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0625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docx

植物采后复习资料

绪论

▲国外历史与现状

1、1880年,美国芝加哥首次利用低温冷库贮藏苹果,是最早的园艺产品采后研究与应用;

2、1908年,Crocker和Knight首次研究了观赏植物采后生理。

3、1917年,Franklin和Kidd发现高浓度的CO2和低浓度的O2抑制种子呼吸活性;1920年,发现苹果呼吸跃变现象;

4、1928年,世界上第一座商用CA贮藏冷库在英国建造;

5、1966年,Nichol首次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香石竹乙烯变化过程;极大的推动了采后生理研究进程;

6、1979年,ShangFaYang发现了乙烯生物合成途径,推动了园艺产品采后生理的飞速发展;

7、1986年,Halevy在研究乙烯和花衰老的基础上,提出将花卉植物划分为跃变型和非跃变型两类;

8、20世纪80年代,番茄转基因植株问世;

9、1995年,转基因技术应用于香石竹,自此,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

▲国内历史与现状

1、BC5—3世纪的战国时期,已经记载了果实贮藏的情况;

2、1966年前,部分高校、研究所进行了果品蔬菜贮藏和加工技术的研究;

3、1967—1976年,研究重点在于大宗果蔬的贮藏开发技术,如大型通风库等;

4、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高校相继开设了果蔬贮藏与加工技术等课程;

5、80年代,我国在果蔬气调贮藏、低温保鲜等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一大批成果;

6、90年代,学科细化,果品贮运学和蔬菜贮运学相继独立出来;同一时期,各高校研究所开始设置了观赏园艺专业。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概论

▲影响观赏植物产品采后呼吸强度的因素:

产品自身因素(种类和品种、采收成熟度)、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环境气体、机械损伤、病虫害)。

▲在体花枝:

经过蕾期、初开、盛开和衰老的几个过程,花枝鲜重有明显的变化。

衰老过程伴随着花色变化、花朵闭合、萎蔫和花瓣脱落等现象;离体花枝:

衰老伴随着未熟萎蔫。

▲花瓣细胞体积增加的途径:

细胞壁膨大;水分进入细胞,细胞内含物充实;花瓣伸长中积累无机离子、有机酸、氨基酸。

不良的水分平衡状况会影响膨压和渗透物质的浓度直接影响花瓣的伸长。

▲花瓣方位变化的类型:

基部细胞可逆性的渗透变化、表皮细胞差速生长和不对称膨压、花瓣上下端差速生长。

水分亏缺对花瓣细胞的差速生长及膨压变化。

▲花瓣寿命由花瓣脱落及花瓣萎蔫决定。

出现症状前,往往伴随水分状况影响的无机离子、有机离子、还原糖、氨基酸以及花青苷等渗漏的剧烈增加。

▲水分吸收堵塞的五种情形:

(1)茎秆基部或木质部内部的堵塞。

是许多切花早期膨压降低的主要原因;

(2)茎秆基部创伤反应引起的堵塞。

切割引起的伤反应,如木质素、木栓质、单宁及酚类物质堵塞导管;

(3)胶质软糖在木质部中沉淀造成的堵塞。

由维管束射线细胞,非薄壁细胞沉积;

(4)切面分泌乳汁和其他物质造成的堵塞。

如黏液、松脂、乳汁等,是一种保护反应;

(5)侵填体造成的堵塞。

主要出现于木兰科、木犀科、玄参科;

▲水分运输堵塞:

花枝从母体上剪切下来时,切口会产生短暂的负压,空气容易进入秸秆;同时,切花在采后流通过程中,花茎中空气的吸入与滞留会形成空腔化。

空腔化形成的解释(内聚力学说):

①完整植物中,可以自然发生。

植物茎秆中的水柱因中间的某一部分变为水蒸气而断裂,水蒸气将立刻充满管腔,并与溶解在水流中的空气汇合一起。

②有堵塞物的切花导管中,空腔化容易发生。

被堵塞的管腔中空气保持常压,水充满的接近被堵塞管道的为低压。

压力的不同和膜孔直径的差异导致汽水的内表面横穿网纹膜向接近管道的方向移动。

▲影响气孔蒸腾的环境因子:

植物表面界面层的阻力,降低蒸腾速率;保鲜液溶质浓度,些许影响;保鲜液中的主要溶质:

A、碳水化合物,溶液黏度影响蒸腾;B、铝化合物,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蒸腾速率;C、外源激素,ABA减缓气孔开放,减少切花的蒸腾速率。

▲水分胁迫引起的生理反应

1、对花枝水分状况的影响。

水分平衡值由正转负。

2、对叶片气孔阻力的影响;气孔阻力随胁迫的加大而增大,至极限而减小。

3、对花朵和叶片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电导率反映细胞膜透性大小,往往随胁迫的加大而增大。

