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287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docx

重庆炳文学理论试题

4.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

()

A.马克思B.阿·布洛夫

C.恩格斯D.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答案:

D

5.马克思提出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交往关系的理论,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点,吸收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提出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当代理论家是:

()

A.哈贝马斯B.阿·布洛夫

C.伊塞尔D.姚斯

答案:

A

9.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

()

A.女权主义B.结构主义

C.俄国形式主义D.英美新批评派

答案:

C

10.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

()

A.姚斯B.伊瑟尔C.哈贝马斯D.兰瑟姆

答案:

B

15.刘勰在________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

A.《诗品》B.《文赋》C.《文心雕龙》D.《诗话》

答案:

C

答案:

A

23.由画竹提出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理论的是:

()

A.刘勰B.李渔C.郑燮D.苏轼

答案:

D

24.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B.巴尔扎克《〈古物陈列馆〉、〈钢巴拉〉初版序言》

C.别林斯基《一八四〇·别林斯基作品全集》

D.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答案:

D

32.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

()

A.伊瑟尔B.伽达默尔C.姚斯D.哈贝马斯

答案:

A

37.把文学风格分成二十四类:

雄浑、冲淡、纤秾、沉著等等的是。

()

A.钱锺书:

《淡艺录》B.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C.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D.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答案:

B

42.阅读过程中的“期待视野”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四要素的哪一个而言的:

()

A.世界B.作家C.作品D.读者

答案:

D

43.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主要来自于读者的:

()

A.求知动机B.受教动机C.批评动机D.借鉴动机

答案:

C

44.提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一个无限对话过程的是:

()

A.英伽登B.伊瑟尔C.伽达默尔D.菲洛伊德

答案:

C

46.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是:

()

A.伦理道德批评B.社会历史批评

C.审美批评D.文化批评

答案:

B

54.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C)。

A.女权主义B.结构主义

C.俄国形式主义D.英美新批评派

答案:

C

82.提出灵感来源于“神赐的迷狂”的文艺理论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劳森D伍尔夫

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1.简述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案要点: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般不分轩轾。

风格批评不妨推崇某种风格,也可批评另一种风格,这本来无可厚非,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行。

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

古今中外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都以其不可重复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审美天地里得到千万读者的回响。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第二,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

一个抗争的阶级、苦难的民族、悲剧的时代,可能更激赏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冷落闲适恬淡或华艳绮丽的风格,尽管被冷落被鄙视,但也自有其审美价值。

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纯朴,钱锺书小说中的机智冷峭,都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至今也仍然会有广大的读者群

3.理智与情感的联系

答案要点:

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

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6.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答案要点:

以艺术概括创造艺术真实,是文学作为认识活动的价值追求。

文学同时还是审美活动。

审美属于对客体世界的情感评价。

文学创造就是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的。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情感则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然而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主体运用“内在的尺度”,就已经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而艺术形象都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揭示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可见,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四、综合题

1.艺术构思中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

答案要点:

(1)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2)想象与联想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3)灵感与直觉

  灵感,英文是inspiration,来源于“吸气”。

古希腊人认为,“对某事物根本性质的突发性领悟”,是在“精神吸入”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inspiration又指领悟、顿悟。

柏拉图视“灵感”为“迷狂”,认为它是个体之精神与理念之世界相交流的一种心灵状态。

心理学认为,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

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产生于大脑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

这就是说,它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再多的探索徒增紧张和焦虑)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

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

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

  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

英文是inspiration,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

  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

  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它们的区别在于:

  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理智与感情

  理智是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

在文学创造中,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

  (5)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在力量,它和意识共存于同一文学创造过程之中。

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是相互补充的。

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

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又是开放地富于包容性的,也是严肃地坚持科学原则的。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文学批评的许多经典论述到诸如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人的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以他们的批评实践树立了光辉的范例。

在这些批评活动中,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指导我们正确地去开展有益于文学事业发展的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具体地讲,有这样几点理由:

一是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

二是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

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

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是文学批评的基本任务,因而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因此,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又是些什么呢?

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4.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从精神生产领域看,文学创造、其他各种艺术创造和科学、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人对于世界的意识活动。

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规律。

以文学和科学两者相比较,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

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

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它虽然常常要借助于审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实质上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1、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包括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层面的消费和_________层面的接受。

3、中国魏晋时期产生的古代文论巨著___________中就系统地讨论了文学接受的诸问题,提出了有名的“六观说”。

4、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___________在其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基础上,认为文学文本中充满着“空白”点,从而需要接受者的填充。

5、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出现,70年代达到高潮的___________是从理论上将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置于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主要理论代表。

6、一般认为1976年___________在康士坦茨大学文学教授的就职仪式中发表的《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

》一文是接受美学诞生的标志。

7、期待视域的构成成分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可以大致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

8、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可以将期待视域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9、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提出“_______”,认为诗有三义,即兴、比、赋。

10、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还原文本的原意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接受都是对文本的“误读”。

它又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也即“合理误读”,___________是对文学文本的曲解。

12、___________作为文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学活动的最终完成。

参考答案

1、物质精神3、《文心雕龙·知音》4、英加登5、接受美学6、姚斯7、接受动机对文学的“惯例”的掌握情况语言经验8、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价值的期待9、滋味说10、正误反误正误反误12、文学接受

