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555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docx

东晋及南朝的士族与寒门

課題2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寒門

第1章東晉、南朝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第1節士族的形成與發展

(1)

考試錦囊可從社會(累世經學)、政治(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君主維護)、經濟(門閥經濟)三方面分析士族形成的原因。

累世經學:

兩漢尊崇儒術,研習儒家經典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

當時一些名師巨儒,或是講學,或是子孫承繼,使其經學知識代代相傳,形成「累世經學」,其子孫、生徒也因其家學而能夠長居高位,「累世公卿」的士族因而漸漸形成;東漢末年袁紹一門的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四世太尉就是當中的典型。

(2)察舉制度:

兩漢以察舉取士,向中央政府推薦士子的權力操縱在州郡長官手上,於是徇私舞弊和貪污受賄的情況經常出現,富家子弟和權門士子藉此世世代代地壟斷仕途,久而久之便形成所謂「門第」。

閥閱與察舉

貢舉推薦人才的時候卻把門第家世高下放在首位。

語譯自王符《潛夫論•高際篇》

(3)九品中正制:

察舉制廢壞後,魏文帝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選士。

此制的選士程序是先由各州郡的中正官品評士人,然後吏部據品評的結果作為授官的參考。

由於負責選拔的中正官均出身世族,評選人才時往往只問門第,不問才德,於是世家子弟佔盡優勢。

此制為兩晉南朝政權所沿用,士族能一直壟斷政壇高位實與此有關。

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房玄齡《晉書•劉毅列傳》

語譯:

上品官員沒有出身於貧賤之家,下品官員沒有出身於有權勢的大族。

九品中正制強化士族勢力

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控制仕途,依照門閥的高低制定出嚴格的等級界限,形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門閥政治。

總之,壟斷性和封閉性是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兩個明顯特徵。

前者造成門閥士族與寒門的等級差別,鞏固和維繫了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後者則像一道鐵幕將門閥士族緊緊封錮起來,使之一直享有世襲的政治特權和優越的社會地位。

據張旭華〈試論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整理

(4)門閥經濟:

兩漢以來,士族權門往往依靠權勢,肆意佔據山澤田畝,

蓄養奴婢和佃客。

此外,西晉朝廷實行「占田制」和「蔭戶制」。

這兩個制度容許官員依官品高低佔有田地和蔭庇若干戶口,這些制度加強了士族的經濟力量,為他們雄踞鄉里,成為社會上的特權階級製造了有利條件。

(5)君主維護:

西晉皇室司馬氏出身高門,奪取政權時又有賴士族的支持,故建國後常常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

及至晉室南渡,政權需要依靠世族的合作來維繫,故軍政大權和地方經濟被士族所控制。

第2節東晉時期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1)協助東晉建立:

東晉政權的建立與北方士族有密切關係。

晉室南渡之初,司馬氏宗室勢孤力弱,他能成功登上帝位和穩住局面,實有賴琅邪王氏的謀劃聯絡和一衆北方世族的支持。

當時王導在政治上支持司馬睿,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自此以後,晉室的軍政大權一直由士族掌控,司馬氏儼如名義上的君主,形成典型的門閥政治。

(2)結納江東士族:

吳亡於西晉後,江東士族成為「亡國之餘」,入仕機會和政治前途有限,他們對晉室自然心存不滿。

因此,司馬睿南渡江東

後,備受江東士族冷待。

王導於是親邀江東名望最高的顧榮和賀循出仕,藉以拉攏南方士族。

另外,他禁止南渡士族利用政治權力侵奪或染指江東士族的土地。

於是,北方世族和南方大姓建立了良好關係,東晉政權終能在江東安定下來。

王導的貢獻

王導之籠絡江東士族,統一內部,結合南人北人兩種實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延續,不謂民族之功臣,似非情之論也。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3)士族得享利益:

士族在經濟上得到不少利益。

例如東晉朝廷設置僑州、僑郡安置南遷的士族。

僑置州郡的官員皆由世族成員擔任,這些南遷世族不列入當地的戶籍,可以豁免租稅力役,並各自侵佔田地和山澤資源,大量招納奴婢和佃客,形成大規模的莊園。

(4)士族壟斷政壇:

