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0385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0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docx

小学四年级上册校本教材《经典古诗》

第一部分:

古诗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

2、《冬夜读书示子聿》……………………………………………3

3、《观书有感》……………………………………………………5

4、《雪梅》………………………………………………………6

5、《宿新市徐公店》………………………………………………7

6、《乌衣巷》………………………………………………………8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9

8、《山居秋暝》………………………………………………11

9、《石灰吟》…………………………………………………13

10、《竹石》………………………………………………………14

11、《村居》………………………………………………………15

12、《已亥杂诗》………………………………………………16

13、《江畔独步寻花》……………………………………………17

14、《大林寺桃花》………………………………………………19

15、《秋词》………………………………………………………21

16、《滁州西涧》………………………………………………22

17、《采莲曲》…………………………………………………24

18、《逢入京使》…………………………………………………25

19、《寒食》……………………………………………………26

20、《画眉鸟》……………………………………………………28

21、《三衢道中》………………………………………………29

22、《劝学》……………………………………………………30

23、《夜雨寄北》………………………………………………31

24、《赠花卿》…………………………………………………3225、《山中留客》………………………………………………3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僵卧:

躺着不动。

孤村:

一作荒村。

轮台:

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诗中泛指边防重镇。

【作者点击】陆游,南宋词人,他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其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

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

保留。

浅:

肤浅,浅薄;

纸:

书本。

绝知:

彻底弄清楚。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你知道吗】

 陆游纪念馆是沈园新景,位于沈园古迹区南侧。

由陆游史迹陈列(安丰堂)、碑廊、务观堂和雕塑等组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鉴:

镜子。

徘徊:

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

此处指方塘。

【古诗大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作者点击】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的传世名言】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降(xiáng):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评章:

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古诗大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你知道吗】梅,树姿苍劲,铁骨铮铮,花态文雅,婀娜多姿。

于隆冬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挺立,喷红吐绿,向人们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

在《群芳谱》中,梅花位列“花魁”,更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美称。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新市徐公店:

地名。

篱落:

篱笆。

径:

小道。

未成阴:

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急走:

快速奔跑。

无处寻:

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古诗大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乌衣巷: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

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古诗大意】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作者点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

胡乱卷起。

5.白日:

白天。

6.青春:

春天的景色。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7.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

今属湖北。

9.妻子:

妻子和儿女。

10.洛阳:

今属河南。

11.却看:

回过头来看。

12.纵酒:

尽情的喝酒。

13.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喜欲狂:

高兴的要发狂

16.愁:

忧愁。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作者点击】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暝:

夜,晚。

此指傍晚。

随意:

任凭。

浣女:

洗衣服的姑娘。

春芳歇:

春天的芳花凋谢了。

歇:

消散。

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古诗大意】

  一场雨刚刚过去,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服姑娘的谈笑声,莲蓬微微活动,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作者点击】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他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注释】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

清白:

指高尚节操。

【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者点击】

于谦(1398-1457),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一首七言绝句,作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时于谦只有十七岁。

【写作背景】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

折磨。

坚劲:

坚定强劲。

4.尔:

那。

【简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

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

迷醉,陶醉。

⑷散学:

放学。

⑸纸鸢:

风筝。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