二、单选题

1、()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两者之间重要的中介

A、文学生产B、文学消费C、文学批评D、文学传播

2、“期待视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接受美学的()提出的。

A、姚斯B、伊瑟尔C、福尔曼D、普莱斯丹茨

3、()是文学阅读最根本的动机。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受教动机D、批评动机

5、“预备情绪”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波兰现象学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英加登B、伊瑟尔C、伽达默尔D、姚斯

6、我国古代文论家()从大量的文学实例出发,论述了“味欲其鲜,趣欲其真”的道理。

A、袁枚B、刘勰C、钟嵘D、王夫之

7、我国古代思想家()用“心斋”来解释虚静。

A、荀子B、老子C、庄子D、管子

8、()运用“虚静”理论来对文学艺术创作思维进行剖析,认为虚静的状态乃是进行文学构思、创作的首要条件

A、陆机B、刘勰C、钟嵘D、王夫之

9、()论文之功用时说:

“文之为用,其大矣哉!

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

A、毛亨B、萧统C、魏征D、白居易

10、古希腊的()在《诗学》中提出了“净化”理论,强调艺术能使观众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贺拉斯D、毕达哥拉斯

参考答案

1、D2、A3、A5、B6、A7、C8、A9、C10、B

三、多选题

1、马克思在()等重要理论文献中就将文学创作和阅读接受放置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框架中来进行讨论,初步形成“文学消费”的观念。

A、《资本论》B、《1875-1876年经济学批判》C、《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文学的传播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

()

A、口头传播B、文字传播C、声音传播

D、书写传播E、电子媒介传播

5、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包括()

A、文学生产是文学消费的前提

B、文学生产的产品为文学消费提供对象,

C、文学产品——文学作品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方法

D、文学消费又反过来又制约着文学生产的展开

E、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6、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的教授,其中包括:

()

A、姚斯B、伊瑟尔C、福尔曼D、普莱斯丹茨E、斯特里德

7、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是()

A、姚斯B、伊瑟尔C、福尔曼D、普莱斯丹茨E、斯特里德

8、在文学接受的准备状态中,影响文学接受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A、期待视域B、接受动机C、预备情绪D、接受心境E、阅读兴趣

9、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接受动机可以分为()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受教动机

D、借鉴动机E、批评动机

11、从文学接受的动机出发,可以将期待视域分为()

A、文学的期待B、生活的期待C、价值的期待

D、形象期待E、意蕴期待

12、与文学文本的三层面相对应,文学的期待又可以继续划分为()

A、文体期待B、生活期待C、价值期待

D、形象期待E、意蕴期待

13、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域,从接受主体的情况来划分,还可以分为()

A、个体期待视域B、集体期待视域C、意蕴期待

D、生活期待E、价值期待

14、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对文学接受效果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些情感的因素,其中包括()

A、预备情绪B、接受心境C、期待视域

D、接受动机E、阅读兴趣

15、预备情绪具有()的特点

A、审美性B、模糊性C、期望性D、情感性E、情境性

16、从文学接受的不同程度来把握,文学接受可以实现文学活动()的意义。

A、体味B、教化C、慰藉D、认识E、评价

参考答案1、ABC2、ADE5、ABCDE6、ABCDE7、AB8、ABCD9、ABCDE11、ABC12、ADE13、AB14、AB15、ABC16、ABCD

、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

答:

(1)文学消费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应,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

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

前者在文学理论中一般用文学接受的概念来指称,而后者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文学消费概念,在这里,将对狭义的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分析。

(2)二者之间的区别。

文学接受是纯粹性的精神性消费;而文学消费则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消费本身并不涉及对文学文本的精神性追求。

与此相应,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对于进行消费和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求也存在差别,文学接受要求作为接受的主体的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要求作为客体的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一定审美的价值;文学消费则要求消费主体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拥有能够储藏文学文本的物化形态空间,对于消费客体来说,则要求消费客体能够物美价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3)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重要条件,从一定范围来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前提。

文学消费作为资本运行的一种表现方式,必然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为产品的销售拓宽范围,而这种宣传本身在实质上为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先入之见”,也即构成接受者接受文学文本的“前理解”的组成部分,必然地对于接受者对文本接受受到或隐或显、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

文学接受本身对于文学消费同样存在着相当的反作用力,接受者尤其是专业接受者对于特定文学文本的接受结果如果进入公共传媒领域,必然对于此一文学书籍的销售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将推动或阻碍文学消费的广泛程度、消费水平等。

4、简要回答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反作用。

答: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同样如此。

文学生产是文学消费的前提,文学生产的产品为文学消费提供对象,文学产品——文学作品本身又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方法;文学消费又反过来又制约着文学生产的展开,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文学消费的同时也是文学产品的生产过程。

狭义的文学生产只指作家创作出一个文学文本,经过印刷出版而获得其外在的物化形态,但是文学产品——文学作品只有在文学消费活动中中才能得到最后的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消费是广义的文学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缺少这个环节,文学生产就没有真正完成。

(2)文学消费作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作为文学生产重要组成成分的文学消费必然地对于狭义的文学生产起到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文学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接受者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消费文学产品,这样,满足接受者对于文学消费的需求就成为文学生产的重要动力源泉,相应地对文学的欣赏、消费的需求量和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

当某类文学产品由于“生产过剩”而出现危机时就迫使生产者——作家和书商调整创作路径,改变创作方式从而推动文学生产力的发展。

(3)文学消费对于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