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3495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精神病笔记.docx

神经精神病笔记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概念

•通过病史和神经系统体检,得出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和生理,推断病变的部位。

••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

CT、MR、fMRI、SPECT、PET、CSF、EEG、EMG

NS损害出现症状:

精神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反射。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特殊感觉嗅、视、听、味

一般感觉

浅感觉:

痛、温、触(轻)

深感觉:

关节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觉:

实体、图形、两点辨别、重量觉

痛、温觉传导路:

皮肤痛、温觉感受器——Lissauer’s束——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感觉区

深感觉传导路

肌腱、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精细触压觉——薄束(T7以下)楔束(T6以上)——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感觉区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

共同点:

均为三级神经元、在第二级交叉

不同点:

第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在脊髓中排列不同

感觉障碍的性质

减退

消失

过敏:

(轻刺激即很痛)

异常:

(无外因之觉,如麻木)

倒错:

(触觉痛;痛痒)

感觉障碍分布形式:

周围型、节段型、传导束型、脑干型、内囊型、皮质型。

周围神经

颅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损伤感觉障碍形式

末梢型:

肢体远端、对称、手套、袜套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神经丛型:

广泛、多条神经干受损(前斜角肌综合征)

神经干型:

局限、单根神经、条块状(腕管综合征、正中N、尺N、腓总N)节段型感觉障碍

皮节的概念后根传入纤维分布于皮肤的特定节段区

•每个周围神经均由邻近几个节段神经根的纤维组成

•在周围神经的末端,一个后根的传入纤维重新组合,分布于皮肤的特定节段区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臂外侧—C5

•乳头平面-T5

•脐平面-T10

•小腿外侧-L5

•肛门周围-S5

节段型感觉障碍形式

后根:

环形、条带状

后角:

浅感觉障碍,深感觉保留

前连合:

双侧浅感觉分离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形式

受损平面以下感觉缺损

•如后索损害:

深感觉障碍

•如脊丘束受损:

浅感觉障碍

•皮质型感觉障碍形式

偏身感觉障碍

单肢感觉障碍

特点

1.深、浅感觉损害不一致

2.皮层觉>深感觉>浅感觉

运动系统损害

锥体系

锥体外系

小脑系

下运动神经元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脑干颅神经运动核、颅神经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大脑皮质、锥体束颅N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根

•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

•瘫痪范围广局限(单个或几块肌肉)

•无明显肌萎缩肌萎缩

•反射亢进反射减弱、消失

•Babinskisign(+)Babinskisign(-)

•无纤颤、束颤纤颤、束颤

运动障碍的范围与定位

瘫痪程度:

0-5级

瘫痪范围:

单瘫、截瘫、偏瘫、四肢瘫、交叉瘫。

瘫痪部位: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

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膈N(C3-5)

•支配同侧膈肌

•刺激:

呃逆

•麻痹:

呼吸困难

•单侧损害:

肝脾抬高

•双侧损害:

呼吸困难

桡N(C5-T1)

•支配腕、肘、指所有伸肌

•“垂腕”

•手背桡侧两个半手指感觉↓

•三头肌、桡骨膜反射↓

正中N(C6-T1)

•支配桡侧腕屈肌、旋前肌、对掌肌

•不能对掌

•握拳时3-5指可屈曲,食指及拇指不能。

“枪形手”

•大鱼际肌萎缩,“猿手”

•桡侧3个半手指皮肤感觉障碍

尺N(C8-T1)

•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背伸、指间关节半屈曲

•骨间肌,小鱼际萎缩,“爪型手”

•尺侧一个半指感觉↓

坐骨N(L4-S3)

•屈膝不能

•足不能跖屈

•小腿后面、足外侧缘、足底感觉↓

•营养障碍、踝跖反射↓

腓总N(L4-S3)

•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

•马蹄内翻畸形,跨阈步态

•足背和小腿外侧感觉↓

脊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向下的延伸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灰质(神经细胞)

•白质(上、下传导束)

脊髓的功能:

沟通周围器官与脑的联系

神经系统初级反射的中枢

运动障碍

前角损害

锥体束损害

前角+锥体束

前角损害

相应节段骨骼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无感觉障碍

肌萎缩、肌束颤动

常见于脊髓灰质炎、脊肌萎缩症

锥体束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常见于原发性侧索硬化

前角+锥体束损害

上、下神经元同时受损

肌萎缩、肌束颤动、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常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

