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241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docx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

“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这条规律,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实事求是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战争理论上讲,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根本规律;从指导战争的意义上讲,是先求可胜的条件,再求必胜之机的重要抉择。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谋略,是指用兵的计谋。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谋略制胜。

它认为军事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综合斗争,也是双方军事指导艺术的较量,即斗智。

孙武谋略制胜思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庙算”制胜。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战前,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可能胜敌;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于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

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察,谁胜谁负就可以看出来。

庙算制胜,主要是指战前要从战争全局上,对战争诸因素进行分析对比,决定打不打?

怎么打?

用什么部队打?

在什么时间、地点打?

打到什么程度?

如何进行战争准备和后方保障?

做到有预见、有计划、有保障,心中有数,打则必胜。

也就是说先求“运筹于帷幄之中”,然后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2)诡道制胜。

“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要依靠诡诈多变取胜。

军事上的诡道是指异于常规的一些做法。

“兵不厌诈”,古今常理。

在战争的舞台上,如果对敌人讲“君子”之道,就必然被敌所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诡道,造成敌人的过失,创造战机,那就会陷敌于被动。

这种战例,举不胜举,如,马陵道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日本偷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等等。

孙武将诡道归纳为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快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忌,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3)“不战而屈人之兵”。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

所以,孙武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

其次是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同盟,迫使敌人陷入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

例如,战国时,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灭了六国,就是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进攻而取得胜利的。

再次是伐兵,即用武力战胜敌人。

最下策是攻城,硬碰硬的攻坚战。

孙武指出: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又能获得全胜的利益。

这就是以计谋攻敌的原则和孙武全胜的思想。

当然,“全胜”的思想,不战而胜,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就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1949年平津战役时,之所以能取得博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的胜利,其前提条件是由于我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之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的感召等。

总之,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并为世界所公认。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将军称,“这是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独创”,是“最完美的战略”。

孙武还总结了若干作战用兵原则。

如:

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示形、动敌的原则;避实而击虚的原则;我专而敌分的原则:

因敌而制胜的原则等。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将帅还没有取得士卒的爱戴和拥护就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

将帅已经取得了士卒的爱戴和拥护,而纪律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

因此,一方面要用体贴和爱护使他们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

这样才能战必胜。

平素命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都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信赖的缘故。

5.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空跨度,经久而不衰,与它反映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是分不开的。

兵法中反映的唯物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战争的认识,冲破了“鬼神论”和“天命论”;二是把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三是注意到时间和空间在军事上的作用。

原始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在能够正确认识战争中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概念要领有85对,使用260次之多。

如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奇正、虚实、分合、久速等。

并充分论述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由于它诞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难免存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主要表现:

战争观方面未能区分战争的性质;治军方面的愚兵政策;军队补给方面的抢掠政策以及作战原则方面存有某些片面性等。

虽然,我们在学习和运用《孙子兵法》中应注意剔析这些缺点,但在认识这部伟大著作时,决不能求全责备。

因为《孙子兵法》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和杰出的代表,而且它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科学价值,它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第二种讲课内容)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一篇都从某个角度,侧重地研究了一些内容,形成自己固有的结构体系。

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逐篇逐段进行研究,今天只能从总体上,抽出《孙子兵法》中的几个主要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进行分析研究。

从总体上说,《孙子兵法》是一部什么著作呢?

它是一部研究战争规律,教人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书,***同志说过,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

战争的目的,用一句话通俗的话说,就是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就是一部教人如何战胜敌人的书。

概括起来说,《孙子兵法》的精神实质就是一个字—-胜。

今天,我们围绕着“胜”字,来展开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强胜论

正确的战争观是科学研究战争的基石。

孙子鲜明的战争观是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孙子处于春秋末期那个时代,当时诸候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维护国家统治,求其发展的手段,而且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和国家的存亡。

《孙子十家注遗说》:

“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

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

是故兵败长平而赵亡……。

”长平之战,秦胜而赵败,秦国俘虏了赵国40万大军,不好处理,将其分成十个营,每营4万,互相封闭,然后分批活埋在一个狭谷里(山西高平西北的王板村,后叫杀谷)。

从此,赵国也即灭亡。

历史上清朝“杨州屠城十日”。

日本南京屠城30万人,旅顺屠城只剩30多人掩埋尸体。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兵败波斯,国家被胜利者烧杀成一片废墟,并从此在地图上消失。

这些教训是对战争问题“不察”(研究不够)之过。

战争频繁的年代要重视战争,和平建设时期对待战争问题也不要掉以轻心,长江三峡工程的论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战争因素。

和平时期,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有一件大事不要忘记,就是战争。

(2)慎战

孙子重视战争,但他不是一个好战者。

他对战争所采取的态度是慎重。

他说: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里孙子强调了两点:

一是“安国全军”必须慎战,“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是兵家之大忌.

