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5212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篆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篆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篆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篆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篆刻.docx

《篆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篆刻.docx

篆刻

篆刻

篆刻是指以印章为载体,展现书法、构图和刀法美感为要素的一种艺术形式,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印章篆刻包括古玺印和文人篆刻两部分。

玺印篆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艺术,脱胎于抑印纹饰、图案的信模,之后功能扩展为个人的凭信和官署、官吏执政的权力象征。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是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宋元之际,文人开始参与印章创作,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书画的收藏、创作逐渐流行钤用印记,其内容除了作者或收藏家的姓名印外,别号、斋号、鉴藏和诗句闲章都常使用。

到了元末,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从明代起,便于镌刻的印石被大量运用,进一步促进了文人篆刻的兴盛,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艺术,成为第二个发展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1904年西泠印社的成立标志着篆刻艺术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出现了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等。

如今,西泠印社已迎来110年华诞,印人杰出者辈出,篆刻艺术再现辉煌。

目录:

词义解释

何为篆刻

中国古代玺印文字书体简解

篆刻起源

篆刻流派

篆刻用具

篆刻工具

篆刻用材

篆刻步骤

篆刻方法

运刀

章法

篆刻欣赏

篆刻社团

西泠印社

终南印社

东吴印社

海墨画社金石书法篆刻部

东湖印社

灵杰印社

南京印社

黑龙印社

词义解释

(1)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

汉扬雄《法言·吾子》:

“或问:

‘吾子少而好赋?

’曰:

‘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

‘壮夫不为也。

’”《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

“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

”吕延济注:

“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

”宋秦观《赠刘使君景文》诗: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2)谓雕琢,过分修饰文字。

明高启《跋沟南诗后》:

“格律深稳,不尚篆刻,而往往有会理切事之理。

(3)雕刻印章。

《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文彭、文嘉﹞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米紫来自书诗卷》:

“﹝米紫来﹞诗画皆工秀,兼善篆刻。

”郭沫若《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

“抱石,我看是一位标准的中国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篆刻,又会书画,长于文事。

何为篆刻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中国古代玺印文字书体简解:

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

篆刻起源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

“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

虽说是记号,却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

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

“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篆刻名家与流派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自明代起,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在用刀、布局、印文方面各具艺术个性,为时人称赏,并为后人所效法,形成诸多篆刻名家和篆刻流派。

名家篇:

●文彭

文徵明长子,明代篆刻家、书画家。

因其采用灯光冻石刻印,促进了当时石章入印的流行,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后世尊为明代流派篆刻的开山之祖。

其作品风格清峻工稳,传世极为少见。

●何震

明代篆刻家。

与文彭谊同师友,一时并称“文何”。

他的作品,初期受文彭影响,后广泛取法借鉴秦汉印章,表现为沉雄猛利的格调。

他所开创的流派,因代表人物多属徽州籍,所以有“徽派”之称,继承者有苏宣、梁袠、程朴等人。

●汪关

明代篆刻家。

篆刻宗法古典,借鉴秦汉印及宋元朱文印,风格清新工致,刀法沉稳洁净,为明代印坛中工笔高手。

清林皋、沈世和等均传其风格。

●丁敬与浙派

丁敬,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浙派的创始人。

继承者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

他们师法汉印及宋元印风,力意创变,印文书法简洁,创用切刀法刻印,苍劲古朴。

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泠八家”。

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生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

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达一个多世纪,影响极为深远。

●邓石如与邓派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邓氏篆刻得力于书法,后人有“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评。

作品不拘泥于秦汉古玺而能自成面目,风格自然浑朴,刚健婀娜。

对吴熙载、吴咨等都有影响,后世称为“邓派”。

●吴熙载

吴熙载,字让之,书画篆刻都精,篆隶功力很深。

为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学生。

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汉印,三十岁左右看到邓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于是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从而把“邓派”艺术推向了高峰。

由于邓石如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名为师法邓派者实际大多以吴氏为宗。

他的作品对黄牧甫、吴昌硕有很大的影响,吴昌硕曾说过,“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吴熙载)”。

其推崇可想而知。

吴熙载的篆书飘逸劲健,表现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笔,笔意圆转流动,气势酣畅淋漓。