4、对酶的影响;A、与细胞膜氧化有关的酶,如SOD、CAT等;B、与蛋白质水解有关的酶,如内肽酶等,胁迫时,活性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切花不同时期,内肽酶种类与活性有所差异;

5、对激素的影响;A、乙烯:

水分胁迫增加乙烯的含量,进而促进花朵的开放和衰老;B、ABA:

水分胁迫引起ABA含量的增加;C、细胞激动素:

水分胁迫引起细胞激动素含量的下降。

▲植物衰老的四种类型:

A、整株衰老;如一年生草本植物B、地上部衰老;如多年生和球茎类C、落叶衰老;如落叶木本植物D、渐进衰老;如常绿木本。

▲切花衰老与乙烯的关系:

切花的衰老与乙烯的大量生成有关。

1、切花乙烯越变类型划分;

A、乙烯跃变型切花:

阈值0.1-0.3mg/L。

主要是石竹科、兰科和锦葵科等植物,如香石竹、满天星、金鱼草等;

B、非跃变型切花:

主要是百合科和天南星科,如唐菖蒲、石刁柏、千日红等;

C、乙烯末期上升型,如月季。

2、切花呼吸跃变与乙烯呼吸跃变的关系:

基本一致,少数情况下不一致,如月季;

3、切花对乙烯的敏感性:

跃变型切花,敏感性强;非跃变型,敏感性弱;

乙烯生物合成途径:

根据生成量的大小可分为微量乙烯和大量乙烯。

前者是指非跃变型花卉或跃变型花卉在跃变前期所释放出的微量乙烯,对切花的开花和衰老不产生直接作用;大量乙烯指的是跃变型花卉进入跃变后所释放出的大量乙烯,对开花和衰老产生直接的影响。

微量乙烯达到一定程度会诱导大量乙烯生成,进而启动跃变型切花的整个衰老进程。

ACC是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

▲月季花蕾期至盛开期划分为6个级数:

0级为萼片直立;1级为萼片水平;2级为萼片下垂,花瓣开始松散;3级为初开,外层花瓣展开;4级为盛开,多层花瓣展开;5级为盛开末期,花朵露心。

▲切花落叶落花的三种原因:

成熟和衰老引起;切花自身的生理活动引起;逆境条件引起。

▲环境因素对种苗贮运的影响

1、温度。

种苗生长“3基点”原则:

贮藏温度略高于临界生长温度;一般地,在0-15°之间。

高温引起——品质下降、大量乙烯产生、黄化和徒长;

2、光照。

光照可以抑制黄化和徒长;原则:

满足幼苗光补偿点的弱光即可;该光照下干物重损耗少、死亡率低、叶绿素降解慢。

3、水分。

原则:

适当控水,增加频率,保持干燥;高湿引起病原菌繁衍。

适度喷洒ABA,可以降低种苗蒸腾速率。

4、乙烯。

原则:

保持通气;乙烯引起落花、落蕾、存活率下降。

5、矿质营养;减少N肥,增施Ca、Mg、P及微肥。

色素与花色:

白色系:

黄酮或黄酮醇;黄色系:

类胡萝卜素或类黄酮或共存;橙色、绯红色、褐色:

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等;红紫粉蓝黑色:

花色素苷(类黄酮的衍生物)。

▲衰老进程中的花色变化主要是由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引起。

1、花瓣内部环境

(1)花色素种类与含量。

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

(2)细胞内pH值。

花色素苷在酸性条件下红色;碱性蓝色。

主要原因:

H+对花色素分子结构影响。

蛋白质降解,如天竺葵;酒石酸等有机酸增加,如倒挂金钟;花衰老时,变褐变黑,类黄酮色素和酚类物质和单宁积累;

2、外部环境

(1)光照。

原因:

光合作用提供可溶性糖,花色素苷的形成于糖分积累有关;蓝、红、远红光为最有效光谱;

(2)温度。

温度“3基点”原因:

花色素形成需要酶参与,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花色素形成;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输;

(3)水分。

水分减少,花色下降。

原因:

液泡收缩;细胞显色面积减小。

▲衰老过程中的颜色调节,主要是调节外部环境:

1、光照。

适时适量的补光处理。

2、温度。

三基点、最适温度。

3、水分。

流通中注意水分供应。

水中剪切花枝。

4、保鲜剂:

糖—促进花色素合成;酸分—调节pH,延缓变色;杀菌剂—保持和稳定花色;生长调节剂—保色。

观赏植物采后技术概论

▲鲜切花采后的两个发育阶段——花蕾期到充分开放;充分开放到成熟衰老;

▲采后技术达到的目的:

(1)促进采后开放,充分展示观赏性;