二是是否开战,和谁开战,什么时间开战,不应建立在国君、主帅的个人意气上,而应看“利”、“德”、“危”的条件,以利为主。

这样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

“彛陵之战”就是蜀国君主刘备为其弟关羽之死“怒而兴师”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在回成都的路上,病忿而死于白帝城。

(3)备战

孙子说“用兵之道,无恃其不来,恃我有以等也;无恃其无攻,恃我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

不要寄希望战争不要爆发,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想攻不敢攻。

)孙子所说的总体意思就是“有备无患。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

二战刚开始不久,希特勒的德国就攻破了波兰、捷克、法国等国,象苏联那样的大国,六道防线都被突破,但它没有敢动法国南部仅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瑞士的一根毫毛。

为什么呢?

因为瑞士的备战工作做得好。

虽然瑞士几百年无战事,国家也只有5000军队,但它全民皆兵,防御工事完备。

希特勒算了一道数学题,他攻破灭亡瑞士需损失100万军队,显然,这个不划算的战争没敢打。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知胜论

孙子说: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谋攻篇》)(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参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这是孙子对战争认识论的高度概括。

***同志曾经高度赞扬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学习“知彼知已”需把握以下几点:

(1)“知”的基本内容是“五事”“七计”

“五事”“七计”包括了进行战争主客观两方面内容。

五事:

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孙子说: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一般说来,对这五个基本要素,作为指挥战争的人是不能不了解的。

了解和掌握了它就能胜利,不了解不掌握就不能胜利)。

七计: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得民心?

将帅有才能?

占有天时地利?

法令畅通?

军队的武器装备精良?

士兵训练有素?

赏罚公正严明?

知道了这七个情况,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

(2)知彼为重

孙武在知彼知已的问题上,尤其强调知彼,这是因为知彼比知已更重要和更不容易做到。

因此,他把知彼放在前头,他主张要尽最大努力做到知彼,他在<<用间>>中说: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认为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的依靠,有正确的知彼才能有正确的决心和正确的行动。

所以孙武以严厉的态度说:

“不知敌之情也,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3)知彼之法

——相敌――直接观察法

相敌,就是观察判断敌情。

孙子强调,军队作战必须判断敌情,否则,“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如何观察判断敌情,孙子认为,只有透过战场上各种纷乱迷离的现象,加以认真思考,去伪存真,才能获得对敌情的真知。

据此,孙子总结了“相敌三十二法。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

豫剧《花木兰》:

木兰夜巡军营,闻鸟惊鸣,断定敌军必袭我营,因而将计就计,空营待敌而成大功,其理论依据“众林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花将军就是通过“相敌”,运用因果关系推理而取胜的。

——动敌――导引判断法

动敌,就是采取巧妙的方法,调动敌人,使敌人在“动”中暴露企图和实情。

孙武在《虚实篇》里讲了侦察和判断敌情的四种方法。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通过策算来分析敌人在总体计划上的优劣长短;以少数兵力挑动调动敌人,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诱敌等手段,察明敌之部署,以摸清其所处形势是否有利;派少数兵力与敌人角斗,以知敌之强弱所在。

策之――总体策算分析法;

作之――火力侦察法;

形之――佯动诱敌法;

角之――角斗试探法。

(3)用间――情报信息的特殊收集法

相敌,动敌是了解敌人的重要方法,而要真正获得敌人的重要情报和核心机密必须用间。

《孙子兵法》十三篇,专门写了一个用间的专题,而且《孙子兵法》通篇讲理论,只用了两个例子是用间的例子。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并结论说:

“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可见用间对战争的胜利是何等重要。

这也说明了信息就是战斗力的道理。

在我们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3、运筹帷幄,庙算制胜――先胜论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原则――先胜。

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原则。

孙子在《形篇》中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是因为其先创造和具备胜利的条件。

胜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决策正确。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所以孙子说: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无况于无算乎!