感觉障碍

后角损害

后索损害

前连合

后角损害

同侧节段性痛、温觉障碍,深感觉和触觉保留(分离性感觉障碍)

疼痛不明显

见于脊髓空洞症

后索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触觉减退

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见于脊髓痨

前连合损害

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或减退,触觉保留(浅感觉分离)

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常见于脊髓肿瘤早期、子弹、刀伤

•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同侧深感觉缺失

•对侧痛、温觉障碍

•同侧肢体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脊髓横贯性损害

•损害平面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深、浅感觉缺失

•脊髓反射异常(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

•大、小便障碍

•血管舒缩异常、出汗消失

••脊髓休克期:

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无病理征、尿潴留(无张力性膀胱)

•恢复期(3~4w):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痉挛性膀胱)

脊髓损害纵定位:

高颈段、颈膨大、胸段、腰膨大、圆锥、马尾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瘫

•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障碍

•大小便障碍,四肢、躯干无汗

•隔神经麻痹:

C3~5

•面部感觉障碍

•后颅凹症状(眩晕、眼震、共济失调、吞咽困难)

•高热

•Lhermitte征

颈膨大(C5-T1)

•上肢:

下运动神经元瘫

•下肢:

上运动神经元瘫

•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

•Horner征C8~T1

胸段(T3-12)

•上肢正常,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束带感

•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腹壁反射消失

•Beevor征(T8以下,T11以上)

腰膨大(L1-S2)

•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腹股沟区、大腿根痛或感觉减退

•会阴部感觉减退

•阳痿、大小便障碍

圆锥(S3-5、Co1):

•不出现双下肢瘫

•鞍区感觉障碍

•阳痿,大小便障碍

•根性痛少见

马尾:

•根痛

•感觉障碍

•损害不对称

•大小便障碍不明显

脑干(brainstem)

纵分三部分:

中脑、桥脑、延髓

横分三部分:

基底、中央、被盖(腹侧——背侧)

重要核团

•中脑:

动眼N核、滑车N核、红核、黑质、上、下丘

•桥脑:

三叉、外展、面、听N核

•延髓:

舌咽、迷走、副、舌下N核、橄榄核、薄束核、楔束核,上、下行传导束路,网状结构

颅神经

•I嗅N:

纯感觉

•II视N:

纯感觉

•III动眼N:

混合

•IV滑车:

纯运动

•V三叉:

混合

•VI外展:

纯运动

•VII面:

混合

•VIII听:

特躯感觉

•IX舌咽:

混合性

•X迷走:

混合性

•XII舌下:

纯运动

颅神经名称组成核团进出颅通道

大脑1嗅筛孔

2视视神经孔

中脑3动眼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EW)

眶上裂

4滑车滑车神经核眶上裂

桥脑5三叉三叉神经运动核V1——眶上裂

三叉神经中脑核V2——圆孔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V3——卵圆孔

6外展外展神经核眶上裂

7面上涎核

面神经核

孤束核内听道—面神经管—茎乳孔

三叉神经脊束核

I嗅神经

嗅黏膜---嗅丝---嗅球---嗅束---颞叶沟回

毁坏症状

刺激症状

III动眼N、IV滑车、VI外展

•动眼N

–由动眼N核及动眼N副交感核(EW)发出

–支配上、下、内直肌

–瞳孔括约肌

–损害后眼球向外下、复视、瞳孔扩大

•滑车N

–支配上斜肌

–损伤后眼球向外下不能

•外展N

–支配外直肌

–损伤后眼球不能外展、复视

眼交感神经支配

•下丘脑脑干C8、T1侧角颈交感干颈上N节包绕颈内动脉随三叉N眼支入眶

•支配提上睑肌、瞳孔扩大肌、球后平滑肌(Muller)

•同侧面部汗腺、血管

•Horner’s征

–上睑下垂

–瞳孔缩小

–眼球内陷

–面部潮红、无汗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双侧EW核---沿动眼N至双侧瞳孔括约肌

•涉及视N和动眼N

眼肌麻痹

•周围型:

单/多根N炎、重症肌无力

•核型:

–脑干病变,多合并面N、三叉N、锥体束损害

–分离性眼肌麻痹:

动眼N核选择性损害,脑干炎

•核上型

•核间型

核上型眼肌麻痹

•两眼联合运动障碍

•不能协同侧视及上、下视

•随意协同中枢——额中回后部

•垂直运动中枢——中脑四叠体(上丘)

•水平侧视中枢——桥脑(外展旁核)