東晉政權一直由士族掌控,形成典型的門閥政治。

東晉立國之初,王導掌管朝中政務,其堂兄王敦則都督荊、揚二州的軍務,加上朝中要職多由南來的士族出任,世族的政治權力得以鞏固。

繼王氏以後,庾亮、桓溫、謝安等人為首的世家大族長期壟斷政壇,寒門子弟則常常受到歧視和壓制,令政壇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

(5)

考試錦囊思考士族政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士族維護政權:

東晉能成功偏安江左,與士族的支持有密切關係。

建立政權初期,琅邪王導盡力安撫南北士族,對穩定政局貢獻尤大。

此夕卜,在抵禦外患時,士族也扮演重要角色,如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南侵東晉,陳郡謝安等士族於淝水擊退前秦軍隊,東晉才免於覆亡。

謝安的貢獻

在內外兼任將相,承當國家的安危。

語譯自房玄齡《晉書•謝安列傳》

(6)威脅君主權威:

北方南來的高門大族在江南立足以後,長期把持軍政大權,權傾朝野,有時還會蔑視君主,威脅君主權威。

他們與皇室明爭暗鬥,甚至釀成多次朝廷的變亂和鬥爭,如東晉初年的「王敦之亂」、東晉末年的「桓玄之亂」等。

東晉君權不振

晉的君主雖然有皇帝的尊位,卻沒有統理駕御的實權,宰輔大臣執掌,政令由其他部門發出,權力離開了皇室,這已經成了習俗慣例。

語譯自房玄齡《晉書•姚興載記》

(7)有礙北伐事業:

東晉初年,不少軍民想收復中原失地,故銳意北伐。

但在門閥制度下,士族長期佔據朝中高位,不思進取,所以大都不願支持北伐大業。

雖然,間有士族成員發動北伐,如庾亮、桓溫,但多為動機不純,欲借北伐之名,擴張一己實力,引來朝廷猜忌和掣肘。

可見北伐無功與士族當權不無關係。

第3節南朝時期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1)

考試錦囊注意南朝君主如何消除士族對政權的負面影響。

君主有意打擊:

南朝開國君主,寒門出身者甚多,他們既得不到士族的真誠擁戴,也不滿士族勢盛威脅君權,故刻意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如宋武帝劉裕開始任用寒門預聞機要,荊、揚等重鎮則由宗室子弟掌控,又取消世族僑置州郡的經濟特權。

皇權與士族權力消長

齊梁時代,高門士族雖然仍舊擔任中央最高長官,高踞統治集團頂峯,但實

權業已旁落下移……這種政治格局的演變根源於皇權與高門士族的矛盾,皇

帝為了強化趨於衰弱的君主集權,必須對一些門閥大族進行限制和削弱。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2)

考試錦囊比較東晉、南朝時期的士族權勢有何不同。

士族仍居要職:

南朝君主雖有意打擊世族,但世族的力量根深蒂固,一時難以動搖。

君主只好讓士族繼續居於要職,惟不予大權,並逐步把軍政實務交予寒士處理。

此種情況與東晉高門大族當高官、專政權的局面有很大分別。

(3)只求保存家勢:

家族地位之不墮,特權之保存是士族子弟所關切的事情。

他們不求為國建功,王朝變易更是與己無關,只求保族固寵。

南朝政權變易頻繁,不少士族願意為新政權主謀勸進,受禪奉璽,甚至幫助篡位,以圖本族利益不受政權改易的影響。

士族的「保家之念」

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位至公卿,則知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

蕭子顯《南齊書.褚淵、王儉列傳》語譯:

貴顯抑或平常,都因為門第的好壞,無甚作為,也能位到公卿,則知無理由產生殉國的想法,保家的想法卻很殷切。

(4)

考試錦囊為何士族能長期維持政治和經濟地

位?

繼續保有利益:

南朝士族的政治實權雖然被削弱,但他們仍有強大的經濟力量。

士族經營莊園、兼併土地、蔭庇戶口,加上繼承先人自東晉傳下來的家業,不少都富甲一方。

政治和經濟的優勢對士族鞏固他們在學術文化上的優勢有重要作用,而學術優勢配合家族成員的出仕履歷,又進一步維持士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5)

考試錦囊思考士族趨向末落、寒門勢力上升的原因。

士族不堪重任:

雖然南朝君主削奪了士族不少軍政實權,但士族沒有因而發起激烈的反抗,這是由於士族子弟自命清高,為官以清閒為要,實務繁重的官位反被他們鄙棄。

此外,當時世族生活腐化,擅長政務者為數不多,熟知兵事的更絕無僅有,因此士族子弟有能力擔起軍國大任者實在少之又少。

第2章東晉、南朝士族與寒門的關係

第1節士族與寒門對立背景

(1)

考試錦囊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士庶關係有何特點?

