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839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docx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

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

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

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7、教育目标分类学:

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

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

二、知识点

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

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

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

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

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

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普通教育学》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心理学教育方法论。

他论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在西方,通常把《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2、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科尼斯基大学

13、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学生中心。

教育即生活,学校既社会,从做中学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

14、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拉伊、梅伊曼。

15、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16、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17、马卡连柯《教育诗》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经验,总结了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实践经验

18、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影响最大。

19、蔡元培,毛泽东称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包并”

20、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周恩来称它“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1、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

22、二战以后的教育家:

布鲁纳倡导发现法结构主义代表人物;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瓦。

跟舍因倡导“范例教学”;保罗。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23、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2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

25、“实验教育法”最早由梅伊曼提出。

拉伊《实验教育学》1903.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

1.有理论假说2、有控制3、有变革4、可重复操作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小学老师为什么学习教育原理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2.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揭露现存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使人们认清现存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规划,从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分析中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形式等。

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三,靠理论创造的舆论力量,呼唤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投身教育改革,使教育工作者具有参与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热情性和必胜的信心。

四、论述题

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他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全面发展的教育应使“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参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德育,认为道德是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调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的道德习惯。

认为智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包括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性格、信念、自尊心及爱劳动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体育的看法是:

体育首先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强调美育的目的不在培养艺术家而在培养美好的人,他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他断言脱离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起源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

能。

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是孟禄。

他的错误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劳动起源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在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4、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个词包含了教育所能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期间的不断发展。

5、教育起源:

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知识点

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的产生具备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史和知识分子。

3、“痒”、“序”、“校”“学”“瞽宗”“辟雍”“泮宫”学校

4、中国古代官学:

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5、封建社会:

官学、私学、书院。

欧洲中世纪:

教会学校与骑士教育

6、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7、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首行于16世纪的欧洲北欧国家---尼德兰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5、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6、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7、广泛的宗教教育在学校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8、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8、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多是首先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9、1983年向全国发出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简答题

1、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区别:

1、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3、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4、人类劳动不是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4、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5、终身教育得到人们认同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

2、人口增多使求学者渴望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求知识的获得3、现行学校的种种限制使终身教育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形式4、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智力投资,改变人口素质的需求使终身具有广泛的生长土壤5、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规律。

1、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社会政治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旧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

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

4.教育的要素:

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5.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

广义的角度,教育者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从学校的教育看,教育者就是指教师。

6.受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

广义的教育,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二、知识点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特性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3、教育的本质的同一的、稳定的、固有的东西是人的培养。

4、在汉语中最早将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5、教育过程中的矛盾:

教与学的矛盾

6、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7、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教育遗传”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

答:

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2、为什么说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

第一,从教育活动的产生来看,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发展或延续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前提,而在教与学之矛盾两方面中,教的一面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这一需要;第二,从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来看,教的一面更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从主体的结构关系来看,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都是如此。

四、论述题

五、1、论教育活动中各基本要素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作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综上所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各占有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论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一、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间又联结成复杂的双向互为客体的关系。

二、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

在教育者是主体的教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在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学”的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复合客体。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上)

一、名词解释

1、社会:

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二、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1、人口要素2、自然环境要素3、生产方式要素

2、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两个方面。

4、现代社会的特征:

1、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

2、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的社会3、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

4、现代社会是革命性社会。

5、自然环境与教育。

一种是直接的影响,另一种是间接的影响。

6、自然环境对人类教育的直接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

第二,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乡土地理课程的设置最能体现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

第三,表现在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

复式教学。

7、自然环境对教育的间接影响。

对社会的经济、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达到对教育的间接影响,

8、人口的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

9、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10、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权的分配上。

1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

1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内容的丰富。

二、是课程结构的更新。

13、古代学校课程的“恒定如斯”是有社会文化的凝滞造成的。

14、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15、政治有管理、活动和观念等多种表现形态

三、简答题

1、生产力制约和推动者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二、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三、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五、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

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和可能。

3、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几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4、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几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在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第五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下)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本体功能:

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2、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最早研究。

二、知识点

1、教育的正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教育的正功能。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科技、人口、文化、生态等许多新的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指社会分工纵断面或学历层次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程度的构成。

人口的职业结构则指社会分工横断面即职业类别的构成

4、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说:

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作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

《人力资本投资》:

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5、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1、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进行文化选择。

2、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

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

4、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6、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

1、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互派留学生3、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4、信息高速公路

7、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8、高等学校承担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

9、1809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提出“研究与教学统一”原则,使大学成为教学与研究的综合体。

10、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进一步指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必须把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国庆讲话》中明确提出: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2,党的十四大: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1、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

1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三、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发展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以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原因:

1、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劳动者文化要求的提高,可以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

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持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地利用资源,保护社会会获得良好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心。

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

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

5、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减少。

6、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

3、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4、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5、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6、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7、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1、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4、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

9、从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看,教育现代化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而实现下列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或对人接受教育的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制约,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接受他们希望受到的教育。

2、教育的国际化,即打破封建闭锁的落后状态,使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公用、资源共享,以全球的视野,国际化的观念组织教育过程。

3、教育的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专制教育,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公平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务。

4、教育的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无法”教育,把教育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5、教育的个性化,即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6、教育的多样化,即根据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要和学习主体对学习的多种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应尽可能为求学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7、教育的整体化,即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系统设计

8、教育的终身化,走向现代化的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将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

 

第六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

华生。

该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教育万能论:

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代表人物: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

二、知识点

1、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如果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形成遗传决定论的教育思想。

2、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3、片面强调统一性,教育上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结果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上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发展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5、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

----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婴儿期:

0-1.5幼儿期1.5-7童年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