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74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docx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

错。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通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2分)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之和大于部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1分)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基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1分)

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

不完全正确。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

(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3分)

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

对。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1分)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3分)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1分)

4、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

错。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3分)

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

错。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

(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3

6、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

错。

首先,世界观不是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或者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次,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所以不能将世界观和哲学完全等同起来。

7、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答:

对。

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8、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

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9、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不完全正确。

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

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10、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

错。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11、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

错。

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答案1:

:

错。

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

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

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2:

错。

(2)真理是有用的,但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客观性,而不是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3)

1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增加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社会价值总量。

答:

错。

这里的劳动生产率要看是个人劳动生产率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如前者,该命题正确;如后者,则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14、在当代已形成自动化生产体系的条件下,技术和科学成为了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错。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更先进了,只是手段。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答:

(2);说明了物质运动的条件性。

(3)

16、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准。

答:

对。

因为是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这反映和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大小。

马克思说,石器产生的是原始社会、青铜器、铁器产生的是奴隶社会、手推磨产生的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准。

17、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客观要求。

答:

(2)。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也是竞争作为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作出的选择。

(3)

1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

对。

金银并非天然就是货币,只是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才使金银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货币;金银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携带和收藏,它具备充当货币的属性和功能。

19、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

错。

首先,世界观不是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或者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次,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所以不能将世界观和哲学完全等同起来。

20.地理环境越富饶,对社会发展越有利。

答:

错。

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差异性,才更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

因为地理环境过于富饶,人就会严重依赖自然界,人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才能就会受到抑制甚至退化。

反之,人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上促进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1、唯物主义反映论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奉行“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答:

错。

唯物主义奉行的认识路线是“物到感觉和思想”,其哲学前提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是认识产生的根源。

唯心主义奉行的认识路线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其哲学前提是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

22、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时是实践的?

答案1: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3分)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分)

答案2:

这个命题是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科学论断。

这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在人类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2)。

实践之所以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因为:

第一、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4)第二、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来看,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

第三、从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实践是推动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4)

 

2、为什么说人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5分)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

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3分)

3、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答: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分)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3分)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5分)

5、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分)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也将消亡,战争也不复存在。

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4分)

6、怎样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论断?

答:

(1)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

这一论断表明:

意识或观念就其内容而言是来自外部物质世界。

所谓“移入人脑”,就是人脑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种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达到人脑对物质世界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的过程,不是像镜子似地照映外物,而是要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外界的物质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然后才能产生出观念,并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大体说来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改造,物质的东西才能转变为观念的东西。

(3)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论断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本质,这就是: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义?

答:

辨证否定观认为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辨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二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作为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时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

8、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是指: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9、怎样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是:

第一、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第二、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三、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看成是“反常现象”、把实践的社会主义看作是革命的“畸形的早产儿”是错误的。

10、运用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论阐明我国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答: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促进生产者之间的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3)联系实际:

社会主义企业是商品生产者,要按价值规律办事。

只有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才能获得更多的盈利。

11、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如何理解?

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答:

资本总公式是G—W—G′。

(1)从资本总公式的形式上看,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它不可能带来剩余价值;但是作为资本的运动又必须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从资本运动的形式看,资本价值增值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矛盾的。

(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不可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货币的所有者必须把自己的货币作为资本投入到流通中。

在这里,唯一的可能就是商品生产者能够在流通领域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这个特殊商品只能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如果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货币就可以在实际上转化为资本。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为资本的前提。

12、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

①世界之所以统一于物质,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它们

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共同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5)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已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所证明。

人类的科学已经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意识的起源等方面都证明世界是统一于物质。

历来的唯物主义哲学都认为世界上所有不同形态的事物都是物质。

(5)

13、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内涵与作用?

答:

一,内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二,作用:

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3)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

第四、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代。

(1)

14、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

(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1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答: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这是:

第一、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第二、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三、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看成是“反常现象”、把实践的社会主义看作是革命的“畸形的早产儿”是错误的。

16、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答: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和货币的理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本质因素,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即人类的一般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要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货币则是价值表现形态的最完备的形式。

17、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是指: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8、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1)物质和意识二者相互区别:

二者的含义(略)

(2)物质和意识二者相互联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19、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

(1)所谓阶级斗争是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社会质变的过程中。

只有通过革命阶级的斗争,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制度的质的飞跃与更替。

第二、表现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通过广大的被压迫阶级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和,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减轻剥削和压迫,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0、如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分离,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如果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买和卖的分离中;

如果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论述题

1、我们党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分)

(2)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3分)②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3分)③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3分)④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3分)

2、根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谈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的特殊规律就是其相对独立性,这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

社会意识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

2、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从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从量上看,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有大小、程度等的区别。

(5)

3、社会意识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思想及其指导的实践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和道德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先进社会意识来武装群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5)

3、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

其比率越高,则银行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就越少)1个百分点。

这是今年内第10次上调,至此,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论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1)国家的职能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2)国家的对内职能是指国家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地管理社会。

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是经济管理,具体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实现调控经济,使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

具体任务有四个:

其一、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二、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其三、实现充分就业;其四、保持国际国内收支平衡。

4、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准:

湖北的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这两个试验区定位于“两型社会”,从而有别于2005年至2007年先期批准的“三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

这表明我国要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试述:

1、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社会发展中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1、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

(2)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内在地包含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之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与客观要求的反映。

也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性质和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现实实际状况所决定的。

所以,改革是强国之本、是富国之路,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10)

(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在党的领导下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2)

2、

(1)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2)

(2)自然环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进程;

(2)

(3)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2)

5、谈谈你是怎样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指出: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