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3616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docx

开题报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近年来的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已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关键是要解决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研究、建立和创新科学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对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

从增长优先目标的角度,地方政府把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放在优先的位置,通过发展工业来增加税源或出售农村土地获得发展资金。

因此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地方政府追求上项目、办工厂、做大城镇,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非农领域,无疑造成了支农资金的外流。

二、投资主体单一。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虽保持稳定,但仍未能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来源单一的格局。

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民间金融缺乏规范等因素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目前农村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保障。

然而,农村金融的非农化倾向造成大量农村资金外流。

由于受商业化经营和金融企业利益的驱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主体更多地投向非农产业领域,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由于的体制、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等条件的不足,使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乏力。

四、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创新不足。

除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融资模式之外,没有实质性和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出现。

可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融资状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因此,研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问题,寻求建立一个适合不同农村不同基础设施的,有效率及有层次的融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同时,通过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有效地改变单一化的融资方式,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适时为民间资金的介入提供渠道,从而有效地利用各项社会资金。

通过对融资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是有潜力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直接和重大的影响。

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能够给为解决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乡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城乡发展的特殊性,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有效解决新农村资金问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投融资模式应是以政府为导向,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国投资多元主体构成的市场化、高效益的投融资模式。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应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切入点,特别是首先要加快加大对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然后再通过用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最终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改进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问题,明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新的需求及特点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及项目融资的现状及局限,揭示现存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金融创新的视角,重点分析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新的金融创新载体和创新产品。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理论的研究

亚当.斯密(1989)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多数是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由国家和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时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他认为“君主和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设施”。

凯恩斯(1988)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通过开发公共工程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社会就业,并从治理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指出政府应将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投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罗森斯坦(1966)认为等则强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议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认为“基础设施这个具有聚集性特征的领域无疑要求计划化,通常的市场机制不能提供最合适的供给”。

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使得市场的作用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特性研究的成熟以及Kirwan和AntonioEstach等世界银行专家把市场、竞争、商业化原则(Kirwan,R.M,1989)、私人部门参与(AntonioEstach,1992)等因素引入基础设施及其投资的研究,基础设施投资逐渐摆脱了只能由政府提供的传统认识,拓宽了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研究。

2、基础设施领域主要的市场化投融资方式

P•K•Nevit(1996)认为:

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时,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彼得.内维特认为:

项目融资是指为一个特定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

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

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PPP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PPP模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英国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应用的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

PPP模式包括了两个层面的涵义:

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

狭义上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物品与服务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等。

经过一系列的演进,融资模式更加市场化。

例如新型的融资模式ABS模式,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

它是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一套提高信用等级计划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3、新型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包括(但不是限于)的各种形式:

1、设计——建设——金融——转移。

私营部门转让资产,一旦它已生成;

2、DBFO(最常见):

设计——建设——金融——操作。

私营部门拥有资产,并在经营合同的过程中提供的服务。

资产是最终移交给政府。

(LucE.Leruth2009)在维多利亚州已发展平价(伙伴关系维多利亚)详细和明确的政策,为重点的货币价值(VFM)与公众利益。

到目前为止,十六个伙伴关系维多利亚项目已外约4.5亿美元的资本投资。

在英国“私人融资倡议”(保护)启动于1992年,虽然一些私人的融资方案已经存在早2004年约14%的早期公共投资PFIs实施,特别是在地方一级进行,安达信(2000)伦敦Underground.A报告的个案中,估计为17%的成本节约,有三分之二的准时交货的保护项目和没有超支联谊会由于节省成本。

ArnoldPicot,SebastianDeckers,NicoGroveandMarcSchramm(2010)公共的货物应存在的私人生产的产品交付而无需政府干预市场的环境。

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政府可以选择基金从而一定程度的共同传递到所有。

其他研究表明,对一些公共的货物来说的,一个私人的替代方案在所有的私人市场参与者提供是不足的。

更多的,公共的规定也可能有必要如果没有选项可消耗在公共和私营好在相同的时间(例如,针对公共和私人教育服务)。

(二)国内相关研究

1、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现状研究

目前,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状况不佳。

陈雷(2008)认为第一,农村资金供求失衡状况严重。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范围有限。

第三,民间金融活动缺乏规范。

第四,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

但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要么无视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要么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金融业务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品服务创新,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

近年来,商业银行虽在农村设点吸收存款,但对农村的信贷投放极少,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大量的存款资金以贷款的方式转移到城市。

第六,政府投资资金少,使用效率低下。

贺文春(2009)认为

(1)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不仅难以吸收国内民间资金,而且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集中统一模式,加之社会团体的参与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资金来源渠道少,投融资渠道不畅。

政府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中介。

农村基础设施直接投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很少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是通过直接投融资渠道获得的,项目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

(3)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产权不明的局面。

首先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是政企不分,作为投资主体,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

其次,在许多已明确规定竞争性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盈亏时,政府仍按照行政指令决定。

企业没有自主权。

这是造成民间资金难以进入的重要原因。

刘强(2010)认为

(1)、目前政府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2)、投资主体单一。

近年来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由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并缺乏足够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导致了民间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基本上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唯一主体。

(3)、目前农村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

一是农业项目收益较低。

二是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对策研究

陈雷(2008)认为第一,加快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立法,整合各种涉农资源,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有效使用。

第二,建立新型金融支农框架体系,努力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一是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筹资机制,增强政策性银行支农实力。

