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作文素材.docx
《语文 作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作文素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人物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
1、(战国•楚)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改良内政,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但是,楚怀王身边的近臣,由于受了秦国的贿赂,不断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
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同年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悼屈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悼屈原)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授奖词]他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
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
[例一]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
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2002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良心》)
[点拨]作者采用人物自己的诗文,使“屈原投江”这一材料表现出新鲜独特的一面,表述上变换人称,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自然。
[例二]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河的波涛。
于是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
你披散的长发和放声的狂吟,就已经全无遮掩地宣泄出你的任性和倔强。
你不管别人诧异的眼光,你只一心一意地构筑那个神秘的美丽幻境。
其实你很天真,惟其如此,你做出的选择,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
(2002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面对选择》)
[点拨]上例运用材料的办法是:
采用人物事迹的铺陈加上合理的推测使材料表现出新意;表述上采用第三人称读来如临其境。
[例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
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
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魂留他乡。
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
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
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
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也。
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说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
夫两千余载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
写作此文,毕君可知,展君之盛德,示君之才华;以警世人,使其屈情从理。
如此,则为官不贪;如此,则为民不奸矣。
(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
[点拨]上段文字采用旁述评说的办法使材料与道理融合为一体,含义丰富,说理深刻。
[例四]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缠绕在我的耳畔:
“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
”我的心沉浸在得到了珍宝的甜蜜中。
“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
”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
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江奔流。
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我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
(20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论感情用事》)
[点拨]这段话用他人自述的方式运用了材料,借楚王之口,写出屈原之贤良,但楚王远贤良,终于身死国亡。
将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便化腐朽为神奇。
[例五]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
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
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
“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
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
”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
“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
就不能报效祖国了?
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20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点拨]本文的立意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
政治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
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透彻地审视并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例六]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
“亦余心之所基,虽九死而犹未悔!
”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
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
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相国的拳拳之心!
(20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留给明天》)
[点拨]写屈原可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
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
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
2、(汉)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
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但苏武宁死不屈。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冰雪飘零,地窖冰冷,不给饮食,他挖鼠洞,吃草籽,
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那个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那个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苏武牧羊(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写苏武对联:
云边断雁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授奖词]
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贫贱不移,富贵能忘,威武不屈。
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荒凉,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
他,不会武刀弄剑,不能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3、(汉)霍去病(能否入选“感动历史十大人物”还有待商讨)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
公元前123年,以嫖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他身先士卒,率领800精锐骑兵离开大部队几百里去追击匈奴,最后歼敌2028人,其中有相国和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父,战后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越过了焉支山达千余里,斩杀折兰王,俘获浑邪王的儿子,歼敌8000。
同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再次出陇西、北地两千多里,越过居延泽,进击祁连山,俘虏了酋涂王,捕斩三万余人,受降2500人,自己损失不到十分之三,这次歼灭战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加上预备马匹四万和步兵、辎重兵共几十万人,分别出击匈奴。
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余人。
战后拜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相同,但权势却超过了卫青。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逝世,年仅24岁,武帝十分悲伤,特地在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形似祁连山的坟墓,并追封其为景桓侯。
[授奖词]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侯,他已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过早地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一个孩子应该具有的天真与顽皮,却变成了他的成熟与责任。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他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位保家卫国的军人的心。
尽管他只在人间度过了20多个春秋,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曾经改变了大汉朝命运的常胜将军。
4、(汉)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业。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看来,死有何惧?
但是,中华几千年的通史难道要在他手里失传?
难道他要辜负民族的重托和父亲的遗愿?
难道“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付之东流?
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一死了之?
司马迁面临痛苦的选择。
司马迁也和屈原一样,面临着一种生与死的选择:
生则含冤受屈,死则一了百了。
但是,与屈原不同的是,司马迁没有选择痛痛快快地死,反而选择忍辱负重地生。
这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由于他明白: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像屈原那样,为了江山社稷、民族存亡而投江自尽,可谓重于泰山;而如果像自己这样,只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杀身成仁,最多则只能博得世人的同情而已。
更为重要的事,司马迁的“隐忍苟活”,还有着未竟的事业在。
——“此时此刻,他眼前闪现出不少古代仁人志士的画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皆圣贤遭难后发愤而作。
于是,他终于猛醒,“我不死,我要活,我要隐忍苟活!
”
毅然决然地在木札上写出了一行大字“臣司马迁自请宫刑!
”就在此时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名言。
司马迁“隐忍苟活”在牢里,埋头著书。
直到李陵案澄清后,司马迁复出作了中书令依旧凛然正气,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当他终于完成了《太史公书》后,为了洗雪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他不愿多活一天,毅然返回家乡龙门山,投入滚滚黄河自尽。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授奖词]
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还能镇定日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拼搏。
男儿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
是他记录下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苍桑。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祠)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5、(三国•蜀)诸葛亮
葛亮(公元181年~234年)。
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
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
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227年,上书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三分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辅佐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病逝五丈原等事迹)
[授奖词]
不出门便能洞悉天下大事,一双慧眼穿透时空,将天下大事分析地丝毫不差。
他没有神力,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胸怀天下,将复兴大汉江山视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他的宏图伟业没有得到实现,但他已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一代忠臣良相的楷模。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写诸葛亮武侯祠)
兴亡天定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遍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写诸葛亮)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歌颂诸葛亮
6、(唐)李白(能否入选“感动历史十大人物”也还有待商讨)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李白的诗歌今存90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授奖词]
他自由,豪爽,不受名利与富贵的羁绊,他逍遥自在,四处行走,仿佛世间的种种纷争与摩擦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的朋友,他的诗,他的酒。
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诗仙。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写李白)
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
(写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诗句)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写李白)
“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7、(唐)杜甫
杜甫,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深厚的友谊。
[长安时期]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屈尊异志,却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漂泊西南]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漂泊零落、贫病交加却忧国忧民,历经磨难却执着、从不放弃理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零落与贫病交加,“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执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为杜甫题)
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写杜甫)。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写杜甫)
[授奖词]
他自己穿单衣,睡茅屋,却还关怀天下的寒士,他用他最低沉的声音,喊出了最有力量的呼唤。
他用他的笔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他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
8、(宋)岳飞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
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
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
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
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
岳飞奉命出兵反击。
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
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
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
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1142年8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
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
1142年12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赞岳飞,骂秦桧)
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写岳飞)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精忠报国(歌词)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授奖词]
他戎马一生,126仗全胜的战绩使他无愧于“常胜将军”这个称号,“精忠报国”的信念已经深深地长在了他的心中,他只有国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无愧于国家。
他的名字将被永远地载入史册,留存于历史的长河中。
9、(宋)苏轼(详细资料见高一印发的《作文素材解读苏轼》)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
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突遭逮捕入狱,险些被杀,即所谓“乌台诗案”。
后因太后惜其才而获救,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