(2)降低代谢,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采收越晚,瓶插寿命越短。

保证花蕾正常开放、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尽量在花蕾期采收。

▲采收时间

(1)因品种、季节和产销距离而异。

蕾期采收,如翠菊、唐菖蒲、鸢尾等;开放后采收,如大丽花、兰花等;夏季采收早、冬季晚;本地采收晚、长距离早;

(2)不同种、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上午采收:

适用于失水快的鲜切花,如月季;下午采收:

碳水化合物积累多,质量高,但温度高,易失水;傍晚采收:

夏季最适宜时间是PM8:

00,质量较高,但影响当日销售,放保鲜液中。

▲采收方法

采后立即放入水中或保鲜液中,采收方法对鲜切花品质影响较小。

对吸水只能通过木茎类鲜切花,采收时应形成斜面;草质茎类鲜切花除由切口导管吸水外,还可以从外组织吸水,因此斜面切口不必需。

切口应当平滑,用锋利的刀剪,避免压破茎部,易造成微生物侵染而导致茎部阻塞。

花枝长度是质量等级的指标之一,所以尽量长些,基部木质化程度高影响吸水,所以选择靠近基部而木质化程度适度的地方。

▲盆花类采收标准实际上是确定了盆花上市标准:

(1)盆栽观花植物上市时间。

蕾期:

如君子兰、百合、郁金香等;始花期:

如月季、天竺葵等;开放期:

如杜鹃等。

长途运输的盆花,采收时的发育阶段应该稍早些。

(2)盆栽观叶植物上市时间。

据市场需求、发育阶段及植株大小等灵活掌握,在盆中植株良好,根系发育应完好即可。

▲鲜切花保鲜剂:

是指用以调节鲜切花生理生化代谢,达到人为调节鲜切花开花和衰老进程、减少流通损耗、提高流通质量或观赏质量等目的的化学药剂。

分为预处液、催花液和瓶插液等。

预处液:

是指为减少贮运等流通环节的损耗、提高流通质量和延长瓶插寿命,在鲜切花采收后进行的短时间处理的一类保鲜剂。

催花液:

是指将蕾期采收的切花强制性地促进其开放的保鲜剂。

适用于:

气候冷凉的季节;获得高产和高效益;长距离运输;长期贮藏。

瓶插液:

是指提高切花瓶插质量,延长瓶插寿命的保鲜剂。

适用于:

零售点在出售之前;消费者购买后,至其失去观赏价值。

▲保鲜剂保鲜原理:

预处液:

基于切花的开花衰老生理,从乙烯衰老和失水胁迫衰老等特点,有针对地选择预处液的主要成分。

催花液:

基于花朵催开的生理特征进行保鲜药剂的选择。

瓶插液:

基于各种切花的保绿与催化的特征,选择瓶插液的主要成分。

▲保鲜剂的功能

1、调节植物体内酸碱度。

pH3-4为宜,目的减少微生物的侵染。

2、拮抗衰老激素。

——跃变型鲜切花,如兰科、扶子科、锦葵科和蔷薇科等,需添加乙烯抑制剂或乙烯吸收剂等;非跃变型,如百合科、菊科、菖蒲科,需添加促开花的成分。

3、杀菌或抗菌。

——微生物产生乙烯等有毒物质;微生物堵塞导管。

4、延缓花叶褪色。

衰老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低。

5、补充糖源。

缺乏糖源影响开花进程。

6、改善水分平衡。

——促进切口部分吸收;促进水分在导管内运输;调节蒸腾速率。

▲保鲜剂的成分及作用——主要成分是水和糖

1、水。

分为自来水、去离子水、蒸馏水及微孔滤膜过滤水等;pH3-4为宜,限制微生物繁殖;氯、氟离子含量低,不会和银盐反应,降低保鲜作用;

2、糖。

蔗糖为主,辅以果糖、葡萄糖。

具有保鲜、促进花瓣伸长等作用;

3、杀菌剂或抗菌剂。

主要化合物有

(1)8-羟基喹啉:

广谱类,降低pH值和气孔开放度、促进吸水、抑制乙烯生成等。

(2)缓慢释放氯化物:

50-400mg/L,用于消毒;

(3)季胺化合物:

稳定、持久,适于硬水;

(4)噻苯咪唑:

广谱杀真菌剂;延缓乙烯释放;

4、表面活性剂。

最有效的有:

阴离子类的高级醇类;非离子类型的聚氧乙烯月桂醚;

5、植物生长调节剂。

CTK防止茎叶黄化,促进花材吸水,抑制乙烯作用;GA防止叶片失绿,促进花蕾开放;ABA促进气孔关闭,抑制蒸腾失水、萎蔫和延缓衰老。

6、金属离子和可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