東晉時期:

由於東晉立國有賴南渡世族的支持,故世族子弟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得以延續,寒門備受排斥的情況也可以想見。

北方士族為防血緣混淆,紛紛編著家譜,「士庶天隔」的觀念也日漸深入人心,彼此的對立更加明顯。

士族不學無術

梁朝全盛時,士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他們參與明經考試,就僱用別人代考……侯景亂後……雖出身累世高門,但連動筆寫字都不懂的人,只能從事耕田養馬。

語譯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2)南朝時期:

寒門出身的君主如劉裕、蕭道成等雖有意打擊世族,開始起用寒士處理軍政事務,但士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仍然牢固。

另外,面對寒士的威脅,士族更重視維護身分,加強對寒門的排斥。

直到梁末侯景之亂,大量士族被殺,他們的勢力無復再起,寒門進一步被重用,士庶的對立才逐漸消失。

士族氣虛體弱

梁世士大夫……出則車輿,入則扶持……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

顏之推《顏氏家訓.涉務》語譯:

梁朝的士大夫,……外出就乘車,回家則由僮僕扶持侍候。

侯景之亂時,他們肌膚脆弱,不勝步行,氣虛體弱,在變亂中坐以待斃的,往往就是這些人。

第2節東晉、南朝士族與寒明的對立現象

考試錦囊

「士庶天隔」從可體現?

(1)政治方面:

在門閥制度下,士族子弟憑藉父祖餘蔭,長期位居朝中要職,坐享高官厚祿。

因此當時有「平流進取,坐至公卿」之說。

南朝初期,政府規定士族子弟年滿二十歲便可任官,但寒門子弟要年滿三十歲,才可以任官。

另外,即使任官,寒門子弟往往只能投身軍旅,或擔任一些低級的僚屬職位,負責世族所鄙視的工作。

士庶仕途的分別

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

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極。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語譯:

高門大族,權位可以世代相傳,而庶族寒門,就沒有任何機會當官,選舉制度的壞處,至此是最嚴重的。

士族的仕途

世族子弟甚麼事情也不做,專圖養望,平致公卿。

十幾歲即可做官,廿七八歲即算老年,所以只要不短壽,一定升大官。

世族只要有才幹,即有大官做,無才幹,也可以升上去。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

(2)經濟方面:

士族可憑藉權勢,恣意兼併田地,蔭庇大量奴婢和佃客,擁有廣大的莊園和豐厚的財富,過着豐裕的生活。

與士族相比,大部分寒門只能過艱困簡樸的生活,兩者的經濟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3)社會方面:

東晉、南朝時期,有着牢固的門閥制度,加上士族為了突顯其優越性,士族與寒門在日常交往、婚姻等不同方面都有對立的情況出現。

3.1拒絕交往:

士族的階級觀念極強,他們多不願與寒門交往,即使偶有交往,也往往向對方表現鄙夷之態,如不願同坐,拒絕交談等。

3.2互不通婚:

士族通婚講求門當戶對,士庶之間絕少通婚,如果士族有「婚宦失類」的事情發生,該士族通常會遭到其他士族鄙視,甚至被羣起反對。

3.3譜牒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不少寒人千方百計,甚至設法偽冒,改變自己的身分成為士族的一員。

士族一方面防止血緣混淆讓寒門有機可乘,另一方面列明閥閱以證家世高低,所以當時世家大族紛紛編著家譜、族譜,譜牒學因而興起。

I丿毎首重詁

|士族政治有利有弊,應平衡正面及負面的評價,不宜一面倒。

|重點研習士族政治對東晉南朝統治的作用、士族與寒門的對立關係和士族!

