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30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docx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岩土工程勘察行业一系列相关规范的颁布,对岩、土的鉴定和编录提出了新的规定,描述内容和精度要求也更加严格,公司原编制的工程地质勘察岩土现场描述规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今野外工作的需要。

为了推行和适应现行国家标准,统一规范我院野外描述的程序和内容,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作,保证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详实、准确、可靠,特编制本技术规程。

本规程由总则、岩石描述、碎石土描述、粘性土及粉土描述、特殊土描述和附录等章节组成。

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员的工作职责和常见岩土的鉴定描述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

目次

1总则…………………………………………………………1

1.1一般规定……………………………………………2

1.2量尺记录………………………………………

1.3取样与测试……………………………………………

1.4地下水…………………………………………………

1.5探井验收及编录………………………………………

2岩石描述………………………………………………………

2.1一般规定………………………………………………

2.2岩石的鉴定与描述………………………………………

3碎石土描述………………………………………………

3.1一般规定………………………………………………

3.2碎石土的鉴定与描述………………………………………

4砂土描述……………………………………………

4.1一般规定………………………………………………

4.2砂土分类与描述………………………………………

5粉土描述

5.1一般规定………………………………………………

5.2粉土的鉴定与描述…………………………………

6黏性土描述……………………………………………………

6.1一般规定………………………………………………

6.2粘性土的鉴定与描述…………………………………

7特殊性岩土描述……………………………………………………

7.1湿陷性土…………………………………

7.2红粘土…………………………………

7.3软土…………………………………

7.4混和土…………………………………

7.5填土…………………………………

7.6多年冻土…………………………………

7.7膨胀岩土…………………………………

7.8盐渍岩土…………………………………

7.9风化岩和残积土…………………………………

7.10污染土…………………………………

附录A

附录B现场记录表

附录C触探试验记录表

 

ccgec

岩土工程勘察描述技术规程

1总则

1.1一般规定

1.1.1野外描述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基础内容之一,应客观反映所揭露的地层属性和层位的分布,正确记录描述岩土对象的形状、特征及包含物等,为内业资料分析整理提供准确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1.1.2从事现场描述的人员为描述员,应持证上岗。

一般由具有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包括在职和退休技术人员),其他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应通过本院统一组织的学习和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颁发岗位证书,持证上岗。

1.1.3以我院名义从事的描述员工作,必须使用院统一的记录纸和相应的表格标签。

描述记录一律使用铅笔,不得用橡皮擦拭,需要改正时,可将更改内容划一横杠,把正确内容在旁边写出。

土(岩、水)样标签或回次卡可使用圆珠笔或钢笔填写。

1.1.4记录应在钻探进行或井探过程中同时完成,记录内容应包括岩土描述、地下水观测及钻进过程记录。

记录表应符合附录B、附录C的要求。

1.1.5钻探现场记录表的各栏均应按钻进回次逐项填写。

在每个回次中发现变层时,应分行填写,不得将若干回次,或若干层合并一行记录。

野外描述应内容齐全,所有记录栏目都要留有印记,不得出现漏项,严禁事后追记,注意保持记录的整洁。

一个钻孔(探井)描述完成后,描述员首先进行自查,确认无误后,在相应的责任栏上签字,及时送交项目技术负责人。

现场记录不得誊录转抄,误写之处可以划去,在旁边作更正,不得在原处用橡皮擦拭涂抹修改。

1.1.6岩土定名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分类标准的规定。

描述术语及记录符号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鉴定描述以目测、手触方法为主,可辅以部分标准化、定量化的方法或仪器(包括袖珍贯入仪、点荷载仪、孟塞尔色标、砂土粒度样模等)。

1.1.7关于钻进过程的记录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的钻进方法、钻具名称、规格、护壁方式等;

钻进的难易程度、进尺速度、操作手感、钻进参数的变化情况;

孔内情况,应注意缩径、回淤、地下水位或冲洗液位及其变化等;

取样及原位测试的编号、深度位置、取样工具名称规格、原位测试类型及其结果;   

钻探施工时间,岩芯采取率、RQD值等;

其它异常情况。

1.1.8钻探成果

  钻探成果应包括下列各项:

  野外描述记录;

  岩土芯样;

