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585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 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五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_五年级语文教案

习作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

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某一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前天,老师参加了我班举行的“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到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都结识了不少小伙伴。

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根据小伙伴的特点,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在童年生活中,你一定结识了不少小伙伴。

他们有的是你的同学;有的是你的邻居;还有的……你一定很了解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做过的许多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要写的印象最深的是,要突出的人物特点是,选择的一个事例是。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②用一件事来写;③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三、提供情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这是我们班去年秋游中的几个画面。

(无声,给学生思维空间。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①这次秋游中发生了几件事?

②哪件事表现了小伙伴的特点和品质?

③你选择哪件事来描写人物的特点?

2.交流归纳

①秋游中××同学收拾午餐留下的垃圾,体现她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的行为。

②××帮助邻校一位掉队的小同学寻找老师,反映她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通过这一情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选择材料,而且让学生懂得最好的材料是自己亲身经历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材料的真实、新颖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

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

(《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语文教案-习作,你喜欢的一个人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五年级《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世纪小学 张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重点学习第八自然段,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插叙、对比、反衬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续写故事结局。

  教学重点:

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凡卡》。

  二、体会“悲惨”命运。

  出示图片:

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这是怎样的一个凡卡?

  三、新授

  

(一)体会现实生活的悲惨

  他一个人从乡下来到城里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师:

是啊,多美好的愿望啊,可是仅仅才三个月,他的生活状态竟是这样的悲惨

  1.翻开书,找找课文中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集中地写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

(第8自然段)

  2.自由读第8自然段,思考:

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惨?

  师: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在句子的旁边做了批注,学习习惯非常好。

我们来交流一下,汇报。

(适时板书:

挨打、挨饿、睡不好)

  3.学习“挨打”部分

  ?

指名读,思考:

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生活的悲惨?

A:

动词。

体会“揪、拖、戳”的含义,指导朗读我们来细细地体味这几个词?

理解“揪”“戳”?

  师:

是的,老板不顾一切地残忍粗暴地拉着、扯着、揪着凡卡啊!

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活生生被狠毒的老板揪着头发拖出去揍了一顿!

(练读、指名读)

  B:

打的人(老板、老板娘、伙计),体会朗读。

大家再来看看这个“戳”字,老板娘拿什么戳?

只戳了一下吗?

是怎样戳?

(不停地戳)(直戳)同学们,摸摸你的脸,此时此刻,假如这个带刺的鱼嘴戳到了你的脸上,会是什么感受?

  师:

是呀,会流很多的血,甚至还会肿起来,即使是一条小猫小狗也不能这样对待呀,更何况是一个人呢?

  4.哀求的第一部分

  自由读——找重点词——指名读——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4学习“挨饿、睡不好”部分

  自学,小组交流,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生活的悲惨,并带着你的理解多读几遍。

  5、汇报“挨饿”部分“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粥”是说明“挨饿”。

体会朗读。

多可怜的凡卡啊!

让我们带着同情的心读一读这句话。

  6.哀求的第二部分

  指名读——小声的读——有气无力地读。

  7.汇报“睡不好”部分

  “过道、别想”体会朗读。

对于凡卡来说,睡觉都不能实现!

这是人过的生活吗?

所以凡卡伤心欲绝地说

  8.哀求全部分。

  ?

自由读——指导读(精神萎靡地、微弱地读)

  (导语)师:

凡卡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

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

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他一个劲地求爷爷。

  两个省略号、三个感叹号用法。

师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

  信中还有没有哀求爷爷的语句?

找一找再读一读。

出示五个句子。

  师:

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这些凝聚着凡卡鲜血和泪水的文字吧!

  当凡卡被老板、老板娘和伙计鞭打的时候他祈求爷爷:

指名读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

我再也受不住了!

……

  当凡卡忍饥挨饿又夜不能寐的时候他祈求爷爷:

2、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

  当凡卡想跑回村子又没有鞋子的时候他哀求爷爷:

3、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

  当老板拿楦头打晕凡卡他晕倒的时候他祈求爷爷:

4、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带我离开这儿。

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当凡卡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没有指望的时候他再次祈求爷爷:

5亲爱的爷爷,来吧!

