,他怕自己扛不住那份感伤。

D.因为一部末世预言的影片,2012成了一个奇特的年度。

说到新年的愿望,有的人竟期期艾艾,不肯吐出一个字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新城区、老城区,在落成不久的国奥体育中心,三万余名观众聆听了“钢琴王子”郎朗天籁般的琴声。

B.元月八日,2012年春运拉开大幕。

据国务院新闻办通报的数据,元月一日至七日的一周内,铁路“12306”购票网站日均点击数都超过了10亿次。

C.老先生身手矫健,一套祖传的太极拳打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使人不相信他已是年届七十的耄耋老人。

D.网球运动员李娜2011年的表现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她曾勇夺法网冠军和澳网亚军,但在处于波谷的十个月里,总共才赢了七场球。

5.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乐观也可以说是进化观。

进化观与退化观,不仅是近代精神与中古精神的分水岭,而且是划分乐观论与悲观论的最大关键。

                   类似这种彻底普遍的退化观,无形中养成一种极端消极的悲观论。

   ①假如一个人能够在变动生长的过程中看出发展和进步,他就会养成一种逐渐向上、日新不已的乐观态度。

   ②这种退化的看法,使得我们无论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学艺术上,都觉得今人不如古人,后人不如前人。

   ③有如黄山谷诗所谓:

“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④甚至在个人生活上,也感觉好像是一天不如一天地在退化。

   ⑤近代西方进化思想盛行,无论是达尔文,还是黑格尔,都带有强烈的乐观色彩。

   ⑥中国数千年来大都在“退化观”的思想笼罩之下,把黄金时代放在远古,认为历史的演变,总是一代不如一代。

A.⑥②③④①⑤ B.①⑤⑥②④③ C.①⑤③④⑥② D.⑥②①⑤④③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很想得到徐庶,程昱献计,将徐庶的老母接来,并模仿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无奈,只能到曹营。

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三国演义》)

B.后父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他母亲对他的关怀和爱抚。

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了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高老太爷严厉禁止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

(《家》)

D.贾府被抄后,刘姥姥三进贾府。

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并从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刘姥姥收下后,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红楼梦》)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途径

谭维智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美德是自然而然的。

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

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操作。

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关于如何做到“不学”而能够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悬解”“见独”四种方法。

   “坐忘”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以及自己的心智作用所产生的虚伪、狡诈都忘掉。

简言之,坐忘就是要克服贪欲以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回归道德的自然状态。

   “心斋”,简单地说,就是使心处于虚静的状态,没有有关经验世界的种种计较的、区别的知识,把关于分别、判断、计较的经验内容减损到最低程度。

坐忘与心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克服知识与经验内容对道德的影响,通过摆脱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负面作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悬解”就是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外物是指一切非自然的东西,既指物质方面的,也指教育过程中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

与物欲一样,道德知识也对人的内心构成束缚,只有将其排除才能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提升到了道德的境界。

当人将天下的得失、世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生死都排除到心外,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

在庄子看来,道德教育只能是这种排除欲望、外在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以外部输入某种知识、约束欲望从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方法。

简言之,应该是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相对的做减法的方法,最终可以进入纯粹的道德状态。

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标就是恢复到宇宙本初的层次,恢复到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

这种提升必然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

将道德境界恢复到宇宙最初时的情形就能保持虚静,能保持虚静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没有是非爱憎之分,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这样的人看似愚昧糊涂,实际上拥有最完美的德性。

   由上可知,在道家老庄的主张中,道德知识是一种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方向截然相反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道德修养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能力越强,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而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最佳的路径不是通过增加道德知识来提升道德水准,而是通过减损物欲,实现内心的自由来提升道德水准,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知识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道德问题,反而会使道德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错误的轨道。

                            (选自2011年第20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7.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路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忘”和“心斋”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让心处在虚静的状态下,克服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B.“悬解”的过程,就是解除外物束缚的过程,这种外物,既有对物质的贪欲,也有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摆脱束缚,人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C.“见独”就是用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用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的方法使人的心灵进入一种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界。

D.“坐忘”“心斋”的目的是克服贪欲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而“悬解”“见独”的目的是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自然、天然是庄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有意安排进行道德教育,就会破坏这种基   本原则,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B.“坐忘”“心斋”“悬解”“见独”都是在“不学”的状态下实现人的道德提升的方法,它们的实践过程往往由先而后,由易到难。

C.在庄子看来,道德知识的提升需要做减法,而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则需要做加法,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完全对立。

D.一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宇宙本初的层次和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那么,他虽然愚昧糊涂,却拥有最完美的品德。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真正的美德是不需要有意学习的东西,人为地教育他人操纵、控制、管理自己,会把本于自然的道德变成一种操作,这与庄子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B.人的道德境界提升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人的境界一旦回归初始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C.对人的道德提升,庄子主张遵循“不学”的规律,即通过实现心灵自由来完成道德提升,从而减损物欲,解决困惑。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但所起的作用没有通过非知识性途径进行的道德教育大。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泗水之滨多美石。

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

泗滨之人问曰:

“君用是奚为哉?