1.1.9野外作业开展之前,技术负责人应向包括描述员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说明该工程技术要点,施工条件和注意事项,预计的勘探点深度和数量,取样和测试要求等,并将收集了解到的场地地层、地下水等情况进行必要的介绍。

在现场描述过程中,描述员如发现异常(如遇溶洞、人防或特殊地层等),应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技术负责人。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勘探孔,每回次应完整保留孔内取得的岩土样品,并填写回次卡,标明样品的名称和回次深度,按先后顺序存放在岩芯盒中,终孔后,经技术负责人验收合格后方可放弃。

1.2钻探知识 

1.2.1钻孔规格

  1.2.1.1钻孔口径和钻具规格应按附录A选用。

 1.2.1.2钻孔口径应根据钻探目的和钻进工艺确定。

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口径不得小于108mm,仅需鉴别地层的钻孔,口径不宜小于36mm;在湿陷性黄土中,钻孔口径不宜小于150mm。

 1.2.1.3深度超过100m的钻孔以及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包括定向钻进、跨孔法测量波速,应测斜、防斜,保持钻孔的垂直度或预计的倾斜度与倾斜方向。

对垂直孔,每50m测量一次垂直度,每深100m允许偏差为±2°。

对斜孔,每25m测量一次倾斜角和方位角,允许偏差应根据勘探设计要求确定。

钻孔斜度及方位偏差超过规定时,应及时采取纠斜措施。

1.2.2钻进与护壁

 1.2.2.1钻进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要求鉴别地层和取样的钻孔,均应采用回转方式钻进,取得岩土样品。

遇到卵石、漂石、碎石、块石等类地层不适用于回转钻进时,可改用振动回转、冲击等方式钻进。

  

(2)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应进行干钻,不得使用冲洗液,不得向孔内注水,但可采用能隔离冲洗液的二重或三重管钻进取样。

  (3)钻进岩层宜采用金刚石钻头。

对软质岩石及风化破碎岩石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头钻进。

需要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时应采用外径75mm的双层岩芯管钻头。

(4)在湿陷性黄土中应采用螺旋钻头钻进,亦可采用薄壁钻头锤击钻进。

操作应符合“分段钻进、逐次缩减、坚持清孔”的原则。

  1.2.2.2对可能坍塌的地层应采取钻孔护壁措施。

在浅部填土及其它松散土层中可采用套管护壁。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软粘性土层、粉土层和砂层中宜采用泥浆护壁。

在破碎岩层中可视需要采用优质泥浆、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护壁。

冲洗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充填、封闭等堵漏措施。

  1.2.2.3钻进中应保持孔内水头压力等于或稍大于孔周地下水压,提钻时应能通过钻头向孔底通气通水,防止孔底土层由于负压、管涌而受到扰动破坏。

  1.2.2.4预计采取原状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钻孔,应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及其它相应的测试标准的规定钻进。

1.2.3采取鉴别土样及岩芯

  1.2.3.1在土层中采用螺旋钻头钻进时,应分回次提取扰动土样。

  回次进尺不宜超过1.0m,在主要持力层中或重点研究部位,回次进尺不宜超过0.5m,并应满足鉴别厚度小至20cm的薄层的要求。

  1.2.3.2在水下粉土、砂土层中钻进,当土样不易带上地面时,可用对分式取样器或标准贯入器间断取样,其间距不得大于1.0m。

  取样段之间则用无岩芯钻进方式通过,亦可采用无泵反循环方式用单层岩芯管回转钻进并连续取芯。

 1.2.3.3在岩层中钻进时,回次进尺不得超过岩芯管长度,在软质岩层中不得超过2.0m。

岩芯采取率应逐次计算。

完整岩层岩芯采取率不宜小于80%;破碎岩层的岩芯采取率不宜小于65%。

  对需要重点研究的破碎带、滑动带,尚应根据工程要求提高取芯率,必要时尚应进行定向连续取芯。

  1.2.3.4钻进过程中各项深度数据均应丈量获取,累计量测允许误差为±5cm。

1.2.4地下水观测

  1.2.4.1钻进中遇到地下水时,应停钻量测初见水位。

为测得单个含水层的静止水位,对砂类土停钻时间不少于30min;对粉土不少于1h;对粘性土层不少于24h。

并应在全部钻孔结束后,同一天内量测各孔的静止水位。

水位量测可使用测水钟或电测水位计。

水位允许误差为±1.0cm。

  1.2.4.2钻孔深度范围内有两个以上含水层,且钻探任务书要求分层量测水位时,在钻穿第一含水层并进行静止水位观测之后,应采用套管隔水,抽干孔内存水,变径钻进,再对下一含水层进行水位观测。

