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332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案A+B.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A+B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说明

本单元分为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两个课题。

内容涉及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突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从燃烧的历史追溯引入,透过常见的燃烧现象,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然后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入手,介绍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其编写特点如下:

1.内容的选择将化学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2.内容的呈现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适当编入社会发展、新科技进展等相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通过实验、探究、讨论、调查研究等形式,体现教学因素,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4.配合图像和绘画,强化学生的知识感受。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化学反应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既有放热反应,也有吸热反应;树立辩证地认识问题的意识。

课时安排

课题1燃烧和灭火2课时

课题2燃料的合理应用与开发2课时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案A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

什么是燃烧?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

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

二、新课教学

1.燃烧的条件

实验7-1:

燃烧条件的实验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教材图7-5Ⅰ),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教材图7-5Ⅱ),观察现象。

参与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分组讨论

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与假设。

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提供药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然后请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刚才的猜想进行验证。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引言:

同学们的设计很好,通过对比实验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实验结论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小组

猜想与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条件比较

是否与氧气接触

提供温度是否相同

物质是否相同

1~2组

物质是否可燃

1

2

3~4组

可能与温度有关

1

2

5~6组

可能与氧气有关

1

2

进行探究实验,记录现象,填写探究报告

提问:

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

小结:

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

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教材第129页表7-1)。

提问:

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

举例说明。

说明:

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充足的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

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9页“讨论”。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请你归纳灭火的原理。

明晰:

(1)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放入较多的蔬菜的目的是可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

(2)水可以吸收可燃物释放出大量的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

(3)这样做是为了清除可燃物,使燃烧不能持续。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分析我们知道,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所以说,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火灾与灭火的录像。

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火灾现场使用了那些灭火方法?

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谈谈对燃烧的认识。

图片:

利用燃烧的图片、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为什么有些燃烧不会爆炸,有些燃烧却会爆炸呢?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探究:

灭火的原理

(1)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见教材第130页图7-8)。

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请用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现象

分析

火焰熄灭

烧杯隔绝空气

正常燃烧

同时具备燃烧的3个条件

火焰熄灭

生成的CO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

(2)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活动Ⅲ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理,可以设计一种灭火器。

教材第130页图7-9显示了这种灭火器的原理。

①请你解释这个装置及灭火的原理。

②请你根据这一装置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可以用实验室的仪器,也可以用生活中的用品)。

分析:

①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能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应。

但装置倾斜倒置时,浓盐酸会与碳酸钠溶液接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气体夹带液体一并从装置中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以达到隔绝空气及降温的作用。

②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这套装置的原理,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组装一套简易的灭火器,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具体过程:

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1页的表7-2,了解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2.火灾注意事项

(1)发现火灾不要慌张,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聚集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会急剧地燃烧,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见教材第132页“资料卡片”。

实验7-2:

粉尘爆炸实验

如下左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子盖住罐子(如下右图所示)。

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说明: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越大,燃烧就约剧烈。

通过对面粉粉尘爆炸现象的观察,可使学生消除“固体不能引起爆炸”的误解,充分理解在面粉加工车间等张贴“严禁烟火”等宣传标语的重要性。

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的热量。

引言:

可燃物的在一定空间的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1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认识这些标志,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易燃和易爆物的着火与爆炸。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离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1~6题。

教案B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

二、新课教学

教师:

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

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

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

燃烧可以被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干衣物等。

教师: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燃烧

教师:

请学生先检查实验台上的仪器,两个人一小组进行探究。

实验7-1

(1)器材:

500mL烧杯一个,100mL烧杯一个,一片薄铜片,硬纸圈,热水,白磷、红磷。

(2)方案: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教材图7-5Ⅰ),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教材图7-5Ⅱ),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教师:

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

学生:

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教师: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

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因此,铜片上的白磷能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仅靠热水加热是很难达到的。

这二者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教师: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

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的存在。

教师:

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