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5561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测试题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的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受________等受灾方式的损害(  )。

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 变形、开裂、沉陷、淤埋、泄漏

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潮、病虫害 浸泡、缺水、冷冻、雹砸、虫食

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 浸泡、淤埋、腐蚀

D.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暴潮 变形、震塌、沉陷、毁坏

解析 我国的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其危害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如风暴潮、泥石流、滑坡、洪涝、地震对交通通信系统的影响,它使得各项工程受到变形、开裂、沉陷、淤埋等不同程度的损害。

答案 A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

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

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A.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3.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A.黄河河口三角洲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天山北麓

解析 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和发生无关。

其中的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

答案 2.C 3.C

读下图,回答4~5题。

4.将下列选项中适当项目的序号填入图中A、B、C、D字母处(每项只选用一次),依次应为(  )。

①土地肥力下降 ②洪水灾害增多 ③河道淤塞加快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

5.造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人为原因是(  )。

A.修建水库B.植树造林

C.气候异常D.围湖造田

解析 本题组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洪水的形成原因,洪水的形成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其中自然原因和气候异常形成的丰富降水有关,人为原因与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抬高河床,降低河流泄洪能力及围湖造田降低其调蓄洪峰能力有关。

答案 4.A 5.D

《南方周末》2011年2月12日报道: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

据此回答6~8题。

6.因2011年冬春季干旱,下列粮食作物受旱面积最大的是(  )。

A.水稻B.春小麦

C.冬小麦D.玉米

7.关于此次大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旱灾

B.暖气流势力强盛,长期控制该地区导致旱灾

C.夏季风势力弱,雨带滞留南方造成南涝北旱

D.此次大旱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

8.上述省区中,七月中旬易受干旱影响的是(  )。

A.皖和鄂B.鲁和冀

C.晋和豫D.秦和晋

解析 我国的干旱分为春旱和夏旱(伏旱),春旱多形成于华北地区,对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季返青影响较大,其中的伏旱是由于副高长期控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的。

答案 6.C 7.D 8.A

9.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

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B.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C.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D.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解析 本题考查寒潮危害构成。

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图中几条灾害链分别是寒潮→①雪灾→农牧区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②大气污染;寒潮→③低温→④生物冻害。

答案 B

10.鼠类除了盗取粮食外,还会造成(  )。

①农作物减产 ②破坏森林和草场 ③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 ④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老鼠令人讨厌,它不仅糟蹋粮食,还破坏林草,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 D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地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表松散物质较多,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并不能说明这里全年降水丰富,因为冰雪融水也能为滑波、泥石流提供水源。

答案 C

1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防御滑坡、泥石流可大力植树造林、修建护坡工程等。

答案 D

1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

A.桥梁、厂矿B.沉损船只

C.粮食作物D.滑坡和泥石流

14.我国是多灾害的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15.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市内有的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解析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造成交通通信等工程的损害,并且集中于西南地区,地震一次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震中距,不同的地表建筑,不同的抗震能力的影响下其烈度不同;其中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还和集中的降水、较大的地势落差有关,多分布于降水集中、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区。

答案 13.A 14.B 15.C

2011年第17号台风“纳沙”的中心9月28日05时位于海南省文昌东偏南方大约800公里的南海东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7.4度、东经118.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0百帕。

“纳沙”具有“移动快、强度强、范围广、破坏大”的特点,登陆时将会带来狂风暴雨,沿海地区还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风暴潮,为此,国家已发出了风暴潮黄色预警。

据此回答16~17题。

16.该类型的风暴潮多发生的时间是(  )。

A.春夏B.夏秋

C.秋冬D.春秋

17.下列选项属于该次风暴潮特点的是(  )。

①来势猛,速度快 ②强度大 ③破坏力强 ④增水过程相对缓慢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形成于我国南方的多为热带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其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并且与温带风暴潮相比,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答案 16.B 17.B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18~19题。

18.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D.向心力

19.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D.改进耕作制度

解析 本题组考查风力分布特点、原因及防护措施。

从图中经纬度可确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风力分布理论上沿海强于内地。

第18题,题目中涉及的影响风力的因素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图中没有体现,受下垫面影响,摩擦力沿海小于内地,风力沿海大于内地。