  1.2.4.3因采用泥浆护壁影响地下水位观测时,可在场地范围内另外布置若干专用的地下水位观测孔,这些钻孔可改用套管护壁。

1.3量尺记录

1.3.1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以及全风化或强风化地层,每回次钻进0.5米左右为宜,最多不得超过1.0米,中等风化~未风化岩石回次进尺不宜超过2.0米,每回次记录一次。

当出现变层时,应准确记录分层界线。

1.3.2回转钻进进尺控制可采用机上余尺法,任一时刻孔底深度D用下式计算:

D=S-L-H……………………………①

式中S—钻具总长(m),包括机上钻杆、钻杆、钻头(或取土器、标贯器)和各种接头的长度总和;

L—机台高,孔口表面至钻机转盘顶面的垂直距离(m);

H—机上余尺,钻机转盘顶面至机上钻杆顶端的距离(m)。

1.3.3冲击钻进进尺深度控制可采用刻度标记法。

从钻头开始,在吊锤及钢丝绳上,自下而上每隔0.5米用粉笔或其他标记物做出明显连续的标记。

起钻前,量测孔口至地面以上第一个标记线的距离,当次孔底深度等于累计标记线尺寸减去该距离。

1.3.4每回次起钻之前,必须量测机上余尺或刻度距离,以便随时掌握当次的孔底深度;如果某一回次深度内发生变层,则变层界线为孔底深度减钻头底端至变层部位的高度。

记录分层界线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0.1米,对于土层中的夹层,当厚度大于0.5米时,应单独分层。

1.4取样和测试

1.4.1为取得高质量的土试样,应根据钻进地层,使用适合的钻进方法和取土器。

在取样之前,认真检查刃口的完整性,铁皮(塑料筒)安装牢靠到位。

国内目前常用的取土器的规格及性能见表1。

1.4.2对黄土类土,土样直径不应小于120mm,其他类别的土样不小于108mm。

采用冲击钻进时,取样前宜使用120mm取土器进行清孔,并保持孔底干净,残留的虚土厚度不应大于5mm。

从钻孔(探井)内取出的原状土样,应即刻封存;能够及时(当日或次日)送达实验室的土样可用胶带封存,否则应使用蜡封。

封土时注意将填写完整的土试样标签粘贴在取土筒的侧面(避开取土筒的闭合缝),字迹上端为土样的上方。

同时在描述记录表右侧栏中填写土样编号和取土深度,如有其他情况,可在备注栏中标出。

在土样的存放和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晒、防冻、防摔、防振、防上下颠倒。

表1.3

取土器类型

面积比

Ar(%)

适用地层

土试样质量等级

备注

厚壁取土器

≤30

黏性土、粉土、砂土

Ⅱ~Ⅲ

取土时宜重锤少击

中厚壁取土器

10~20

Ⅱ~Ⅲ

薄壁取土器(敞口式、固定活塞式)

≤10

黏性土、粉土

Ⅰ~Ⅱ

回转式二重管取土器

黏性土、粉土、粉细砂

Ⅰ~Ⅱ

标准贯入器

黏性土、粉土、砂土

Ⅲ~Ⅳ

主要用于采取保湿土样或扰动砂样

钻头

注:

1.面积比Ar是反映取土器质量性能的指标;Ar=取土器最大截面和土样截面之差与土样截面的比值;

2.土试样质量等级按所取土样的扰动程度划分。

Ⅰ级—不扰动;Ⅱ级—轻微扰动;Ⅲ级—显著扰动;Ⅳ级—完全扰动。

砂层中的扰动样可用土样筒或塑料袋保存,选择样品时要注意试样的代表性,可采用四分法采样,每件试样数量不宜少于2kg(标贯样品除外)。

岩石试样可在钻探岩芯中选取,要注意样品在所属地层中的代表性,一般应取自层位的中上部;以抗压试验为主要目的的样品,每件不得少于3块(段),直径不小于89mm,高度不小于直径的二倍。