核间型眼肌麻痹

•内侧纵束病变

•连接一侧的外直肌和对侧的内直肌

•眼球震颤

V三叉N

•分三支V1、V2、V3

•面部感觉

•咬肌、颞肌

•损伤后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无力、下颌偏斜

•角膜反射(反射弧)

•三叉N痛

VII面N

•组面肌(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

•下组面肌(提口角肌、颊肌、口轮匝肌)

•舌前2/3味觉

•面N核上1/3由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下2/3由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面N炎

周围型面瘫和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对侧下组瘫:

鼻唇沟浅,口角向健侧歪斜,而额纹对称,闭眼正常。

周围型面瘫:

同侧上、下组瘫:

额纹消失,闭眼露白,鼓腮漏气,鼻唇沟浅,口角向健侧歪斜

VIII听N

•耳蜗核簇、前庭核蔟

•损伤后听力下降、耳鸣

•眩晕、眼球震颤

•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倾倒)

IX舌咽N、X迷走N

•咽部运动、感觉

•咽反射

•损伤后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舌后1/3味觉减退

•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假性真性

部位双侧皮质脑干束颅N核、周围N

舌肌萎缩束颤无有

咽反射亢进消失

脑干反射亢进无

强哭强有无

XI副N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损伤后转颈、耸肩无力

XII舌下N

•支配舌肌

•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损伤后伸舌偏斜

•舌肌萎缩、纤颤

•中枢性、周围性瘫痪

脑干内重要传导束路

•锥体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

•上行感觉传导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丘系、外侧丘系)

•内侧纵束

脑干损伤特点

•交叉性

–交叉性运动障碍

•同侧颅N核——同侧颅N瘫痪

•同侧锥体束——对侧肢体偏瘫

–交叉性感觉障碍

•同侧三叉脊束核——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

•同侧脊丘系——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

•关键看束路交叉的部位高低

脑干网状结构

位于脑干内部中央的神经元胞体、树突及轴突组成的结构

与上、下传导束及脑神经核团之间有广泛的突触联系

有长的升降支到间脑、大脑、小脑、脊髓,有短的侧支到邻近核团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投射-大脑皮质-维持兴奋、清醒

下行网状抑制、易化系统

呼吸、心血管中枢

网状结构损害

•嗜睡、昏迷(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去大脑强直(下行网状易化/抑制系统)

•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呼吸、心血管中枢)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下行交感纤维)Millard-Gubler综合症

Weber综合征(中脑腹侧综合征)

•中脑大脑脚病变

•同侧动眼N麻痹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对侧肢体偏瘫(锥体束)

Millard-Gubler综合症

•桥脑腹外侧损害

•同侧周围性面瘫(面N)

•同侧外展N麻痹(外展N)

•对侧中枢性舌瘫和偏瘫(锥体束)

•对侧偏瘫(锥体束)

•对侧痛温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同侧面部痛、温觉消失(三叉脊束核)

•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脊丘束)

•眼球震颤、眩晕(前庭核)

•球麻痹(疑核)

•病侧共济失调(小脑下脚)

•Horner征(网状结构交感下行)

小脑cerebellum

功能

•身体平衡:

–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前庭小脑

•调节肌张力:

–旧小脑,部分小脑半球,网状结构抑制功能

•共济运动:

–新小脑,小脑半球,红核脊髓束

小脑损害的特征

共济失调ataxia

动作不准确,不协调,不流利,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不能完成,精细和复杂动作笨拙,小脑语言,写字过大。

肌张力降低

平衡障碍

Romberg征阳性,直线行走不能完成,醉酒步态。

眼球震颤

联带运动消失

常见共济失调鉴别

感觉性:

深感觉所致,多累及下肢,站立不稳,视力能改善。

如后索病变、亚联。

小脑性:

半球所致以肢体为主,蚓部躯干为主,肌张力低,视力不能纠正。

前庭性:

平衡障碍,步行不能,易向一侧倾斜,有前庭症状。

肢体共济失调不明显,见于耳部疾病。

大脑性:

额、颞、顶病变所致,躯干共济失调为主。

有其他皮质症状。

基底节和锥体外系

basalgangliaandextrapyramidalsystem

锥体外系:

在运动系统中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传导束和神经核。

基底节:

位于侧脑室与脑岛之间,包括尾、豆和屏状核、杏仁核。

结构特点

多神经元、多回路结构

与其他运动结构广泛联系

不直接支配下运动神经元

生理功能

维持和调节肌张力

控制姿势反射(如翻正反射)