每字结构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表现了书法的用笔。

边款多作单刀草书,象他的书法墨迹一样娟美,可说是别开生面。

师承邓派的名家还有吴咨、徐三庚等人,虽各有成就,但均不能与吴熙载相比。

邓、吴的成就,不仅因他们的作品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贡献。

●赵之谦

赵之谦,字撝叔,别号很多。

他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

书画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

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的领域,别创新格。

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所以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以单刀刻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

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识,在方寸之间,重现北魏书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黄士陵

黄士陵,字牧甫。

安徽黟县人。

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

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

后来到北京友人处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界,于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匋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

黄士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

白文取法汉铸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亦是锋棱毕现。

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洁妍美,看似呆板,实不呆板。

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

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目。

●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

诗书画印造诣极高。

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的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结合三代吉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他使用钝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的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

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印石上的写意,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

●赵时棡(gang)

赵时棡,号叔儒,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

工四体书,精于书画碑刻的鉴别,擅画骏马。

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犹有独到功力。

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凿印和铸印两种流派,赵时棡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谨严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赵石

赵石,号古泥。

为吴昌硕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书法功力极深,从事篆刻艺术四十多年,作品很多。

赵古泥的篆刻对于章法有特别的研究,一印在手,往往反复起稿。

直到舒适妥帖才落墨上石。

他的作品或气度雍容,或雄浑奔放,能够师法昌硕而别出新裁,自成面貌。

●陈衡恪

陈衡恪,字师曾,又号朽道人。

早年留学日本,为鲁迅先生好友之一。

善诗文书法。

绘画篆刻得吴昌硕指授,故别署染仓室。

与齐白石的交谊很深。

他的书法喜用狼毫作篆隶。

因此他的篆刻刚健婀娜,在古朴中时露秀逸之气。

他又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篆刻在国内外得到很高的评价,可惜他中年逝世,成就还未充分发挥,吴昌硕曾题“朽者不朽”作为悼念。

●王褆

王褆,号福厂。

工篆隶书,精于书画古器物的鉴别,篆刻由秦汉入手,继而精研浙派各家,后兼及吴熙载、赵之谦,取法很广,所作工稳谨严,布局妥帖入微,刀法精熟。

他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艺术最早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

●齐白石

齐白石,原名璜。

出身贫苦。

曾学木匠,后以画像为业。

由于他刻苦学习,诗书画印都成就卓著,治印初师浙派,后学习晚清诸家,受吴昌硕的影响最大。

他受汉代单刀直入的将军印的启发,进一步发展了赵之谦治印的单刀直切之法。

他认为,治印要力忌“摹、作、削”,所以他的作品不加修饰,别具天趣。

他的“写意派”篆刻艺术在吴昌硕外又另开一派,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邓散木

邓散木,号粪翁。

晚年因病截肢,又号“一足”,工四体书,曾遍临汉碑,其功可见。

他把寓所称为“三长两短斋”,三长即诗书篆刻,篆刻最为著名。

书法篆刻师承赵古泥和萧退闇,治印上承秦汉,对齐鲁封泥和汉魏六朝砖甓文字得益很多,并融合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赵古泥诸家,终于独树一帜。

他认为学印必须先学书,书法水平的高低,决定篆刻创作的成败,对印章的章法,有独特的建树,对篆刻理论研究和书法普及工作都有很大贡献。

有《篆刻学》等著作传世。

●钱瘦铁

钱瘦铁,号厓,字叔厓。

书画篆刻成就很高,篆刻尤为突出。

治印从汉印入手,初师郑文焯、俞语霜,后得吴昌硕指点,曾应日本艺界之邀赴日从事艺术交流。

他的篆刻最显著的特点是章法自然,很讲究气势,如信手写来,奏刀大胆泼辣,擅用併笔手法,中外印坛极为推崇他的作品。

由于他能得吴昌硕篆刻艺术的精髓而自具风貌,因此与吴昌硕(苦铁)、王大炘(冰铁),并称“海上三铁”。

●来楚生

原名来稷勳,晚号安处先生。

书画篆刻俱精,篆隶草书冠绝一时。

篆刻取法吴熙载、吴昌硕、齐白石三家直追秦汉。

他认为印家的成功是七分篆(章法)三分刻,所以他的章法拙中寓巧,匠心独具,刀法强调“稳、准、狠”三字,在冲刀、切刀外兼用各种辅助手段,作品老辣稳健,以汉画象砖入印,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亦天趣横生,近代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为吴昌硕之后有数的艺坛大家之一。