对软质岩和极软岩试样,应及时进行蜡封,以防止软化崩解。

1.4.3钻探中的测试项目主要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和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试验的结果应单独填写在专用的记录表中。

试验时地面以上余尺不宜超过1.50m,每次试验前,认真检查标贯器刃口或圆锥探头锥尖,如发现卷刃、崩口或变形,应及时更换。

标准贯入试验时,孔内虚土厚度不得超过10cm,从孔底深度算起,先预打0.15m,然后分三次分别记录0.10m的锤击数,并记录下该次试验的钻杆长度(包括标贯器)。

试验完成后,描述员应将标贯器打开,认真观察标贯器内样品的属性特征,在记录表中作出相应的描述。

当技术要求需要判定液化时,应对标贯器中有效的样品进行编录保存,与其它样品一并送实验室进行筛分(颗分)试验。

重型(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连续贯入,并用手扶正以保持探杆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宜保持在15~30击/分钟。

现场记录内容包括:

钻杆长度,打击击数,地下水位(水下试验时)。

打击击数记录可选用下列二种记录方式中的一种:

对于较难贯入的碎石土和密实的砂土,可采取0.10m为一记录单位;中密~松散的砂土,宜采用一阵击的记录方式,一般情况下,取5击为一阵击,记录一阵击的贯入量,按②式换算成0.10m贯入量的锤击数N63.5

N63.5=10*n/△s……………………………②

式中n—一阵击的锤击数(击)

△s—一阵击的贯入量(cm)

1.5地下水试样的采集

钻探过程中揭露出地下水,应及时记录初见水位,终孔后对钻孔加以保护,在24小时后量测记录地下水位。

如存在多层地下水时,要采取隔水措施,分层测量地下水位。

当技术要求中有采取水样项目时,一般场地取水样数量不少于2件,建筑群不宜少于3件。

取水容器应使用相同水质的水清洗干净,一件水样按二瓶分装,每瓶不少于500毫升,在其中的一瓶中投放2~3克大理石粉。

贴上标签密封后,24小时内送试验室。

1.6探井

本规程中的探井包括探井、探坑、探槽等由人工或使用机械挖掘完成的勘探点。

探井的描述由技术负责人或描述员在井内完成,遵循先描述后取样的工作顺序,用皮尺自上而下量测各层位界限,直接观察并记录下土层性状和原位特征,描述完成后,有选择地在井壁上采取具有代表性的Ⅰ级土样,土样可采取大块状,用胶带缠封后即刻送实验室,如果不能保证送验时间,应使用土样筒封存;每件土样数量依试验项目而定。

一般不少于2筒;

探井描述和取样完成,并经技术负责人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当探井处于基础影响范围内时,需分层回填夯实。

人工挖掘探井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井下人员要佩带安全帽,在砂土、碎石土等松散地层挖掘时,最大厚度不宜超过1米,否则,应采取护壁措施。

2岩石

2.1一般规定

2.1.1岩石钻进时应选用适宜的钻头和钻进工艺,以提高岩芯的采取率。

除2.2节记录内容外,尚应描述以下现场钻探反应:

钻进难易程度和进尺的快慢,是否漏水及循环水的返水情况,钻进的平稳性;使用的钻头规格,套管口径及下置深度等。

2.1.2岩石中钻进每回次描述一次,对软岩和极软岩以及强风化、全风化的各类岩石,每回次进尺不得超过1.0m,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在可溶岩地层中,当在预计的深度内发现岩溶时,应钻入岩溶以下完整岩石3.0m。

2.2岩石的鉴定与描述

钻探中对岩石的描述信息,主要从取出的岩芯中获取,辅以区域资料的收集和钻探场地周边的踏勘调查结果。

对于不同的岩石,描述记录的内容应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岩石描述的内容有:

地质年代;地质名称(岩性);颜色;风化程度;坚硬程度;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要重点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2.2.1地质年代:

指岩石形成时所属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程度可根据了解的区域资料情况酌情掌握。

如古生界(代)、二叠系(纪)、燕山期、寒武系(纪)徐庄组等。

该项内容记在描述记录表左侧成因年代栏中,不属于必须记录的项目,如描述员缺乏区域资料时,也可以空缺。

2.2.2地质名称:

专指岩石的野外定名,根据岩芯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确定。

例如石英砂岩、安山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岩等,记录在岩土名称一栏。

2.2.3颜色:

指新鲜岩石断口处的颜色,如紫红色、深灰色等;如为中性非均一颜色,按次要色在前,主色在后的排列描述,如灰白色、黄褐色等。

2.2.4风化程度:

岩石的风化程度一般划分为六个等级,未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国内有的系统分级略有不同。

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的测试试验指标是波速比Kv和风化系数Kf。

野外鉴定标准如下表:

2.2-1。

表2.2-1

风化程度

野外特征

波速比Kv

风化系数Kf

未风化

岩质新鲜,偶见风化迹象

0.9~1.0

0.9~1.0

微风化

结构构造基本未变化,锤击声脆,有极少量风化裂隙,节理面有铁质渲染或略有变色

0.8~0.9

0.8~0.9

中等风化

矿物成分基本未变,结构部分破坏,在节理面可见次生矿物。

风化裂隙发育,岩芯锤击声较脆,用镐难挖掘,劈石钻冲击不进尺,岩芯钻方可钻进

0.6~0.8

0.4~0.8

强风化

结构大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成分除石英外基本蚀变成次生矿物,岩芯用手可掰断或捏碎,锤击声哑,用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

0.4~0.6

<0.4

全风化

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无完整岩芯,用手可捏碎,有残余结构强度,用镐可挖,干钻可钻进

0.2~0.4

残积土

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可钻进,具有塑性

<0.2

注:

1.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

2.风化系数K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3.花岗岩类岩石可用标贯击数划分:

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

残积土。

2.2.5坚硬程度:

反映岩石的岩性、结构、矿物及胶结成分、风化程度的一个综合性特征,共分为5个等级,野外定性鉴定参见表:

2.2-2。

表2.2-2

坚硬程度等级

岩芯定性鉴定

代表性岩石

硬质岩

坚硬岩

锤击声清脆,有回弹,敲击时震手,难以击碎,基本无吸水反映

未风化~微风化的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砂岩等

较硬岩

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敲击稍觉震手,击碎较难,有轻微吸水反映

1)微风化的坚硬岩;2)未风化~微风化的大理岩、板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砂岩等

软质岩

较软岩

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容易击碎,泡水后用指甲可刻出引痕

1)中等风化~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千枚岩、泥灰岩、砂质泥岩等

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敲击处有凹痕,易击碎,泡水后用手可掰开

1)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中等风化~强风化的较软岩;3)未风化~微风化的页岩、砂岩、泥质砂岩等

极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敲击处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泡水后可捏成团

1)全风化的各种岩石;

2)各种半成岩

2.2.6完整性:

是对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主要取决于岩体中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

可描述为5个等级:

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

在现场钻探时,主要视岩芯的完整性,参照岩石质量指标RQD而定。

2.2.7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3.2.21~表3.2.23执行。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2当岩体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2.2.8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表A.0.1和表A.0.2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可按本规范附录A表A.0.3执行。

2.2.9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时,应定为软化岩石: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2.2.10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3.2.6执行。

 

     

 

 

2.2.11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表A.0.4执行。

2.2.12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除按本规范第6.5条~第6.7条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2)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3)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岩石质量指标RQD(RockQualityDesignation)是用75mm口径金刚石钻头,每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或等于10cm的岩芯段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该项指标在现场取芯后用尺实际量测计算得出,记录在岩土特性一栏中。

量测时必须严格区别岩石自然断裂和由钻进及取芯操作引起的断裂,新鲜的不规则的断裂面应忽略不计,断块纳入完整岩芯的长度中计数。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2.2.13结构、构造: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受成因类型所控制,现场描述时可观察岩芯断口处的特征而定。

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参见附录4。

3碎石土

3.1一般规定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为碎石土。

野外描述的内容有:

名称,成因类型,颜色,密实度,颗粒形状,颗粒级配及百分含量,充填物的性质及充填程度,颗粒的风化程度,如果是在探井中,尚应描述碎石土的结构等。

3.2碎石土的鉴定与描述

3.2.1名称:

钻探时对所取出的样品进行目测或尺量,必要时可用称重器械称重,视其粒组含量、重量百分比和形状,按由大到小的累计含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其名称。

其分类标准参见下表:

3.2-1。

表3.2-1

碎石土名称

颗粒形状

粒组含量

漂石

圆形或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或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或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