维持半自主、刻板、反射性运动(如行走时的联带运动)

损害的表现

肌张力变化

不自主运动

(静止性震颤、舞蹈动作、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对侧偏身投掷运动、抽动症)

联带运动障碍

双臂摆动消失

归纳为两类综合征: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如PD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如舞蹈病

锥体外系损害定位

苍白球-黑质损害—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壳核、尾状核损害—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

丘脑底核损害—对侧偏身投掷运动

齿状核和下橄榄核—肌阵挛

锥体系和锥外系综合征鉴别

锥体系锥体外系

肌张力折刀样铅管样

不自主运动无有

腱反射(++++)(++)

Babinski(+)(-)

自主运动瘫痪无瘫

内囊(internalcapsule)

•概念

–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在水平切面上呈顶尖向内的“<”形

–分为三部分

内囊损害的特征

完全损害:

三偏综合征

病灶对侧偏瘫、中枢性面舌瘫(锥体束)

对侧偏身感觉消失(丘脑上辐射)

对侧视野同向偏盲(视辐射)

选择性损害

膝部和后肢前部: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上肢为主的瘫痪,感觉损害轻。

后肢后部:

对侧偏身感觉消失、

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对侧偏身共济失调,偏瘫轻

双侧损害

假性球麻痹、强哭、强笑

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

解剖(灰质+白质)

大脑灰质神经细胞从皮层向髓质分6层:

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多形层、节细胞层、内颗粒层

白质组成

•联合纤维:

同一半球内

–长纤维:

大脑各叶间

–短纤维:

相邻脑回间

•连合纤维:

左右半球间

–胼胝体

–前连合

•投射纤维:

皮质与下位中枢间往返纤维

–内囊

额叶损害特征

(1)前额叶:

–出现精神症状,以意志、智能、行为障碍为主。

(2)中央前回:

–刺激性:

对侧运动性癫痫

–破坏性:

对侧瘫痪和中枢性面舌瘫。

(3)额中回后部:

–两眼同向侧视障碍

(4)额下回后部:

–运动性失语(Broca)

(5)旁中央小叶:

–尿失禁

(6)传导束

–额桥小脑束

共济失调

–齿状核、红核丘脑皮质束

顶叶损害特征

•中央后回

–刺激性病变:

感觉性癫痫,对侧肢体发作性

感觉异常

–破坏性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肢体远端重,

主要损害位置觉、图形觉、实体觉

••优势半球缘上回:

–失用症

•优势半球角回:

–失读、失写

•角回+颞枕交界区:

–Gerstmannsyn(手指失认、左右失定向、失写、失计算)

•非优势半球角回+缘上回

–偏身萎缩、体象障碍

•其他

–对侧视野偏盲或1/4象限盲

颞叶损害特征

•颞叶前部(海马、钩回)

–刺激性病变:

颞叶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钩回发作:

幻嗅

–破坏性病变:

记忆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性格、情绪改变

•颞上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

–平衡区刺激:

眩晕性癫痫

•颞中回后部:

失时间记忆力、失音乐感知力

•颞下回后部:

命名性失语

•颞叶深部:

上1/4象限盲

•颞桥小脑束:

共济失调

枕叶损害特征

•距状裂两侧+视皮层

–刺激性:

幻视、闪光、暗点、黑朦

–破坏性:

视野缺损,病灶对侧视野同向偏盲,黄斑回避

•楔叶:

对侧同向下1/4象限盲

•舌状回:

对侧同向上1/4象限盲

•双侧视皮层:

–两眼失明,瞳孔光反射正常,称皮层盲

•视觉心理区:

–刺激性:

幻视

–破坏性:

丧失辨别物体大小、形状、颜色能力、视物变形、视物陌生、失读。

边缘系统

•概念

•由海马、海马回、钩回、杏仁核、扣带回、脑岛、透明隔、穹隆回峡、嗅区、眶回组成

•联系广泛

边缘系统功能

•嗅觉

•情绪

•记忆

•性行为

•植物神经

•躯体运动

脊髓病变

Diseaseofthespinalcord

一、脊髓节段

•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

•脊髓有31个节段

•肌节:

运动节段

•皮节:

皮肤节段

二、脊髓血供

椎动脉脊髓前动脉:

供应脊髓横断面前2/3;脊髓后动脉:

供应脊髓横断面后1/3

甲状腺动脉

肋间动脉根前动脉:

供应脊髓横断面前2/3表面

腰动脉根动脉

髂腰动脉根后动脉:

供应脊髓横断面后1/3表面

骶动脉

三、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

前角、皮质脊髓侧束受损

•感觉障碍:

后角、脊髓丘脑侧束、后索受损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

四、脊髓病变定位与定性诊断

后角脊髓空洞症

前角脊髓灰质炎、脊肌萎缩症

锥体束原发性侧束硬化症

后索脊髓痨

白质前连合脊髓空洞症

锥体束+后索亚急性联合变性

前角+锥体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脊髓半切肿瘤、外伤

横贯性损害急性脊髓炎、外伤

急性脊髓炎

Acutemyelitis

一、病因:

病因不明

•病毒感染:

呼吸道、发热、腹泻、带状庖疹等。

•自身免疫:

神经组织未分离出病毒,脑脊液未检出病毒抗体

•中毒

•过敏

二、病理

•上胸段脊髓横贯性损害,炎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

•青壮年多见

•急性起病

•前驱症状:

发热、流涕、腰背痛、周身不适,症状在数小时至3天内加重。

(一)运动障碍:

截瘫

急性期脊髓休克症状;

数周后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二)感觉障碍: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消失

损害平面上缘:

感觉过敏带;

损害平面以下:

后索、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大小便失禁

•上升性脊髓炎(acuteascendingmyelitis):

1.急性起病

2.病变在1~2天甚至数小时上升到延髓

3.瘫痪肌群由下肢上肢咽部

4.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死亡。

•脱髓鞘性脊髓炎(demyelinativemyelitis):

1.亚急性起病

2.前驱症状不明显

3.疾病进展可持续1~3周或更长时间

4.一侧或双侧麻木感从骶段向足部、股前部或躯干扩展

5.受累部位无力及下肢瘫痪

6.膀胱受累;躯干出现感觉平面

四、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

脑脊液压力多正常,细胞数在10~100个/mm3,蛋白40~430mg/dl。

•电生理检查:

视觉诱发电位正常;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可阴性或波幅明显降低;运动诱发电位异常,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指标;肌电图呈失神经支配改变。

•脊髓MRI:

脊髓局部增粗,病变节段髓内斑点状或片状T2W高信号病变。

五、诊断

•青壮年

•急性起病

•迅速出现上胸段脊髓横贯性损害

•腰穿脑脊液呈炎性改变

•脊髓MRI示上胸段脊髓病变

•除外其他病

六、鉴别诊断

一)格林—巴利综合征

1.急性起病

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痪

3.四肢末稍型感觉障碍

4.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

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6.无大小便功能障碍

(二)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1.急性起病,剧烈疼痛

2.双下肢驰缓性瘫痪

3.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4.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存在

5.脊髓血管造影见动脉闭塞

(三)脊髓肿瘤

1.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

2.脊髓半切或全切损害表现

3.脑脊液蛋白增高

4.椎管造影示梗阻

5.脊髓MRI示脊髓肿瘤

七、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地塞米松;疗程10天左右。

后改强的松口服。

2.免疫球蛋白:

0.4/kg/d,连用3~5天。

3.抗生素:

防治泌尿道或呼吸道感染

4.维生素B族

5.—甲基酪氨酸:

对抗酪氨酸羟化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合成,预防脊髓出血性坏死的发生。

(二)护理

1.预防坠积性肺炎:

翻身、拍背

2.预防褥疮:

置气圈、皮肤干燥

3.防烫伤:

禁用热水袋

4.留置导尿:

预防尿路感染

5.置胃管:

高位脊髓炎致吞咽困难

6.防止肢体痉挛及关节挛缩:

保持肢体功能位

(三)康复治疗

八、预后

•无合并症:

3~6月可恢复

•合并褥疮、肺或泌尿系感染:

有后遗症

•上升性脊髓炎:

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肢体完全瘫痪且发病6个月后EMG失神经改变

•MRI示脊髓弥漫性损害或节段多于10个

•下肢MEP无电反应

脊髓空洞症

syringomyelia

临床表现

(一)感觉障碍

1.冷、热、疼痛刺激无反应

2.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走感

3.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二)运动障碍:

可累及前角或锥体束

(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Charcot关节、Morvan征

(四)脊髓MRI:

可见脊髓空洞形成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neurondisease

诊断

1.中年缓慢起病,男性多见

2.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3.无感觉障碍

4.肌电图示神经元性损害

5.除外其他病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Diseases,CVD

本课目的:

了解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分类、诊断要点,掌握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重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类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