  作者反反复复的写“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吧”你们觉得啰嗦吗?

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写作特点----反复。

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反复句子。

(三次叹气)正是这个反复的手法的运用才更突出了凡卡的内心世界。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

  三、回忆往事,感受快乐

  1、体会“景色美”

  师:

读了凡卡的信我们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师:

痛苦的生活他一天也无法忍受,他的思绪早已回到了那乡村。

那是怎样的乡村,怎样的生活,随着老师咱们再一起去看看。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指导朗读体会)六自然段

  课文穿插着凡卡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

这部分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落差,这对比反衬,深深打动我们心扉,震撼我们的心灵。

就好像以动衬静,静更静以乐衬悲,悲更悲,那是笑中的泪,泪中的笑。

  四、讨论故事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师:

凡卡终于把信顺利地寄出去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它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师:

凡卡甜蜜的梦能实现吗?

为什么?

  师:

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像凡卡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这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凡卡》。

这个感人的故事,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

文中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凡卡甜蜜的希望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这就更让我们体会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出去看爷爷来了没有,却突然被撞住了,立刻躺在了血泊之中,撞住他的人正是那个喝的醉醺醺的邮差,他骑着那匹马,非但没有扶起凡卡救治,开说了一句:

“穷小子你该死。

”手中还拿着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把那封信撕得一条一条的,凡卡用最后的力气摸了摸那封信的碎片,放在自己的胸口,死了。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

例如《名贵的狗》希望大家有时间阅读。

                                        22.丰碑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常用词语。

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

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

为什么要建碑?

“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

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

是用什么雕刻的呢?

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 )不读(l )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

“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

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

)(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

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

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

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

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

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

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

(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

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

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

(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

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

)(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

)(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

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

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

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

(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

我们来看。

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

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

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说说中心是什么?

(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

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

(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

(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

“那声音”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

(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

)(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

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

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

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板书设计

( 教学设计者:

张凤英)

 

22.丰碑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笔者初读教材之后,留下的第一印象,那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担负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前钻研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弄清楚的。

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位置,这是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七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要求有两条:

一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二是通过多各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

教学中,我们肯定要紧紧围绕单元目标来进行,于是,再次读《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便了然于胸了。

那就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的精神、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重点,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略)

  二、朗读想象,再现辉煌

  

(一)学习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1、教师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设计意图:

当我拿起这篇文章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有一个词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就是不可估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才导致损失不可估量,让学生读了之后就质疑,学贵有疑嘛,古人有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圆明园。

同时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

请孩子们放声读课文的3、4自然段,去感受一下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吧。

生自读3、4自然段。

  3、指导学生抓中心句:

会读书的孩子啊,会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

这两段话虽然长,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文中的一句话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两段话的内容。

哪一句话?

  (设计意图:

这两个段恰好有一个过渡句,也是中心句,我想正好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叶对陶先生不是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吗?

我想这就是在体现这种理念吧:

用教材教。

  4、那就让我们先去观赏圆明园中宏伟的建筑吧。

请大家看到第3自然段,其实课前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挺高的。

有了它,就把圆明园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看是哪个字。

  生交流,出示幻灯片,提问:

作者介绍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

生自读句子。

抽生读出句子。

  (设计意图:

三自然段是本文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用上了几组连接词将圆明园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我们既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也要让学生学会用这种句式说话。

  5、作者就是这样用上了一系列的连接词将圆明园的景观介绍得清清楚楚。

想不想去开开眼界,饱览一番?

师边播放课件图片边介绍。

抽生谈感受。

来,书拿起来,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老师要从你们的表情、你们的声音听出你们的赞叹。

生齐读。

师小结:

你看,刚才咱们借助图片资料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圆明园宏伟的建筑,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课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悟、想象昔日的辉煌是难点,因为学生都没亲眼见过,要让他们仅仅从这段精炼的文字中想象是困难的,因此,图片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图片来自何处,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单元目标之一,教师在此时出示,两个意图便不言而喻了。

借助图片,更生动形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为他后面的想象说话打下基础。

同时,在这个地方渗透学法,借用图片资料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6、你们说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仅仅只有这7个有吗?