●罗福颐

罗福颐,字子期,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

自幼继承家学,学识渊博。

十七岁摹古印成谱,考古学家王国维见之,赞其能传达古印精神的微妙之处而毫无遗憾。

治印师法汉铸印谨严一路,深得汉人神味,仿古朱文小玺也极精采。

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任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中国古文字学理事等职,对西夏文字,西夏历史古玺印和玺印文字等有精深研究,著作多达二百余种。

附篆刻流派简表:

皖派(徽派)

代表人物:

文彭、何震、苏宣、梁袠、程朴、朱简、程林、金光先以及程原、程朴父子、邓石如(邓派)等

歙派(歙中四子)

代表人物:

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

泗水派

代表人物:

苏宣

粤派(黟山派)

代表人物:

黄士陵

浙派(西泠八家)

代表人物:

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新浙派

代表人物:

赵之谦

吴派(海派/汉印派)

代表人物:

吴昌硕

赵派(虞山派)

代表人物:

赵石、邓散木

娄东派

代表人物:

汪关、林皋(林派)、巴慰祖

扬州派

代表人物:

林皋(林派)、汪关、沈世和

如皋派

代表人物:

许容、童昌龄、陈瑶典等

云间派

代表人物:

王曾麓父子、鞠昆皋

京派

代表人物:

齐白石

闽派(莆田派)

代表人物:

宋珏、吴晋、练元素、薛穆生、许有介、兰公漪等

篆刻用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篆刻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篆刻专业工具,印材以及和备置有关的印谱和篆刻工具书等。

为了初学者的方便,现将学习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绍如下:

(一)篆刻工具

1.篆刻刀

篆刻刀是主要的工具。

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

(1)刀口使用平口刀。

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

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角度要适合篆刻,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30度为宜。

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

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

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刻石稳健;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发力。

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8mm左右,较小者可6mm左右。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

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

2、金刚砂磨刀片

属西泠印社专业篆刻工具系列,适用鉻钢、高速钢、钨钢刻刀等的刃磨。

少数坚硬印石,玉石也可以磨制。

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金钢砂粒强度高,刃磨快速、平整、细匀。

解决以往用磨刀砖、油石刃磨用时长、费力、效果不佳以及钨钢刀不能刃磨的问题。

3、篆刻笔、墨、篆刻拓款用砚片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篆刻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

另配羊毫一支,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

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一得阁、曹素功、玄宗墨等)。

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

(3)篆刻专用砚片可备一块。

砚石选择可多样,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

若有梢好的歙砚、端砚当然更好。

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拓出印款,墨色灰暗。

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4、篆刻专用网眼砂纸/篆刻砂皮

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

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但效果自不如砂纸平整。

5、篆刻印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同时还可以保护手指,使运刀时更大胆。

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可旋转和不可旋转两种。

6、刷子

刷子用以刷涤印面。

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因石粉不宜用口吹,口吹石粉久则对身体无益。

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入印泥。

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7、棕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

大城市书画社都有卖。

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

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

8、拓包

为拓边款时用。

拓包制法:

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或皮筋扎紧即成。

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现西泠印社有做好的拓包销售。

9、印规

印规是在钤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

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目。

木或金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

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

钤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钤盖。

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钤下即成。

一般钤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

10、印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已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

好的篆刻作品最终要用出色的印泥来体现才够完美,篆刻印人对印泥是非常讲究的,心目中似黄金般珍贵。

质地好的印泥,钤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

质地差的印泥钤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

现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杭州西泠、上海、漳州、苏州等地的产品较好。

印泥应选择专业书画印泥(如西泠印泥、耘萍印泥等),篆刻专用的最好,但价格不菲,所钤印蜕历久鲜亮,快干不渗油,印章表现立体。

初学者亦可先选择实用级练习用。

印泥应搅拌成球状再使用,增大印面与印泥的接触面,印泥均匀,这样钤盖的印面才均匀细腻。

印泥应经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

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磦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

(2)朱磦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末与艾绒、油等调制而成。

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为上品。

(3)市上有三、四十元一两的,一般初学练习。

(4)近来市场又推出篆刻专用印泥,立体快干,保存时间久,制作印谱传世是为上品。

(5)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作为特殊场合使用,若有兴趣者,亦可备用。

印泥的保管,应放置在瓷盒内为好。

不要放在金属盒内,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日久会变黑,影响质量。

最应普及的知识是印泥应经常用印筋调拌,使之油、砂、艾绒拌和在一起,搅拌后的印泥钤印质量高,并对印泥起保护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印泥的使用窍门:

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得较硬,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夏季印泥易变软,可冰箱冷藏放置一段时间搅拌后使用。

11、拓印用纸

用于写印稿,拓边款和蜕印等。

(1)拷贝纸纸质薄,半透明,用于摹印和拓边款。

(2)生宣纸可用于拓边款时吸水用,或作钤印印花、起印稿等。

(3)连史纸用于拓边款、钤印花。

纸质较薄而匀细,最好的是西泠印社的古法连史纸或专业连史纸。

(4)印谱:

连史纸经过印刷,注写斋堂馆号,或创意设计,拓制印面及边款,装订成册,形成印谱。

12、印垫

印垫用于篆刻时的垫板,防止刮伤桌面,同时可以做为盖印章的垫子,要选用橡胶材质,硬度不能太软,否则印面无支撑,钤印会走样。

13、拓印板

拓印板为钤盖印面专用之工具,以其上之纹理使印面充分接触,提升印面钤盖的均匀度与立体感。

14、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

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15、其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

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近日,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新近推出了篆刻专用工具套装——篆刻包,里面有篆刻包、篆刻笔、西泠印泥、金刚砂磨刀片、篆刻专用砂纸、拓印用纸等,一包在手,篆刻的基本用具已齐备。

(二)篆刻印材

1、印石:

印章材料,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

但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

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

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

(1)四大国石

四大国石,分别为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鸡血石、内蒙古巴林石,石质主要为叶腊石、地开石、高岭石。

石材用于篆刻可追溯到元代,王冕偶得灯光冻(青田石)入印,开启文人篆刻之先河,随着文彭、何震等大家的推崇与创作,掀起篆刻史上的百花齐放,篆刻流派发展繁荣。

石材亦更多被篆刻者关注与使用。

四大国石各具特色,寿山石颜色艳丽,品种众多,尤以田黄最为珍贵,被誉为“石中之王”;昌化鸡血则被奉为“石中皇后”,似牡丹般娇艳华贵;而青田石则以其温润的青色和被文人推崇的适合走刀等特色尊享“石中君子”之美誉;巴林石则以其通透灵动,色彩斑斓而成为后起之秀。

(2)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产自南亚,为新品印石。

此石以西泠印社社址“孤山”命名,于2011年中国(杭州)第六届印文化博览会现场命名并发布,由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陈振濂领衔的专家评委郑重推荐。

孤山印石品种分为孤山1号和孤山2号,因其具有适合篆刻的硬度与品质,短时间内受到篆刻同仁的肯定与追捧,业界关注良多。

(3)其他印石

丽水石

产于浙江省云和县城东北小顺,也被称为小顺石。

色彩明丽多姿,但可惜没有大材,多为不规则状薄料。

丽水石石质近似寿山石,名品有红花冻、黄冻、彩冻等。

大洪石

产于浙江省仙居县大洪村,石质坚脆,色彩较灰暗,多为紫底或灰底,上有红白冻斑,常见的品种有大洪紫石、大洪白花石、大洪黄花石、大洪红花石等。

萧山石 

萧山石,也称萧山珍栗红,产于浙江省萧山城南。

石色紫红,石质较粗。

因其颜色变化不大,又多为大材,故常用来加工巨印。

东坑石

产于浙江省景安县东坑,石质近似青田石,较为细腻。

品种有东坑青白石、东坑红石、东坑黄石。

另有一种青白底,上有红黄等彩色平行纹,称为东坑绳纹石。

 

辽石

分为宽甸石和绿冻石两大类。

宽甸石产于辽东宽甸,酷似青田石,略黄,微透至半透,光泽极强。

但石质燥烈,不易受刀,用力镌凿则有鳞状石片层层剥落,呈崩碎状。

绿冻石产于辽宁岫岩,色有淡绿、碧绿、墨绿,半透明至全透明。

墨绿者近黑,微透。

绿冻石纯净细腻,光泽强,但大多数石质亦为层片状结构,绺性较强。

少数细润、结密、纯净者可称上品,亦可取。

广绿石

产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