二是加快农业银行改革步伐,巩固和稳定县域分支机构,使其成为衔接城乡、工农之间的金融桥梁。

三是创新农村民营金融组织体系,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三,调整细化金融支农政策,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按照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思路整合金融支农力量,统筹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问题。

第四,促进民间投资力度。

钟卫稼(2009)认为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战略目标。

首先要结合农村实际。

其次,加快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资金为主体,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

再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四,建立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1)融资方式市场化。

孔文华,于爱英,楚颖慧(2007)认为可以以市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

政府融资有:

变现基础设施中的部分国有资产,把资金投到更有用的地方,以及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民间投资主体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发行股票。

陈祖英(2010)认为要在新农村建设主导性力量政府和支持性力量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弥补主体缺位和资金缺乏的问题。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各项目在各自经营主体的主导下获得资金投入并进行有效管理。

(2)模式创新。

王峰(2007)构建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是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的路径选择。

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主要方式:

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以“设施适用协议”为载体,以“有偿供给”为基础和BOT投融资方式。

周顾宇(2008)认为PPP模式应用于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浙江的民间资本日益庞大,为BOT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范围广,资金投入大,运用PPP融资可以大大减轻政府财政预算对工程的影响。

其次,由于农村技术水平落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与PPP融资的结合有利于低成本引进优秀私营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农村公路总体建设水平。

PPP模式可以采取公共服务设施的转让、企业参与提供新建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出资出劳、农民承包经营基础设施等多种做法。

陈祖英(2010)认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大胆探索ABS融资方式。

刘险峰(2007)认为政府当期财政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需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公共融资创新。

“私人生产、政府付费或补贴、公众消费”模式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吸引私人投资的一种较好模式。

资产证券化是政府付费或补贴模式具体运用的较好方式。

但是,基于政府付费或补贴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在上述模式中,政府付费或补贴是关键,因此首先必须确定付费或补贴人,这就涉及项目的投资主体或政府间的事权问题。

同时,还要确定与基础设施企业订立付费或补贴合同的实施主体。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相关文献的回顾

2.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1)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现状

A.基础设施投资的供给与需求矛盾较为突出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有限

(2)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A.财政投入的力度不够

B.投融资主体单一

C.民间资金进入的机制不规范

D.西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应用局限

3.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A.地方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农的影响

B.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的完善欠缺以及缺乏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

C.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未能有效的互补

D.缺乏针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融资模式创新

4.研究创新适合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并通过以下方法:

1.金融功能法一机构法结合法。

在研究方法上,金融功能法和金融机构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本文研究中结合两种方法的长处,尽量避免二者的不足:

即立足于现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对之的分析与考察,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健全具有为“三农”服务和有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结构。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对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有利于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局限性以及缺陷,并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体系的战略设想。

3.因素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相结合。

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下这一基本形势,分析了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和完善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改革方向,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三)研究难点

本文的研究难点主要有三:

1.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体系的创新点的确定;

2.关于目前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总结和概括;

3.关于在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条件下,通过对问题所在的分析,对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的提出。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嘉兴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探析,以期为嘉兴市乃至全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提供一些理论上并实际上可行的一些建议,以促进农村金融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时间

内容

2010年11月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下达任务书

2011年1月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工作

2011年3月

上交毕业论文初稿

2011年4月

毕业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1年5月中旬

毕业论文定稿和评审

2011年5月中旬-6月上旬

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和成绩评定。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梓舟.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南方农业,2008

(1):

87-89.

[2]孙荣霞,王松江.公共基础设施BOT/TOT/PPP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9(6):

83-86.

[3]周淑芬,陈小云.关于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0(3)

[4]钟卫稼.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策略思考[J].农村经济,2009(10):

9-11.

[6]孔文华,于爱英,楚颖慧.论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J].前沿,2007(9):

210-211.

[7]贺文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优化路径选择[J].金融与投资,2009

(1):

88-89.

[8]昌忠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J].经济前沿,2009(10):

58-64.

[9]王雯.农村小额信贷新途径——浅析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模式[J].农村经济,2008(8):

11-15.

[10]张静,王煜宇.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3):

12.

[11]郭亨孝.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其破解路径[J].农村经济,2010

(2):

9-11.

[12]郭伟,曹琳剑.拓宽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途径之我见[J].现代财经,2009(10):

78-80.

[13]冯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体系重构[J].农村经济,2007

(1):

74-77.

[14]陈祖英.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40-44.

[15]陈雷.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8):

52-54.

[16]周顾宇.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金融,2008(5):

19-20.

[17]陆益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及影响因素—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分析[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

90-96.

[18][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

[1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出版社,北京,1979.

[20][美]罗森斯坦.“大进推论”笔记(载《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M].圣马丁出版社,北京,1966.

[21][美]赫尔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商务出版社,北京,1988.

[22]刘险峰.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融资创新—一种基于政府付费或补贴的ABS创新方式[M]湖南社会科学,2007

(2):

110-113.

[23]P•K•Nevit《项目融资》(1996年出版)

[24]Themechanismsofinfrastructureenforcement.BerndHolznagel,ArnoldPicot,SebastianDeckers,NicoGroveandMarcSchramm2010,StrategiesforRuralBroadband,PartI,Pages45-56

[25]Public-PrivateCooperationin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

APrincipal-AgentStoryofContingentLiabilities,FiscalRisks,andOther(Un)pleasantSurprises.LucE.LeruthNetworksandSpatialEconomics,OnlineFirst™,29September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