第19题,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可防治旱涝灾害。

修建分洪区可防治洪水;改进耕作制度可防治干旱,营造海防林可防止大风和海潮危害。

答案 18.C 19.B

20.我国云南昆明引种桉树后,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周围植被大量死亡,这属于(  )。

A.生物灾害B.水文灾害

C.自然灾害D.人为灾害

解析 桉树原生长于澳大利亚,引入云南昆明后导致其他植被死亡,这属于生物灾害中的生物入侵。

答案 A

二、综合题

21.结合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______地区,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省,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和________。

(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最少。

(4)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5)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石材产量最大的国家,许多人认为,大量开采石材是一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做法,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成因。

促使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一般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地形,地形上坡度陡险、山谷深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二是植被覆盖情况,植被覆盖好的地方一般不易发生泥石流,而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因缺少植被的保护,易形成泥石流;三是岩石状况,岩石比较破碎、松散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四是多暴雨、降水强度大的地方易引发泥石流。

答案 

(1)西南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覆盖差;地震频繁,岩石比较破碎松散;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的影响

(2)四川 102 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3)华东

(4)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5)开山采石,必然破坏山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须慎重。

22.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分析①地区冻害严重的原因。

(2)归纳②、③两地冬季多雪灾的共同原因。

(3)简析②地北部海区近年赤潮多发的原因。

解析 本题通过区域图考查冻害、雪灾、赤潮等的成因。

(1)题,①地位于西北地区天山北部,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又近,南部山地阻滞寒潮南下,致使气温降低。

(2)题,②③共同之处为北部有水域,可提供水汽,南部有山地,可抬升气流,地处中纬度,温带气旋活动频繁,这都给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3)题,渤海地区由于废水排放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易发生赤潮。

答案 

(1)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南部山地阻滞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降低。

(2)①冬季盛行的偏北风在南下过程中经过广阔的水域,携带大量水汽,遇到南部山地阻挡,易形成地形雨;②两地冬季多气旋活动。

(3)①周围地区向海水中排入大量生产、生活污水,使N、P等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②海域封闭,与外海交流较弱。

23.(2018·上海卷地理)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

(1)题,根据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表,可知概括出,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题,此题不难,注意审题“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地区的原因。

第(3)题,此题主要关键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措施是有区别的。

答案 

(1)分布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3)江南丘陵地区:

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任答两点即可)

2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18年4月份开始,新疆伊犁持续高温,降水量相对较少,伊明县北山坡十万亩草场爆发了不同程度的蝗灾。

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以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东亚飞蝗为代表,而此次新疆蝗灾主要是亚洲飞蝗。

(1)东亚飞蝗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2)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相差不大,所以只要条件合适,便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3)蝗虫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

(4)我国不少地区现存有蝗神庙,蝗神庙的分布反映了什么?

(5)如何防治蝗灾?

解析 第

(1)题,结合课本基本知识与材料提示,东亚飞蝗应该是在东亚地区,我国西北属于亚洲飞蝗,青藏高原属于西藏飞蝗,所以在东部平原区是东亚飞蝗的主要分布区。

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这些蝗灾多发区因受不稳定夏季风的影响多旱涝灾害。

(2)题,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古今相差不大,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蝗灾有加重趋势。

第(3)题,联系教材和实际回答。

第(4)(5)题,考察蝗神庙与蝗灾的关系与灭蝗,解答时要结合实际回答。

答案 

(1)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沿海各省,黄淮平原尤甚。

因为东部地区旱涝频繁,而蝗灾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

(2)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3)所经之处庄稼被吃光,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草场被毁,造成灾区牧草严重损失;树叶被吃光,对树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等。

(4)蝗神庙分布多的地区反映其历史上蝗灾频发。

(5)加强蝗灾监测预警、保护其天敌、适当地利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

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

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

我国将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

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

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

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形成的生物灾害有哪些?

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生物入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一旦环境适宜,将会爆发,给原来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其预防,一是严格控制进入,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答案 

(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

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