有多少个有?

预设:

无数个。

好,你的依据在哪,再仔细读读,找到依据。

生自读找依据,抽生回答。

  7、老师在课前也去搜集了一些圆明园景点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

来,读一读。

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上一两组连接词,来介绍几处景点。

  生介绍,师点评,小结:

孩子们,你看,咱们用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

  8、难怪课文中会这样说――出示句子: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假如你就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看到了些什么呢?

你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你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说吧。

抽生广泛地说。

  (2)孩子们,你们刚才说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圆明园中都有,你们没有说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圆明园中也有;天南海北,中外名胜,人间有的,它有,幻想的境界,这是人间没有的,它也有。

真可谓是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呀。

带上你们的想象,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这个句子,自己练读,抽读,齐读,如果读得不好,老师相机范读。

  (设计意图:

课文中的这一句话既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又是作者的一种感受。

学生究竟有没有建立起一种表象,形象,意象?

让学生充分想象,结合说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训练吧,同时又是在抒发学生的情感。

读书,想象画面,语言表达,完成这样一种从理解内化到倾吐表达的过程。

  9、指导背诵:

这样神奇的景观,就写在书中,如果我们把它们写在心上,牢牢地记在心间,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

孩子们,你可以借助老师的板书来记,可以边读边想象着记,也可以回忆刚才所看的图片来记,还可以和同桌一块记,总之,采用你最喜欢又最有效的方式记一记,背一背吧,看哪些孩子最先背下来。

生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

我们平时经常说学生记忆力差,背书费力,其实怪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不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花时间背书。

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并且要指导背诵的方法。

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背书就会轻松很多了。

  

(二)学习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珍贵的文物

  刚才咱们去欣赏了圆明园内宏伟的建筑,接下来,再去看看园内又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抽生说。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四自然段。

  三、借助资料,亲历毁灭,激发情感,及时表达

  1、可就是这样一座园林,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

是谁毁了圆明园?

英法联军是怎么毁的,默读第5自然段,在你最有感受的地方简单批注。

  2、组织学生交流。

  3、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掠是什么意思,对,就是抢,怎么抢的?

能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具体说说吗?

  4、拿不动的呢?

运不走的呢?

那他们又是怎么任意破坏、毁掉的呢?

结合资料或自己想象具体说说。

(让生举例说。

)是的,凡是运不走的,一律用枪击,用棍砸,用斧头砍,任意破坏、毁掉。

可英法联军的暴行还远不止这些,抢完了,砸完了,他们还放了一把火,看这段视频,播放影片。

  5、此时此刻,孩子们,你心中是什么感受?

带着这样的感情,你来读一读这段话,抽读,齐读。

  6、至此,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一片灰烬,还有吗?

师:

那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呢?

(播放幻灯,一幅幅画面静静地消失,师生共同配音。

通过课件直观了解究竟是什么没有了。

  师:

没有了,这一切都被英法联军毁灭掉了。

擦除板书。

从最初的“应有尽有”到现在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此时,你又有何种感受?

  7、师小结:

是的,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怎能不叫人痛心呢?

难怪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

幻灯出示句子。

生齐读。

学到这儿,孩子们,咱们之前提出的问题都明白了吗?

(回扣开课前提出的问题)

  8、不可估量既是对侵略者的控诉,又是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

只是老师不明白,既然文章是写毁灭,为何前面花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圆明园的辉煌呢?

同桌讨论一下。

抽生交流。

  师小结:

这样写,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牢记历史,发奋图强。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设计有三个梯度,抓住了三个字,掠、毁、烧。

英法联军是怎么毁灭圆明园的,学生仅凭书中那简洁的文字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因此,就要把这三个字立体化起来,形象化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

于是,采用了文字、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痛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同时伴以适时的朗读和说话,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后再回扣三、四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