”使者对曰:

“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①,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

”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磶阙②,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

“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

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

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

‘以崇宗庙之祀。

’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

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

今闻诸馆人曰:

‘将以为下宫之磶。

’臣实不敢闻。

”弗谢而走。

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

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

“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

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

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郁离子·尚诚篇》)

   【注】①磬:

古代用美石或玉雕成的石制乐器。

②磶(xì)阙:

磶,承柱的圆石墩。

阙,通“缺”,空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崇宗庙之祀           崇:

尊崇。

B.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     辞:

责备。

C.弗谢而走               谢:

感谢。

D.而况得罪于贤士哉       得罪:

遭受责难。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告于其父老/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以谐八音/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天下之人疾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孟尝君“不慎”行为的一组是(   )

 ①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   ②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

 ③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   ④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⑤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   ⑥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泗滨之人问曰:

“君用是奚为哉?

"(4分)

 译文:

 

(2)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

(4分)

  译文:

 (3)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

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2)诗的尾联有何寓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

 

(1)今两虎共斗,               。

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士皆瞋目,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            ,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进出两关

刘长春

   小时,我踮起脚尖站上唐诗的册页,眺望远在西北的两座关隘——阳关与玉门关。

我看见一幅这样的画面:

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高高的祁连山,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河之西,山之南,蜿蜒着历史与地理上一条有名的走廊;两座雄关,拔地而起,阻断了大唐帝国与西域的通道;远戍的将士在城楼上举头望月,却听到羌笛吹奏出来的音乐,幽幽的,沉沉的,不禁撩起了阵阵乡愁。

   稍长,又读了一点书,才知道阳关与玉门关建在两千年前的西汉。

那时,汉王朝为了防卫匈奴的南侵,继续修筑秦之长城,向西修到了玉门关,形成了自敦煌至辽东的万里屏障。

玉门关与阳关互为掎角,扼守着出入西域的两条通道的咽喉。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句奴,河西地区从此纳入汉朝版图。

一批批汉人以戍卒的身份被派往边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农耕汉民的怨艾。

“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郊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这是游牧民族的悲歌。

   昔日攻防的边关,曾经也是繁忙的丝绸之路通道。

南来北往的客商,把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推向了一种极致。

那个年月,离阳关与玉门关不远的孰煌城,百业兴旺,人头攒动。

一年四季,商贾如云,货物如雨。

   往事越千年。

   公元1999年的夏日,我入甘肃,宿武威,然后又从敦煌出发,走近了阳关与玉门关。

阳关已经不是汉时的阳关,玉门关也不是汉时的玉门关。

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曾经两次走出边关,他眼中“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另一个诗人王维虽然没有到过边塞,然而,阳关在他的想象中,却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踩着瀚海沙浪,我爬上了一个斜坡,看见不远处有一座荒凉的土墩,再远处又有一廊一亭。

走过起伏的沙丘,站上土墩,上立一石曰“阳关旧址”。

战争消弭了,雄关早已荡然无存。

只有那铺向天边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大风的吹动下,翻滚着金色的波纹。

时光似乎淘尽了一切。

英雄的背影,四边的伐鼓,如雨的马蹄,猎猎的军旗,都随着一阵又一阵卷起的沙尘,飘向历史的深处。

我极目四望,想寻找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但空无一人,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趁着太阳还在当头,又驱车赶向玉门关。

远远地又看见了一个隆起的黄土堆,迈开双腿朝它走去,大风挟着沙尘,包围着我,衣服如飘扬的旗帜呼呼作响,残阳如血。

可是,晚风中听不到羌笛的吹奏,一片孤城已经坍塌,只剩下一个土堆。

仰望头顶,灰暗的天,滚过一阵又一阵沙尘。

长河落日里,远行的商队早已离去,古老而熟悉的驼铃声也已经消失在大风中。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能使人想起历史,刻进人心?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

风沙埋葬了阳光,销蚀了玉门关,淹没了不知多少人走过的丝绸之路。

历史就这样一去不复返而只能留存于发黄的书页间?

我问这天,问这地,问这无休无止没有阻挡的风,问这铺天盖地任意肆虐的沙!

我们这些后人,聚集起生命的热血,精神的向住,不远千里万里,一次又一次地走在风沙中,难道就是为了来看这一片沙漠,这一处荒原?

也许,考古的、探险的、研究历史的都会在这里找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而对大多数的游人来说,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失落,一种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所依凭的忧伤。

失落以后,这才知道,仅有的断墙残垣和黄土堆似的烽燧也值得分外珍惜。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我的猜度里,它虽然面对着茫茫戈壁,却不会有眼前如此的苍凉,因为有祁连山皑皑的白雪,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它吐出河流,幻出湖泊,造出绿训,变出四季的颜色。

有时,我也忽发奇想:

如果阳关和玉门关保持原来的生态环境,没有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家有白榆,岸有青草,山有雪里青松,院有新栽柏树,那风沙又能奈何?

是不是会保持“人民繁盛,牛马遍野”的繁荣景象呢?

