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777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docx

公共课教育心理学复习概要与考核知识点15页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对于心理学的这个定义,可以从心理学家如何看待心理现象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两方面进行

心理现象的分类系统: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总之,在一个具体人身上,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一个整体,他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真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当代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取向?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一来,心理学家就以各种不同的去向在进行研究。

也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对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了当代心理学的五种研究取向,即生物学取向,关注生物因素如何影响心理与行为。

学习取向,关注环境和经验怎样影响人体的行为。

认知取向,关注人脑中所发生的心理事件,如认识怎样推理,记忆,理解语言,解决问题,解决经验,获得道德标准和形成信念的。

社会文化取向,关注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怎样影响心理与行为的形成过程。

心理动力学取向,关注个体行动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需求或动机等。

各种取向的整合:

心理学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从不同的取向加以研究,它们关注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例如对于肥胖症,可以用不同的取向加以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多选)

心理学家以不同的研究取向对心理与行为进行探究,其目的是对某种心理与行为给出科学的结论。

同其他的科学一样,心理学家的研究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心理&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其最终目标是为人类累积只是,并造福于人类。

(—)描述:

心理学研究的第一项任务汉斯队心理与行为加以描述。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既可以从定性的角度也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与行为加以描述。

(二)解释: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不会停留在对心理与行为的描述上,它还要对心理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作出解释。

(三)预测:

预测是指依据早先时间里获得的信息,能够对某一现象将在另一时间内的发生作出推测。

如:

根绝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相关运动只是,准确地预测月食的发生。

(四)调控:

心理学的只是设计介入因素对心理和行为调控的有效性。

调控就是调节与控制,使某种心理和行为得以产生、维持或停止,以及改变行为的方式、强度或次数。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觉得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价值何在?

在学校里,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心理学不能告诉教师做什么,但可以给教师提供作出正确决策的原则。

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除了要把握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当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知识—心理学,懂得学生的发展水平、人格和自己意识的特征,以及认知活动的规律,懂得如何确定目标、组织活动、评估学生的进步以帮组学生达到这些目标,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地进行反馈与指导。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作出正确的教育教学抉择。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描述研究1.个案研究2.调查法3.自然观察

(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操纵自变量,组间的比较,严密的控制)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第二章人格与教育

人格:

是个体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独特的模式。

它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气质:

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动力特征。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类似,如有的小孩儿爱哭,易受惊吓;有的则东张西望,充满好奇。

性格: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如一些同学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人的热情诚实、与人为善,对自己谦虚谨慎、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别

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人格测量:

(1)自陈量表——明尼舒达多项人格问卷、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问卷

(2)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人格和气质的差异

(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不可改变,而人格本质上是有个人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发生一定的改变

(2)气质在个人的婴幼儿时期就已呈现,而人格出现得比较晚

(3)动物身上会有气质的表现,但动物是没有人格的

(4)气质是从人的情绪、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不涉及行为的具体内容,而人格特征可能是与行为的具体内容有关

(5)受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各起什么作用?

(41页)

人格发展的影响有: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2)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情境、父母和同伴

①情境:

情境影响人的行为和信念,奖励某些行为而消退另一些行为

②父母: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

③同伴:

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塑造了人格特质的表现

(3)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健全人格的特点是什么?

(1)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

(2)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3)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

(4)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

(5)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待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进取者,是一个健康人格者应该具有的特征

培养健全人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2页)

培养健全人格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教育遵循人格发展规律,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

人格整体的各个特质成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顺序性,学校人格教育应该就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现有水平和发展任务,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和合适的教育方法

(2)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组合。

有效教学的途径就是学习者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最佳匹配,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同一类学生

(3)教师要学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的知识对教师和校长而言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教师只有学好了心理学知识,才能觉擦和检测到学生不适应行为的先兆,从而采取措施,培养学生具有完整健康的人格

(4)注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培养健全人格,必须尽可能地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协调

第三章社会中的自我

自我:

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以及人-社会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具有独特性、一致性、私密性和主动性四个特性

