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938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5单元

月日总第课时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

学习内容:

第32—34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学习重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习难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活动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

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

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

(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

(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

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

(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

相同吗?

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四、练习反馈,效果呈现

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五、拓展训练突破难点

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

(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七、作业设计:

与《补充习题》同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

学习内容:

第34—36页,例3,练一练,练习六1—5题

学习目标: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

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

你能摆出来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

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练习反馈,效果呈现

1.摆一摆,画一画。

(练习六第5题)

注意:

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摆一摆,比一比。

(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

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按要求摆一摆。

(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

算式中有它,会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设计:

与《补充习题》同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第2课时练习六

学习内容:

第37—39页,6—17题,动手做

学习目标:

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反馈,效果呈现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

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

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

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

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

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

是什么形状?

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

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

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

算式中有它,会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设计:

与《补充习题》同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一)

第1课时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学习内容:

p40.41页例题1,练一练。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填写统计表,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一句所给的数据,独立回执条形统计图的直条,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作用,并能对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能对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额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回执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难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

学习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节目吗?

你们喜欢看一些什么电视节目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收集数据。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4类电视节目,每种节目到底有多少人呢?

你有办法?

出示空白的统计表格,同时提出活动要求:

全班同学按照顺序报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名字,其他同学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统计。

学生活动

交流统计结果

2.制作统计表

学生活动自己填表

结合提问:

合计怎么计算的?

算的对不对,你怎么检查?

师:

刚才我们填写的这张表叫做统计表,与书上的统计表比一比,看还少什么?

提醒:

不要忘记统计的时间。

制作统计表是我们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整理后与整理前相比有甚么优点?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

整理数据除了制作统计表,我们还可以制作成统计图。

出示半成品,提问: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适当补充。

生完成统计图

集体校对

师:

为什么这里纵轴上的1格表示2人呢?

我能不能用1格表示1人?

1格表示2人有甚么好处?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分析数据

提问:

从这张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什么?

统计表、统计图有甚么特点?

小结:

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都能表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应数据的多少。

三、练习反馈,效果呈现。

练一练

四.总结课内,延伸课外。

提问:

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上同学们通过手机数据、整理书籍、分析数据,已经完成了统计图,你们会想调查了解一些什么情况,课后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与《补充习题》同步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建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

教学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第2课数据分段整理

学习内容:

p4243例题2练一练

学习目标:

1、在经历手机、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会根据实际情况,用画“正”字法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进行统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仪式,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学习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

(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

问:

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

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

几套中的?

几套小的?

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

为什么?

(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

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

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练习反馈,效果呈现。

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

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完成书上练一练及练习七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

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作业布置与《补充》同步

板书设计数据分段整理

(1)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

教后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学习内容: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让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让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让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运用已经学会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区委运动会又要如期召开了。

为取得好的成绩,三

(1)班的同学正在积极训练,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吧。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

从图中你知道那些信息?

(出示第一小组)

师:

第一组的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交流

2、出示第二小组

师:

第二组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师:

男、女生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可以比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你们同意这种比法吗?

3、两队人数不同,每人个数也不同。

出示第三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师:

这组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

你还会比较吗?

这一组情况与前两组有甚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

这一组的情况真复杂。

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每人套种的个数也各不相同。

师:

有道理!

男、女生每人套种的个数不一样多,比较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个数也不容易。

师:

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如果把男生每人套种的个数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套种的个数也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较。

这样可以吗?

师:

这里的“匀匀”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师: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种的个数吗?

分组计算

师指名汇报并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解释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先合后分)

提问:

为什么男生的要除以4,女生的要除以5?

师:

这个计算出来的“7”表示什么?

是不是每个男生实际都套中7个?

“6”呢?

师:

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师:

自习观察这两组平均数,你发现了甚么?

平均数在()到()之间?

师揭示:

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后分),使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水平,而是反映了这一组学生的整体水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师:

其实我哦们的生活也有许多鱼平局数有关的问题。

一起来看看吧!

1、移动笔筒计算(练一练)

(1)指名解决

(2)变化——将第二个笔筒里拿三支放到第三个筒里,提问:

现在这三个笔筒的平均数还是6支吗?

(3)再变化——从第三个笔筒里拿走三支,现在平均数还是6支吗?

平局数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4)回复原样。

看看现在又有甚么变化?

(把第三个笔筒里面的笔全部拿到第二个笔筒,把第三个笔筒拿走)提问:

现在平均数变了吗?

为什么?

2、练习八1——4题。

3、某小学三年级共有12个班,平均每班有50米格学生。

其中三

(1)班有学生54人,平均年龄11岁。

在今年的献爱心活动中,三(!

)班同学纷纷捐款,平均每人捐了10元。

下面的说法对吗?

说说你的理由?

该小学三(3)班可能有45名学生。

三(!

)班每个学生都是11岁。

在献爱心活动中,三

(1)班可能有同学捐款5元。

6、给老师的这节课打分,如果老师这节数学课满分是10分,你认为老师的这节课可以打几分?

四、全课总结

作业布置

《补》《练习与测试》中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平均数

同样多

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男:

6+9+7+6=28(个) 女: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教后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平均数练习课

学习内容:

练习课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能更加熟练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

昨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平均数,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练习反馈,效果呈现。

练习八5——10

1、练习八5

注意让学生辩一辩,在这个过程中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2、练习八6

这道题中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最多的是那个小组,最少的是那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估计平均植树的棵树,体会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个特点,最后再进行计算,看估计的怎么样。

3、练习八7

首先要帮助学生能够读懂表格,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

对于

(2)题,通过这道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

4、练习八8

这题关键要让学生理解“没有上场比赛”这种情况下的平均数的球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本质。

5、练习八9

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计算方法。

6、练习八10

7、你知道吗?

三、全课总结。

作业布置

《补》和《练》中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运动和身体的变化

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

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

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

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实验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

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

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

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

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

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

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

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两次的变化相同吗?

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

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

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

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三、引申反思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月日总第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学习难点:

归纳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

1、回顾策略。

提问:

我们在三年级学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过哪些策略吗?

(板书:

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

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

2、揭示课题。

说明:

我们已经学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运用步骤,感受策略。

(1)呈现例1,了解题意。

引导:

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题意)

(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

引导:

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

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

请大家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的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

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的清楚。

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

①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

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

说明:

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

②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

你是怎样整理的?

(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说明:

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之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

③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

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

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

说明:

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

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的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

④引导观察,感受作用。

提问:

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

小结: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

(板书:

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

(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

启发:

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

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

请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

追问:

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