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351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生字注音

  芜湖(wú)击溃(kuì)鄂(è)绥靖(suíjìng)阻遏(è)阌乡(wén)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荻港(dí)

  词语解释

  【不含】

  不包括。

  【锐不可当】

  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业已】

  已经。

业,已经。

”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

“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

  【绥靖】

  安抚,平定。

  【阻遏】

  阻止。

  【溃退】

  因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

“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

  【要塞】

  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

“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

  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

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

“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突破】

  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泄气】

  泄劲。

  【督战】

  监督指挥作战。

  【炽烈】

  旺盛猛烈。

  【屏息凝视】

  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

  由内而外的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

  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

  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歼灭】

  消灭。

  【击溃】

  打垮;打散。

  【封锁】

  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纠正】

  改正。

  【管辖】

  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逃窜】

  逃跑流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关于新闻和消息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新闻两则•课文分析

  1.文章导读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政府仍盘踞在江南地区,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两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2.要点详析

  ①新闻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

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从结构上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

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

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

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②准确简明的语言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

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

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

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

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

“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

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

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

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自豪的反映。

  ③.释疑解难

  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

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且此段议论,是我略敌详,因为关于我军战斗力,早已是人尽皆知,而在此电文之前,新华社已播发过毛泽东写的另一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而敌军所以“都很泄气”,更深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违背军心民心,作者正要强调这一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国民党反动派违逆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

对敌方的议论,作者还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国民党官兵区别开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也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人。

因此,这段议论既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一、粗读(圈点勾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

]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

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

“该路”指西路军。

“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战犯汤恩伯……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

接着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

“那一天”即21日,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表明指挥准确无误,料敌如神,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时间交代明确,东路渡江十分神速。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官兵厌战是共同的。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东路军战果辉煌。

战果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战果之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战果之三,“控制江阴要塞”;战果之四,“封锁长江”;战果之五,“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二、跳读(整体感知)

  篇章结构: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传递了全文主要消息。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准确地显示了地点<时间。

  导语: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简述战役胜利成功。

准确交代了时、地、人、事。

  主体部分:

从“20日夜起”,至最后。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至最后。

  中心思想之一

  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用“/”画出这段电头部分和导语部分(在文中画)

  意在考查学生对新闻结构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

  2、电头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电头的知识及作用的理解。

  电头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靠。

  3、填充导语部分传播的五点信息:

  ⑴ 渡江人员________;

  ⑵ 渡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________;

  ⑶ 渡江战线的长度________;

  ⑷ 渡江的区域________;

  ⑸ 渡江的结果________。

  本题意在让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整个新闻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尝试概括。

  ⑴ 人民解放军

  ⑵ 百万

  ⑶ 1000余华里

  ⑷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⑸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4、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

  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气概的赞美。

  三、精读(理解探究)

  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渡”有关的词语:

“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请加以说明。

  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

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

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

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

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

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

  3、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最后写。

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4、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里是详写的?

哪里是略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30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6、《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怎样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准确鲜明。

首先,文字具体确凿,表达准确。

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整天的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失败之惨重,“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如,“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这句话中的“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另外本文的语言极具感情色彩。

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一句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

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我军的神勇。

另外“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这句话中,“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更准确,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余部”这一军事术语,还指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7、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

“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

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四、反馈(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舆论(yú)胸脯(pú)

  B.泄气(xiè)溃退(kuì)覆灭(fù)

  C、歼灭(jiān)区域(yù)阻塞(sài)

  D.封锁(suǒ)大厦(shà)纤维(xiā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兴高彩烈放纵奔流

  B.负隅顽抗息了灯火语速缓慢

  C、横渡长江当人不让隐隐约约

  D.不堪一击料敌如神锐不可当

  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4.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

  B.标题导语主体

  C.标题时间正文

  D.标题时间人物

  二、填空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横()渡长江蛮横()

  

(2)江阴要塞()敷衍塞()责暖瓶塞()子

  (3)jiān()灭敌人qiān()陌xiān()维

  2、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和、、

  等几部分。

  3、选词填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越过、冲破、击溃)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

(冲破、突破)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

  、。

  三、阅读主体部分的第三层,然后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答: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答: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答: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答: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

为什么?

  答: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

为什么?

  答:

  7、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30字)

  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

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级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

  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

他们计划在20xx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xx年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