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017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docx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及基本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基础核心专业课程。

是学习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后续各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规律及机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标准按目标教学编写,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融知识传导、能力培养,并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重与学生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

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及机能发生发展的规律,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

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重视实验、实习,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3D虚拟解剖系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养也得到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教材可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课程在检验师资格考试中的“基础作用”和学生实际情况,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体系和精品课程。

2.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评价。

除了教材章后附习题,教材末附实习指导和模拟测试题外,还制作《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课件、微课、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云平台的方式进行网络化学习和评价分析,并通过显微镜下、模型、标本、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等方式进行实验考核。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及人体适应环境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3.掌握人体各部分的组成、位置毗邻和形态结构;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其功能调节;各种因素对人体主要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影响。

(二)技能课程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人体器官的观察方法,确认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熟练掌握人体各系统主要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3.初步掌握生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检查人体功能活动的一些测试方法。

4.能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观察并理解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及生理功能。

5.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能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课程教学目标

1.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2.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珍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3.具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掌握:

人体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内环境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熟悉: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人体解剖学的轴、面;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原理。

3.了解: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史。

(二)、细胞和基本组织

1.掌握:

细胞的基本结构;上皮组织的分类;结缔组织的分类;肌的分类;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2.熟悉:

上皮组织的特点;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的分类及分布,神经末梢的分类;细胞的增殖方式。

3.了解: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骨的结构特点;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细胞器的种类。

(三)、运动系统

1.掌握:

重要骨性体表标志;重要骨骼肌的分布;关节的基本结构;

2.熟悉:

全身各骨的形态结构;关节的辅助装置;骨骼肌的结构;重要关节的特点。

3.了解:

骨的生长发育和骨的可塑性;新生儿颅的形态特征;肌的分类及辅助结构。

(四)、消化系统

1.掌握:

上、下消化道的组成;食管的狭窄;胃的位置分部;十二指肠分部;结肠的形态特征;阑尾的位置和根部体表投影;肝、胆囊、胰腺的位置。

2.熟悉:

唾液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咽的位置、分部和沟通关系;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输胆管道的组成和胆汁排出途径;胸、腹部标志线;

3.了解:

口腔器官结构;咽淋巴环;空、回肠的位置及结构特征;

(五)、呼吸系统

1.掌握: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旁窦的名称、位置;肺的位置、形态;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熟悉:

喉的位置和组成;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肺泡的微细结构;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纵隔的概念与分部。

3.了解:

鼻腔的分部和鼻粘膜的分区;肺段的概念;纵隔的概念、内容。

(六)、泌尿系统

1.掌握: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的位置、形态;输尿管的狭窄;膀胱的位置、形态分部。

2.熟悉:

肾的构造、被膜;膀胱毗邻;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

3.了解:

肾的微细结构、血循环;输尿管位置;膀胱的结构。

(七)、生殖系统

1.掌握:

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结扎的常用部位;男性尿道的结构特点;子宫的位置、形态;输卵管的结构特点;

2.熟悉:

睾丸、附睾、前列腺、的位置和形态;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微细结构;子宫的毗邻、分部、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3.了解:

精子的排泄途径;阴囊、阴茎的构造;阴道的形态位置;会阴的境界与分区;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

(八)、脉管系统

1.掌握:

脉管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及形态特点;主要动、静脉的名称;胸导管的起始、注入。

2.熟悉:

心的体表投影;各腔室的结构特点;心的主要血管;主要的淋巴干及淋巴导管;肝门静脉的组成。

3.了解:

心的位置毗邻;淋巴器官及其功能;主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上、下腔静脉的组成、主要分支。

(九)、感觉器

1.掌握:

眼球壁的形态结构特点;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特点;位、听觉感受器的名称及功能;

2.熟悉:

房水的产生和循环路径;鼓室的的沟通关系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外耳道、鼓膜的形态结构特点;中耳的组成;皮肤的构成。

3.了解:

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眼的辅助装置的名称。

感受器的分类;皮肤的附属结构;耳廓的外形和结构特点;声音的产生于传导;骨迷路、膜迷路的形态特点;皮肤的结构。

(十)、神经系统

1.掌握:

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灰质结构特点;脑的组成;脑干的组成及发出的脑神经;间脑的组成;大脑半球的分叶;基底核的组成及内囊的构成;脑神经的组成。

2.熟悉:

脊髓外形及白质内重要的上下行纤维素;脑干内上下行的重要纤维素;脑室的位置及联通结构、脑脊液循环;小脑的位置;下丘脑的功能;大脑皮质重要中枢及功能;脑和脊髓被膜的构成及其之间形成的腔隙;血-脑屏障的构成及作用;脊神经的组成及重要分支;内脏感觉神经的分布。

3.了解:

小脑的结构;背侧丘脑重要核团及后丘脑的功能;大脑半期重要的沟及回;脑和脊髓的血管;重要脊神经、脑神经的主要分布;内脏运动神经的组成及特点;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的作用及传导路径。

(十一)、内分泌系统

1.掌握: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2.熟悉: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的位置及形态;

3.了解:

胸腺的位置。

(十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

细胞膜主要物质转运方式;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概念;

2.熟悉: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骨骼肌的收缩方式;

3.了解:

动作电位的传导;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及影像因素;

(十三)、血液

1.掌握: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及形成;血细胞的种类、作用、正常值及生理特性;凝血过程;ABO血型及输血;加速、延缓血液凝固的措施。

2.熟悉:

血液的组成、作用;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态特点;人体抗凝血机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及抑制;

3.了解:

血浆的主要成分;凝血因子特性;Rh血型的特点。

(十四)、血液循环

1.掌握: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动脉血压的正常值、生理变异、形成原理、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2.熟悉: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影响因素;静脉血流及影响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了解: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电图;微循环组成及调节;

(十五)、呼吸

1.掌握:

呼吸的过程;肺通气量;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熟悉:

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呼吸运动调节的中枢及化学性反射调节;

3.了解: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通气的动力及阻力。

(十六)、消化和吸收

1.掌握:

胃的运动;胃液、胰液、胆汁的作用;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途径;

2.熟悉: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唾液的生理作用及口腔运动;小肠的运动;大肠的消化作用及运动;

3.了解:

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十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

能量代谢率的概念;体温及生理波动;

2.熟悉:

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影响代谢的因素;体温调节。

3.了解:

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热量交换。

(十八)、尿的生成和排放

1.掌握:

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吸收、分泌功能;

2.熟悉:

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的作用、分泌调节。

3.了解:

尿生成调节;尿的排放;

(十九)、感觉器的生理功能(自学、指导)

(二十)、神经系统的功能(自学、指导)

(二十一)、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1.掌握:

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功能;甲状腺分泌激素及功能;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2.熟悉:

胸腺的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3.了解:

激素的作用机制;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二十二)、生殖

1.掌握:

月经周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

雄激素的生理功能;卵巢内分泌功能及作用;

3.了解:

卵巢的生卵功能;妊娠、分娩、泌乳。

(二十三)、实验指导

1.掌握低倍镜和高倍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初步掌握基本组织微细结构特点

4.掌握全身各部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骨性标志

5.掌握全身各部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形态、起止、功能。

6.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构造和运动。

7.掌握消化系统各组成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

8.掌握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9.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形态特点,输尿管及膀胱形态特点,女性尿道特点。

10.掌握男、女性生殖系统各组成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11.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腔结构、心的血管。

12.掌握各部主要动脉的名称、位置、分支分布。

13.掌握上、下肢浅静脉的名称、位置,门静脉的组成、注入部位。

14.掌握眼、耳的形态结构。

15.掌握脑和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

16.掌握脊神经、脑神经中重要神经的分支。

17.掌握血细胞分类及形态结构

18.掌握血型的鉴定方法

19.掌握血压的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实施建议与要求

(一)教学原则

1.针对授课对象,明确课程的专业地位和教学任务。

2.教师授课时结合教材和临床,明确提出本章节需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

3.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4.合理运用课件、微课、教学云平台、图片等教学方法完美结合。

5.合理安排实验,通过显微镜、模型、标本、3D虚拟、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等手段进行验证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建议

1.教学组织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实施内容包括:

教学准备、课程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总结反馈。

2.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课件、微课、教学云平台、图片、模型、标本、显微镜、动物实验等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去识别和确认人体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改革实践教学。

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活体触摸、动物实验等方法加强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知识水平评价与能力水平评价相结合。

2.基本方法过程性评价与期中、期末考试、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实验报告及考核、教学云平台测评、学习态度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成绩可按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50%来评定。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编写配套课件、微课。

2.使用蓝墨云班课教学云平台。

3.建设人体解剖生理学网络和素材库,丰富素材库中图片库、文本库、视频库、动画库和音频库等资料。

五、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六、学时分配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第1学期开授,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为46学时,实践为18学时。

学时分配详见下表:

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一、绪论

2

0

2

二、细胞和基本组织

3

2

5

三、运动系统

2

2

4

四、消化系统

2

1

3

五、呼吸系统

2

1

3

六、泌尿系统

2

1

3

七、生殖系统

2

1

3

八、脉管系统

4

2

6

九、感觉器

2

2

4

十、神经系统

6

2

8

十一、内分泌系统

1

0

1

十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2

0

2

十三、血液

3

2

5

十四、血液循环

4

2

6

十五、呼吸

2

0

2

十六、消化和吸收

2

0

2

十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0

1

十八、尿的生成和排放

2

0

2

十九、生殖

1

0

1

二十、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1

0

1

合计

46

18

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