與寒門力量的消長。

I過往考核曾將春秋戰國的社會變動及東晉、南朝的社會階級一併考問,比I較兩個時期的階級變動,同學在研讀這兩課題時宜多加注意。

1.士族的形成與發展

累世經學

兩漢尊崇儒術,研習儒家經典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

當時一些名師巨儒,或是講學,或是子孫承繼,使其經學知識代代相傳,形成「累世經學」,其子孫、生徒也因其家學而能夠長居高位,「累世公卿」的士族因而漸漸形成。

東漢末年袁紹一門的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四世太尉就是當中的典型。

察舉制度

兩漢以察舉取士,向中央政府推薦士子的權力操縱在州郡長官手上,於是徇私舞弊和貪污受賄的情況經常出現,富家子弟和權門士子藉此世世代代地壟斷仕途,久而久之便形成所謂「門第」。

九品中正制

察舉制廢壞後,魏文帝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選士。

此制的選士程序是先由各州郡的中正官品評士人,然後吏部據品評的結果作為授官的參考。

由於負責選拔的中正官均出身世族,評選人才時往往只問門第,不問才德,於是世家子弟佔盡優勢。

此制為兩晉南朝政權所沿用,士族能一直壟斷政壇高位實與此有關。

門閥經濟

兩漢以來,士族權門往往依靠權勢,肆意佔據山澤田畝,畜養奴婢和佃客。

西晉朝廷實行「占田制」和「蔭戶制」,容許官員依官品高低佔有田地和蔭庇若干戶口。

這兩個制度加強了士族的經濟力量,為他們雄踞鄉里,成為社會上的特權階級製造了有利條件。

君主維護

西晉皇室司馬氏出身高門,奪取政權時又有賴士族的支持,故建國後常常維護世家大族的利益。

及至晉室南渡,政權需要依靠世族的合作來維繫,故軍政大權和地方經濟被士族所控制。

2.東晉時期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協助東晉建立

東晉政權的建立與北方士族有密切關係。

晉室南渡之初,司馬氏宗室勢孤力弱,他能成功登上帝位和穩住局面,實有賴琅邪王氏的謀劃聯絡和一眾北方世族的支持。

當時王導在政治上支持司馬睿,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自此以後,晉室的軍政大權一直由士族掌控,司馬氏儼如名義

上的君主,形成典型的門閥政治。

結納江東士族

吳亡於西晉後,江東士族成為「亡國之餘」,入仕機會和政治前途有限。

因此,司馬睿南渡江東後,備受江東士族冷待。

王導於是親邀江東名望最高的顧榮和賀循出仕,藉以拉攏南方士族。

又禁止南渡士族利用政治權力侵奪或染指江東士族的土地。

於是,北方世族和南方大姓建立了良好關係,東晉政權終能在江東安定下來。

士族得享利益

士族在經濟上得到不少利益。

例如東晉朝廷設置僑州、僑郡安置南遷的士族。

僑置州郡的官員皆由世族成員擔任,這些南遷世族不列入當地的戶籍,可以豁免租稅力役,並各自侵佔田地和山澤資源,大量招納奴婢和佃客,形成大規模的莊園。

士族壟斷政壇

東晉政權一直由士族掌控,形成典型的門閥政治。

東晉立國之初,王導掌管朝中政務,其堂兄王敦則都督荊、揚二州的軍務,加上朝中要職多由南來的士族出任,世族的政治權力得以鞏固。

繼王氏以後,庾亮、桓溫、謝安等人為首的世家大族長期壟斷政壇,寒門子弟則常常受到歧視和壓制,令政壇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

士族維護政權

東晉能成功偏安江左,與士族的支持有密切關係。

建立政權初期,琅邪王導盡力安撫南北士族,對穩定政局貢獻尤大。

此外,在抵禦外患時,士族也扮演重要角色,如公元383年前

秦苻堅南侵東晉,陳郡謝安等士族於淝水擊退前秦軍隊,東晉才免於覆亡。

威脅君主權威

北方南來的咼門大族在江南立足以後,長期把持軍政大權,權傾朝野,有時還會蔑視君主,威脅君主權威。

他們與皇室明爭暗鬥,甚至釀成多次朝廷的變亂和鬥爭,如東晉初年的「王敦之亂」、東晉末年的「桓玄之亂」等。

有礙北伐事業

東晉初年,不少軍民想收復中原失地,故銳意北伐。

但在門閥制度下,士族長期佔據朝中高位,不思進取,所以大都不願支持北伐大業。

雖然,間有士族成員發動北伐,如庾亮、桓溫,但多為動機不純,欲借北伐之名,擴張一己實力,引來朝廷猜忌和掣肘。

可見北伐無功與士族當權不無關係。

3.南朝時期政權與士族的關係

君主有意打擊

南朝開國君主,寒門出身者甚多,他們既得不到士族的真誠擁戴,也不滿士族勢盛威脅君權,故刻意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