岁月相继,年复一年,玉门关也许就有可能雄据塞外,千年不倒。

我,还有发思古之幽情的所有朋友们,都能在斜阳落晖里,登上城楼一角,远望黄河九曲,唱阳关三叠,听羌笛四起,感受塞外独特的风情,然后接过王维手中送别的酒杯,一饮而尽,让他目送我们,直上天山云。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6.文章开篇写“我”“小时”及“稍长”对阳关与玉门关的印象,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17.文中说:

“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到底来寻找什么?

”请根据文章,概括“我们”西出阳关、玉门关所寻找的内容。

(6分)

答:

 

18.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进出两关”为题,思接千载,穿越千年,由古至今,由儿时到现在,不仅写出了作者进出两关的见闻,更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感喟。

B.“黄河,柔若飘带似地自白云间流来”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壮观。

C.文章中对于荒凉的阳关旧址和破败的玉门关旧址的描写,表达了“我”不远千里万里而来却一无所获的失落和后悔。

D.作者面对的茫茫戈壁,虽有浩浩黄沙,但更有皑皑白雪、郁郁青松,有湖泊、河流和绿洲,是一派充满生机的迷人景象。

E.文章中引用王维、岑参的诗句,既写出了阳关与玉门关的边塞特点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六、(15分)

20.当代著名诗人穆旦的诗作《春》,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赋予景物人格化的特征,将特定情境中的物象描绘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借鉴这种写法,从下面规定的物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则短文。

   ①秋山中的红叶   ②浓云中的太阳

   要求:

(1)运用衬托的手法,在特定背景中突出主体形象。

(2)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50分)

   有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

他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没有桥。

于是,他砍下一棵树,把它横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过去。

过了河以后,他把那棵树扛在肩上,继续走路。

有人见了,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

“前面还有河呀!

”那个人反驳他说:

“前面固然有河,但也有树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省2012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文答案

1.B(A囊nāng;C咤zhà;D厦shà)

2.A(B宵——霄,C沓——杳,D涡——蜗。

3.C(A“风流云散”指原本常在一起的人各自飘零,难以聚集,不适合用于形容“难得机遇”;B“无出其右”是褒义成语,指人和事物中的最佳者,句中用于形容海盗活动,属褒贬失当。

D“期期艾艾”是因口吃而说话不流利,不是“不肯吐出一个字来”,这里可用“三缄其口”。

4.D(A项成分残缺,可在“老城区”之后加上“汇聚拢来”;B“日均点击数”只有一个,故“日均”与“都”字应删去其中一个;C“年届七十的耄耋老人”相互矛盾。

可改为“年逾七十”或将“年届七十的”删去。

5.B(总体的叙述顺序,应先说乐观,后说悲观,故①⑤在前;说悲观时,先说概况与后果,而后细说、举例,故后面四句的顺序是⑥②)④③。

恰当的顺序排列,还可从指代性词语和关联词语的前后照应上找到依据。

6.D(刘姥姥拒绝收下金镯子,但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7.D(“坐忘”“心斋”“悬解”“见独”要达到的目的相互交叉。

8.A(B并非“由先而后,由易到难”;C二者只是实现路径不同,本身并无矛盾;D“虽然愚昧糊涂”错,原文为“看似愚昧糊涂”。

9.A(B并非“不需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还需通过非知识化路径;C因果倒置,因为只有减损物欲,解决困惑,实现道德提升,才能实现心灵自由。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是文章中被否定的做法。

10.C(谢:

告别)

11.A(A于:

介词,向。

/表比较,比。

B而:

连词,表承接。

C以:

连词,表目的。

D之:

助词,相当于“的”。

12.B(④⑤属于孟尝君的“不慎”行为,采用排除法可知B正确。

13.

(1)泗水两岸的人们问:

“君公用这石头干什么呢?

”(“滨”“是”“奚”“为”各1分)

   

(2)君公把美石放在外廷,没有确定的意旨(或“确定它的用途”),我们又不敢为它请命。

〔“以”(含补出省略成分“之”)“诸”“定命”“请”各1分〕

   (3)虽然这样,孟尝君也是个知过能改的人,所以齐国又强大了起来,不也是应当的吗?

(“虽然”“补过者”“复强”“宜”各1分)

14.

(1)本诗颔联比喻的本体是“落梅”,喻体是“迁客”“骚人”,(1分)以人喻物,一反以物喻人的常规用喻形式,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1分)凸现了“落梅”和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一样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凉命运,(1分)以及他们高洁的品格。

(1分)

 

(2)表面上谴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1分)实际上暗讽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1分)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1分)以及对不重视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1分)

15.

(1)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3)登东皋以舒啸 乐乎天命复奚疑

  (4)鹿门月照开烟树 岩扉松径长寂寥

   (5)羽扇纶巾 墙橹灰飞烟灭

 (每小题2分。

如果5个小题都答,只按前四题给分)

16.①写出了阳关和玉门关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

②表达了“我”对阳关和玉门关的神往之情。

③为下文描写“我”来到如今的两关作铺垫。

(每点2分,共6分)

17.①寻找历史上的阳关和玉门关挺立的雄姿和繁华景象。

②寻找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③寻找自己憧憬和想象中的阳关和玉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每点2分,共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