庙算,是战前对作战全局的计划、筹划。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战决策。

孙子的意思说,战前计划周密,决策正确,就能取胜,反之,就失败。

凭这一点就知道你是否能取胜。

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妙”在于其“庙”(算),“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每战计划都非常周密。

决策正确,即先有了获取胜利的条件。

“华容道”所算乃是典范。

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1)要先算多算

战前一定作周密详尽的计划,要制定多个作战方案,以备战中之变。

(2)得算要多

这个“算”在这里作名词,是筹码的意思,即胜利的条件。

要控制较多的得胜条件(筹码),以我之优势对敌之劣势,做一个“把握之仗”的决策。

(3)六十算以上为多算

一个善于决策的人,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决断。

要知道,条件完全具备之际,往往是最佳机会失去之时。

因此,六分以上把握,即为多算。

其它四分以下风险,以应变计划补之。

[六十算+应变计划≈胜利]

4、致人而不致人――致胜论

孙子说: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人。

”(《虚实篇》)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和左右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和左右。

战争的胜负,除了决定于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客观条件外,还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说:

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总结古今战争理论更为深刻地指出:

“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去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何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呢?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

主要有:

战前准备、慎重初战、示形动敌,先处战地、治心、治气、治力、治变等。

5、谋形造势,以镒称铢――势胜论

孙子说:

“善战者,求之于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里所说的势,是形势、态势、气势。

孙子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寻求和利用有利的战争态势和气势夺取胜利。

一个高明的指挥员所造成的作战态势,就象是从高山上使圆石向下滚动一样,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这是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

这也是孙子的“造势”思想。

怎样造势呢?

首先要“谋形”。

孙子专写一《形篇》,形,是指积蓄作战力量,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军事实力。

其次要“择人而任势”。

就是要量才用人,充分发挥每个部属的优长,形成一种整体的优势合力。

再次要“以镒称铢”。

使“我专而敌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另外要“势险节短”。

以速度造势,以时间补空间。

6、上兵伐谋、诡道取胜――谋胜论

孙子说“上兵伐谋。

”就是说作战中最高的原则、最好的办法是以智谋取胜。

作为一个指挥员,用智、用力,应以用智为主。

从古至今的无数战例证明,智谋是改变力量对比的杠杆。

古代兵书上分阳谋、阴谋。

阳谋讲人道,阴谋讲诡道。

兵家以阴谋和诡道为重。

孙子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在这里提出诡道十二法。

7、全争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

孙子说: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谋攻篇)这就是孙子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不通过实战就能使敌人屈服,使利益得以完全取得,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或者说是战胜敌人的最高效果。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思想的真谛在于以武力为后盾,以谋略和威慑为手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8、因敌致胜,灵活用兵――因胜论

孙子说:

“夫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

故兵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

”(用兵的规律象流水。

水是由地形的高低制约其奔流的方向,用兵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

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形式,犹如水没有固定的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

)在战争中,如果一个指挥员只知道墨守成规,而不知道变通,肯定不能取得很好的结果。

因敌制胜的实质就是指导战争的灵活性,就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

它是战争指导的活的灵魂,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则。

孙子特别具体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根据敌我不同的力量对比,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力量不足时就防守,力量有余时就进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一倍于敌的兵力就分散它,与敌相等的兵力要善于抗击它,兵力比敌少就退却,实力比敌弱就避免决战)。

《孙子兵法》专写《九变》和《九地》,提出了不同地形条件、不同战场情势的不同战法。

9、文武兼施,恩威并用――治胜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将帅还没有取得士卒的爱戴和拥护就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

将帅已经取得了士卒的爱戴和拥护,而纪律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

因此,一方面要用体贴和爱护使他们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

这样才能战必胜。

平素命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都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信赖的缘故。

10、选才任能,五德兼备---将胜论

孙子把选将做为五事七计之一,作为衡量战争胜负标准之一。

孙子说: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孙子把选将用将的标准概括为五个字: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后人称之为“五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