如宋武帝劉裕開始任用寒門預聞機要,荊、揚等重鎮則由宗室子弟掌控,又取消世族僑置州郡的經濟特權。

士族仍居要職

南朝君主雖有意打擊世族,但世族的力量根深蒂固,一時難以動搖。

君主只好讓士族繼續居於要職,惟不予大權,並逐步把軍政實務交予寒士處理。

此種情況與東晉咼門大族當咼官、專政權的局面有很大分別。

只求保存豕勢

家族地位之不墮,特權之保存是士族子弟所關切的事情。

他們不求為國建功,王朝變易更是與己無關,只求保族固寵。

南朝政權變易頻繁,不少士族願意為新政權主謀勸進,受禪奉璽,甚至幫助篡位,以圖本族利益不受政權改易的影響。

繼續保有利益

南朝士族的政治實權雖然被削弱,但他們仍有強大的經濟力量。

士族經營莊園、兼併土地、蔭庇戶口,加上繼承先人自東晉傳下來的家業,不少都富甲一方。

政治和經濟的優勢對士族鞏固他們在學術文化上的優勢有重要作用,而學術優勢配合家族成員的出仕履歷,又進一步維持士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士族不堪重任

雖然南朝君主削奪了士族不少軍政實權,但士族沒有因而發起激烈的反抗,這是由於士族子弟自命清高,為官以清閒為要,實務繁重的官位反被他們鄙棄。

當時世族生活腐化,擅長政務者為數不多,熟知兵事的更絕無僅有,因此士族子弟有能力擔起軍國大任者實在少之又少。

4.士族與寒門對立的背景

東晉時期

由於東晉立國有賴南渡世族的支持,故世族子弟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得以延續,寒門備受排斥的情況也可以想見。

北方士族為防血緣混淆,紛紛編著家譜,「士庶天隔」的觀念也

日漸深入人心,彼此的對立更加明顯。

南朝時期

寒門出身的君主如劉裕、蕭道成等雖有意打擊世族,開始起用寒士處理軍政事務,但士族力量一時難以動搖。

面對寒士的威脅,士族更重視維護身分,加強對寒門的排斥。

直到梁末侯景之亂,大量士族被殺,他們的勢力無復再起,寒門進一步被重用,士庶的對立才逐漸消失。

5.東晉、南朝士族與寒門的對立現象

政治

在門閥制度下,政權幾乎全為世家大族所把持。

當時士族子弟憑藉父祖餘蔭,長期位居朝中要職。

因此當時有「平流進取,坐至公卿」之說。

南朝初期,政府規定士族子弟年滿二十歲便可任官,但寒門子弟要年滿三十歲,才可以任官。

另外,即使任官,寒門子弟往往只能投身軍旅,或擔任一些低級的僚屬職位,負責世族所鄙視的工作。

經濟

士族可憑藉權勢,恣意兼併田地,蔭庇大量奴婢和佃客,過着豐裕的生活。

與士族相比,大部分寒門只能過艱困簡樸的生活,兩者的經濟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社會

東晉、南朝時期,有着牢固的門閥制度,加上士族為了突顯其優越性,士族與寒門在日常交往、婚姻等不同方面都有對立的情況出現。

拒絕交往:

士族的階級觀念極強,他們多不願與寒門交往,即使偶有交往,也往往向對方表現鄙夷之態,如不願同坐,拒絕交談等。

互不通婚:

士族通婚講求門當戶對,士庶之間絕少通婚,如果士族有「婚宦失類」的事情發生,該士族通常會遭到其他士族鄙視,甚至被羣起反對。

譜牒興起:

士族一方面防止血緣混淆讓寒門有機可乘,另一方面列明閥閱以證家世高低,所以當時世家大族紛紛編著家譜、族譜,譜牒學因而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