自我设障:

指人们给他们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的情景。

如学生不好好准备考试

自我效能感:

是个体对实现特定目标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信念,或者说,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的能力或有效性的信念。

例如,在学校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生活的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习成就

教学效能:

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够克服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信念

教师效能:

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积极发展学生能力的评价,即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信念

习得性无助: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动物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经历了多次尝试未成功,以后就再也不尝试了,即习得了无助感。

例如,受电击的狗经历多次尝试逃跑未凑效,最后这只狗再也不逃跑了。

自我的结构:

1、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2、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3、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4、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

影响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1、认知发展状况2、教养方式的不同

3、学校教育的影响4、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怎样培养学生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67页)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高自我效能感者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则相反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高自我效能感者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信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泄气,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高自我效能感者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充满着恐惧和焦虑

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个人的直接经验。

个人获得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个人的失败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即效仿他人所取得的成功。

个人越是认同取得成功的榜样,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就越大

(3)鼓励性的谈话或对某个人特定行为的反馈。

有效地鼓励性引导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采用短期目标。

使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

(2)教学学生使用特定的学习策略。

例如,列提纲或写总结,这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取得好成绩

(3)不要只依据考试成绩,还要依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如勤奋、爱思考、有创新)来给予奖励,因为奖励更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如何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儿童:

首先,要加强归因训练,以改变儿童的习得性无助观念

其次,要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第五章条件作用与学习

强化程序:

是指在操作条件作用学习实验时强化物出现的方式。

它包括,连续强化,部分强化(比率程序,时距程序)如果在每次正确操作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叫连续强化。

其特点是反应习得的速度最快,但强化效果随次数的增多而下降。

因为饿一旦反应已可靠地习得,就应选择部分反应予以强化,即部分强化,其特点是习得的反应很难消退。

部分强化程序分为比率程序和时距程序。

比率程序是指一定次数的反应发生之后才给予一次强化。

时距成学是指间隔上一次强化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应才给于一次强化。

A.固定比率程序B.不定比率程序C.固定时距程序D.不定时距程序

行为塑造:

即逐步强化趋近于预期目标(最终行为)的反应,从而形成所期望的行为。

在塑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那一系列逐渐接近目标的反应,称为相继渐进反应。

3.观察学习过程:

班杜拉,1986认为观察由4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它们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

只有观察者注意到示范者的行为时,模仿才有可能。

保持过程:

引起人民主义的行为以心象或语言的形式被保在记忆中,这是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

再现过程:

这是指保持在记忆中的心象和语言表征转化为外显形为的过程。

动机过程,这是观察学习的最后阶段。

第六章记忆与信息加工

记忆:

是个体对其经验的实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例如,从前见过的人不在面前,我们能想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时能认得出来。

感觉记忆:

是记忆的人口通道,来自于感觉系统(视、听、触、嗅、尝)的大量信息在此作短暂的停留,因此又叫感觉登记。

模式识别:

就是从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传递信息并赋予它意义的过程。

复述分为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

维持性复述:

是指将短时记忆里的信息不断地简单复述,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里,但不能保证将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

这种学习方式也叫做机械学习。

精制性复述:

就是将短时记忆里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组织,使其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从而使短时记忆里的信息稳定地储存在长时记忆里,这样有利于前后需要时能被提取出来使用。

长时记忆的储存:

(一)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

储存在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可分为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

陈述性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程序记忆:

即关于技能和习惯的记忆(如怎样去理发、怎样打字、怎样织毛衣或游泳)。

陈述记忆:

即关于事实、规则、概念和时间的记忆。

情景记忆:

是对个人亲自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时间及其发生地背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

是对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普通只是的遗迹,这些普通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和命题,以及如何应用概念、原理的一些规则、问题的解决技能和学习策略等。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方式:

1、类别群集2、联想群集3、主观组织4、意义编码5、心象化6、记忆术

遗忘理论:

1、衰退理论2、干扰理论3、动机性遗忘理论4、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干扰形式分为:

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是指后学习的知识由于与先前学习的只是的相似,致使先前致使被遗忘。

例如:

在老师在正强化了概念之后学习负强化概念,学生往往会产生混淆,反而干扰了正强化概念的记忆。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只是对会议后学习的知识的干扰作用。

例如:

如果你换了手机号码,你会发现以前的号码时不时地跳出来干扰你对新号码的记忆。

线索依赖性遗忘:

是指信息仍然存在于记忆系统,但由于没有找到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

就像不想找一本书就在图书馆,并且是可以借阅,但你却无法找到它。

第七章思维与创造

思维:

就是我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把思维看作心理上超纵我们所选择的物体、活动和情景的内部表征的过程。

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

1、定义特征的突变性2、定义特征与特异特征的重叠性3、无关特征的数量4、概念规则的复杂性5、正例和反例的熟悉度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爬山法2、手段——目的分析3、逆向工作法4、类比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本质,2、问题表征3、心里定势4、功能固着

创造性思维:

是指一种新颖的、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流畅性2、思维的变通性3、思维的独特性4、思维的敏感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一、培养创造性人格。

二、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1、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是指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

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2、逆向思维。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1、头脑风暴法。

2、吉尔福德德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八章智力与智力开发

智力:

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得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情绪智力:

就是准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情绪、清晰表达自己情绪和调节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物学基础。

心理测量取向的智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人的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德的三维结构理论——人的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产物。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将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言语智力、逻辑-数学、空间、音力、运动、社交、自知)

2.智力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智力由成分智力、情境智力、经验智力。

智力的测量

(1)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该量表以年龄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可以达到的某个智力水平。

两大贡献:

1.采用作业计量法;2.首创心理年龄的概念及比率智商

局限:

只适合4~14岁,不适合成人

(2)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离差智商:

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计算公式: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

两大贡献:

1.可分别度量语言和操作能力

2.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用标准差来表示智力,首创“离差智商”。

(3)瑞文推理测验

1.非文字智力测验

2.很好的解决了“文化公平问题”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智力开发?

1.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的幻想和独创性活动。

2.激发学生动机。

3.元认知技能培养。

元认知:

是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

4.给学生提供机会练习自己的智力技能。

如何在早期教育中进行智力开发?

1.创造丰富的外部环境;

2.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提供适当的材料和活动。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是一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独特之处在于创造新颖、恰当和高质量事物的能力。

新颖是指独特的、原创的、出乎意料的;恰当是指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功用。

智力和创造力关系密切。

可以将创造力看成是智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定的智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备条件,因此也可以将智力看成是创造力的子结构。

在一定范围内,智力分数和创造力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

但智力分数超出某一水平(大约120)以后,智力分数和创造力之间就不再相关了。

在不同的领域,智力和创造力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智力和创造力之间并非简答的线性函数关系。

第十章情绪、情感与情操

情绪:

是由某种刺激(机体外部刺激或内部刺激)所引起的个体自觉的心理体验。

情绪的组成:

1.情绪所涉及的面部和身体变化,即表达的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情绪唤醒生理层面上的潜能;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4.情绪包含了认知成分,涉及对外部刺激或内部刺激的评价。

情感:

属于复合情绪。

根据情感的目标指向,可分为自我意识情感和人际情感两大类。

自我意识情感:

是个体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际情感:

建立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表现的情感。

情操:

是一种情感和操守相结合的复合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和宗教感。

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2.组织功能;3.信号功能。

四种基本情绪

1.快乐:

是达到盼望目的、紧张解除后随之而来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的意外程度

2.愤怒:

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或顽固地、一再地受到妨碍,逐渐积累而成的。

3.恐惧:

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可怕情境而产生的强烈的、不愉快的、害怕的感觉。

4.悲伤:

是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引起的不愉快、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情绪。

可分为遗憾、失望、痛苦、难过、悲哀、哀伤等。

哀伤:

是悲伤的极度表现形式,指个体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对象时所面临的境况。

挫折感:

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内心冲突与不平衡状态。

如何调节愤怒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有控制的愤怒表达、敌意的暴怒和压抑愤怒三种方式中,有控制的愤怒表达最具适应性。

即使是敌意的暴怒也比压抑愤怒要好,压抑愤怒最不利于身心健康。

除合理宣泄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调节愤怒。

第一,愤怒情绪的产生和爆发与个体的人格特点有密切联系,所以要培养良好的人格,以抵制或缓解这种情绪的危害。

第二,等待可以降低愤怒的生理唤醒水平,从而使自己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以后再去应对面临的问题,个体处理问题就会更理性、更积极。

第三,宽容和宽恕可以减轻愤怒,并使身体平静下来。

第四,积极沟通。

有控制的愤怒最具适应性,因此可以鼓励个体理性而恰当地直接对相关人表达他们的愤怒情绪。

何为宽恕?

怎样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宽恕?

宽恕:

是受害者从愤怒、憎恨、恐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培养学生的宽恕:

第一,是同理心,即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

第二,正确地责任归因。

把责任更多归因于客观环境的受侵犯者,容易产生宽恕体验;而把责任更多归因于侵犯者自身原因的受侵犯者,则不容易产生宽恕体验。

第三,调整关注焦点。

关注人际关系,通常能以宽容的态度为人处事;如果过于关注侵犯事件,并对侵犯事件进行反复思考,会阻碍宽恕的产生。

第四,调整应对方式。

如果个体认为宽恕有助于释放愤怒、敌意、憎恨等负性感情、就会努力改变对侵犯事件的态度,对侵犯者形成新的认识,进而宽恕侵犯者。

如果个体认为宽恕别人会使自己失去更多,则不愿意宽恕侵犯者。

第十一章教学设计心理

教学设计: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教学设计有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之分。

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也即学生通过教学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标准。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使用的区别在哪里?

教师应如何根据这两种评价的性质编制测试题?

P257

二者的区别为

(1)测试的目的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一中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对目标形成过程进行诊断,主要着眼于还没有掌握的那部分知识,向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缺陷的途径、措施。

终结性评价则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它是在一个阶段教学活动后所做的评价,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着眼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

(2)编制试题的方法不同。

前者是把一个单元里所有基本知识点及掌握各知识的不同层次、要求均包括在内,且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试题来对应进行测试。

而后者则不同,它是在有限的测试时间内,对全书的知识点进行抽样测验。

教师编制测试题一般步骤为:

(1)确定测验目标。

不同的测验目的决定不同的测验种类和题型。

(2)明确测验的范围和内容。

测验的内容和范围既要使测验所要擦亮的知识、技能有所反映,又要划定测验的内容,还要确定各部分测验内容的权重和分值。

(3)选定测验题型。

在选定时,应遵循形式与内容一致的原则,提醒不要过于复杂,也不要过于单一。

(4)草拟测题。

就是将测题用文字形式予以表现并对测题的数量与排列顺序做出安排。

对已选定的测题,一般按照先易后难、先客观后主观的排列顺序,以增强学生的答题信心与兴趣。

你认为讲授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分别有哪些优缺点?

在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应如何避免它们的弊端?

P255-P257

讲授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的概括学科的内容。

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教师很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中一直保持相当高的水平。

为克服这一缺陷,师生必须进行大量的交互作用,例如,教师经常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或对话,引导学生的思考或反应。

对讲授教学法指责最多的是它容易导致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可参照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技术。

发现教学法有四个优点

(1)提高知识的保持,因为学生需要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2)增加智慧潜能,因为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便于他们解决问题的信息

(3)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

(4)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太耗时,学生很难高效的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故不将它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首要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的技术:

(1)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表述教学目标

P250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

(3)表现性目标

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时旨在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操作指南。

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P259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课堂管理心理

什么叫课堂管理?

其目标是什么?

课堂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师生通过互动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

热门将传统的“管、压、卡”的课堂比喻成是一座“全景监狱”,将有效管理的课堂比喻成一台“润滑良好的机器”,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