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晏子使楚.docx
《10晏子使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晏子使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晏子使楚
10晏子使楚
苏凤丽
一、《论语》导入新课
师:
上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论语》经典名句,谁来背诵几句?
生背诵论语经典名句。
师:
这些话大多是谁说的?
生:
(异口同声)孔子。
师:
板书”子“。
你还知道谁的名字里也有“子”?
生:
孔子、孟子、墨子、老子、晏子(师随机板书晏子)等。
师:
子是什么意思?
生:
子是古代对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
既然晏子也被称为子,肯定也有他独特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十课,出示课题——晏子使楚,齐读课题,交流晏子的资料,理解“使”、“楚”,理解课题。
二、检查预习 ,整合问题
1、检查词语
师: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准备好了吗?
生:
准备好了。
师:
好,请每个组的四号来读。
每个组的四号来读。
侮辱临淄袖子撒谎敝国规矩押着囚犯
大臣淮南柑橘枳瞅一眼赔不是
师:
敝国是什么意思?
生:
敝国是对本国的谦称。
师:
如果用到人身上,怎么说?
生:
敝人。
师:
同学们对字词预习的很扎实,不知课文预习的怎么样?
第一个问题: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1:
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大,多次想侮辱晏子,都被晏子成功反驳了。
生2:
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了晏子能言善辩,我要向他学习。
生3:
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了晏子很聪明,我要像晏子一样,做个聪明人。
师:
同学们预习收获不小,即知道了课文内容,又有所领悟,看来是真正预习了。
看第二个问题:
课文讲了几件事?
哪几件事?
生:
三件事。
生:
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宴。
师:
分别在第几自然段?
生:
三四五段。
师:
我们用表格来呈现一下,(出示表格,填写表格。
)
人物
原因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结果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三、深入探究,突破重难点
出示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师: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解决一三问题。
生读课文。
交流
师:
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大,想趁机侮辱晏子。
师:
原因知道了,结果呢?
生: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
出示表格,前因后果我们都了解了,现在就让我们重点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人物
原因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结果
楚王(侮辱)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大,想趁机侮辱晏子。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反驳)
结果
四、品读课文
1、重点学习第三段
师: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段: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妙在哪里?
结果怎样?
2、全班交流
师: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生: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挖了一个洞。
师:
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生: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这个是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
师:
他的语言妙在哪里?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
他的语言妙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又还给了楚王。
生2:
他的语言妙在将计就计,从他的话里我们能体会到,如果钻洞,楚国就是狗国。
师:
(出示填空,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 ),楚王就是( ),只要 ( )就 ( )。
)同学们请看,谁来试一试?
生填空,师出示答案。
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 狗国 ),楚王就是( 狗王 ),只要 (你们承认是狗国 )就 (让我钻洞吧 )。
师:
我们把这种方式成为“推理”。
晏子这么聪明,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
是怒气冲冲还是心平气和?
男生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女生用心平气和的语气来读。
生自由读。
师: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说出你的理由。
生:
我认为应该用心平气和的语气读。
这样更显晏子遇事沉着冷静,更显他的能言善辩。
师:
反驳的结果怎样?
生: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
只好什么意思?
生:
就是没有别的选择。
师:
齐读结果。
师: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进城门,出示表格,填写表格。
人物
原因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结果
楚王(侮辱)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大,想趁机侮辱晏子。
钻洞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反驳)
狗洞
=
楚国
结果
只好大开城门
3、师:
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交流4、5段,北边同学学第四段,南边同学学习第五段。
学生小组交流。
4、师:
哪个组来汇报见楚王?
生1:
我们组来汇报见楚王。
生2:
楚王是这样侮辱晏子的:
齐国没有人了吗?
生1:
晏子是这样回答的: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
从他的话里,我们体会到人多还是少?
生:
人多。
师:
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应该怎么说?
出示
举()成()、挥()如()、摩()接()
生回答,齐读。
接着汇报。
生2:
楚王有侮辱到: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生1:
晏子是这样回答的: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生3:
晏子的语言妙在将计就计,先贬低自己,继而遍地出轨。
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意思就是说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师出示推理过程——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
•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生4:
结果是:
楚王只好陪着笑。
出示,齐读。
生1:
谢谢大家,我们组汇报完毕。
(同学们掌声响起)
师:
出示表格,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人物
原因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结果
楚王(侮辱)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大,想趁机侮辱晏子。
钻洞
齐国没人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反驳)
狗洞
=
楚国
人多
最不中用=不中用之国
结果
只好大开城门
只好陪着笑
5、师:
赴酒宴呢?
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1:
我们组来回报赴酒宴。
楚王是这样侮辱晏子的: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生2:
晏子是这样反驳的: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师出示。
生3:
晏子的语言妙在,他借淮南的柑橘比喻齐国人,说是水土不服,说明楚国风气不好。
师出示示意图。
第三回合
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楚国风气不好
生4:
结果: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
齐读
师:
出示表格,用几个字概括一下,谁来说?
生汇报,师出示。
人物
原因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结果
楚王(侮辱)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大,想趁机侮辱晏子。
钻洞
齐国没人
齐国没出息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反驳)
狗洞
=
楚国
人多
最不中用=不中用之国
柑橘
齐国人=
水土不服
结果
只好大开城门
只好陪着笑
只好赔不是
师:
三个回合下来,谁胜谁败?
生说,师填表。
人物
原因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结果
楚王(侮辱)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大,想趁机侮辱晏子。
钻洞
齐国没人
齐国没出息
失败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反驳)
狗洞
=
楚国
人多
最不中用=不中用之国
柑橘
齐国人=
水土不服
胜利
结果
只好大开城门
只好陪着笑
只好赔不是
6、分角色朗读
师:
同学们想不想来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
想。
开始读。
生展示,相互评价。
7、总结全文。
师:
学完课文,你从晏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1:
我要像晏子一样能言善辩,同时多读书。
生2:
以后遇事,我要沉着冷静,不和同学急。
生3:
我要像晏子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
师:
你从整篇课文里收获了什么?
生:
我们要像晏子学习,但不能像楚王一样侮辱别人。
师:
所以说,我们要取长补短,多读书,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坚持多读书,读好书。
五、整合阅读资源
师:
周总理曾经也遇到过尴尬的问题,他是怎么巧妙化解的。
谁来读?
生读。
资料补充: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
“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
”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
“两个!
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
师:
周总理的语言妙在哪里?
生:
周总理是抓住了性别,巧妙化解。
六、语境训练
师:
看来说话的艺术性非常重要,如果你也遇到类似问题,你该怎么办?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 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十分不甘心。
突然,他见你们这班跟在晏子身后的随从,便轻蔑地说道:
“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人了,怎么来的竟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
“
师:
同学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准备怎么反驳?
小组交流,并写下来。
交流
生1:
娃娃怎么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
(掌声)
生2:
我就是娃娃随从,怎么了?
师:
同学们,这种语气你认为可以吗?
生:
不行。
师:
这在古代,可是要被杀头的。
谁还想说?
生3:
我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随从;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随从;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来了。
(掌声响起)
师:
同学们,看来要想说话有艺术性,就得多读书,只有书读的多了,遇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七、布置作业:
摘录晏子反驳的话,写在我在书中等你,放声读一读,再次体会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