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404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极世界的形成.docx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

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

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①概念:

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②原因:

A.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a资本主义:

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b社会主义:

苏联实力的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B.美苏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③基础:

美苏均势④内容:

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⑤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⑥影响:

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

它们各自操控下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

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2)战后美苏联盟基础的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

(3)二战刚结束,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4)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全球的战略,与苏联扩张势力范围发生严重冲突(冷战根源)

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是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军事实力上的劲敌。

2.美苏“冷战”

(1)美国维护“冷战”政策

①含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②信号(舆论):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目的:

号召西欧国家联合,对苏联采取强硬的对抗政策,遏制苏联的扩张

③“冷战”的目的:

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④表现

A.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3)

a内容: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b特点:

以意识形态对抗作为幌子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

c实质:

干涉别国内政,实现美国霸权

d影响:

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冷战”形成,开始了东西方的对峙。

作为政治表现的杜鲁门主义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利益上的激烈争夺,更表明“冷战”政策造成了东西方对峙的局面。

B.经济: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是一个核桃的两半)

a目的:

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经济)企图拉拢东欧国家,孤立和打击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政治)

b实质:

落实反共反苏政策,维护美国利益

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美国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的原因是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的经济目的首先应认清是援助欧洲恢复凋敝的工农业,因为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几年中,美国无偿赠予款项达90%之多,只有10%是作为有偿贷款。

美国做法的目的也包含在经济上加强对西欧控制。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首先应认清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关注,即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欲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

这虽然使西欧各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

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此外,美国的目的更有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的意图。

这个目的虽没有实现,但却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

为对付美国,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建立了经互会,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

【学习探究】马歇尔计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

如何看待美国的目的?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带有政治目的。

美国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要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关注,即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C.军事:

成立北约(1949):

a成立:

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布鲁塞尔(总部)

b性质:

由大国控制的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

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北约依然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立的前提下建立的,而且更加富有军事对抗性,不惜将两大阵营的矛盾对立升级为战争状态。

(2)苏联的对抗措施:

①政治:

成立情报局

②经济: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③军事:

成立华约(1955年,总部莫斯科)

A.成立: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B.影响:

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局面,标志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与合作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

【学习探究】如何看待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与援助?

苏联对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帮助、建立经互会以加强经济合作、成立华约以抗衡北约的措施体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全方位的对抗。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消极影响

“冷战”局面形成初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情况和对抗程度。

政治对峙主要是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民族分裂,大国操控下的民族国家的分裂可能带来的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①造成国家分裂

A.德国分裂

a背景:

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柏林危机)

b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C影响:

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分为两大阵营

【学习探究】从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认识“冷战”的影响

柏林墙的修筑以及德国的分裂都是冷战的产物。

它人为地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城市分为相互隔绝的两部分,这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关系的真实写照。

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冷战的结束以及柏林墙的拆除是必然的。

B.朝鲜分裂

a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b分裂:

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②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局部战争,引起世界的动荡,威胁和破坏世界的和平

A.朝鲜战争(1950--1953)

a背景:

1950年朝鲜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b经过: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c特点:

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B.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

a背景:

二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B美国的目的:

防止越南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占领越南,从南面包围和威胁中国

c结果:

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d特点:

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e影响:

美国霸权相对衰落,苏联此时军事实力整体赶上美国

C.在中国:

“扶蒋反共”结果:

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引发军备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1962)

a原因: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b结果:

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军事对抗中美苏都最大限度地采用了军事恫吓手段威慑对方;此次危机终因苏联方面战略实力逊于美国被迫撤出而告结束;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双方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都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手段相互攻击,最终没有给世界带来核战争的灾难,却让世界经历了一次异乎寻常的核恐惧,这正是美、苏两国带给世界和平的威胁;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大国面对重大危机时应有的冷静与审时度势,又感受到大国控制世界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的瞬息万变。

【学习探究】“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从柏林危机到古巴导弹危机再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爆发可以看出,美、苏在全球的争夺始终没有停止。

在其争夺重点、心脏地区──欧洲,双方都在想方设法避免热战,在美国的家门口,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核战争几近爆发,但仍然中止在战争边缘。

在解决上述危机时,双方虽都采取了相当程度的军事恐吓和威慑手段,但更多的是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封锁、思想文化渗透、舆论攻击等各种手段处理问题。

只有在远东地区,两种势力集团之间才有了真正的军事交锋,大打出手,特别是美国一方表现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从而使两种势力集团达到局部地区的热战状态。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总体上是从“冷战”出发的,局部地区的热战不是美国对苏联的直接军事进攻,而是对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成员的军事侵略行为,并未形成与苏联的直接对抗。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彼此势均力敌,互相制约,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