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0271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docx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日期: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引言:

案例分析

方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方方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

妈妈推门进来,抱起方方。

“奶奶呢?

奶奶”

“奶奶在家呢。

“不要不要,我要奶奶接!

”方方哭了。

“奶奶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

“没有,没有,我要奶奶来带我!

”边哭闹边推妈妈。

妈妈耐心地讲着。

方方越哭越厉害。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

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

“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

”妈妈生气地放下方方,装着要离开。

方方哭得更厉害了。

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活动室门口的班教师。

分组讨论:

1、如果你是方方的老师,你该怎么做?

2、教师如何消除幼儿消极的情感,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教师的做法:

老师走到方方身边,轻轻地拍着方方,拥抱到怀里,边给方方擦眼泪边说:

“方方乖,方方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

”“好”方方抽抽搭搭地说。

“方方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方方这么伤心呢?

”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方方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奶奶带我回家。

“噢,老师知道了,方方每天跟着奶奶,最喜欢奶奶,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奶奶,是不是?

”这可说道了心坎儿了。

“是”

“妈妈说,奶奶的脚扭了,不能来带方方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奶奶,好吗?

“不要不要,奶奶脚没扭,早上是奶奶送我来的,我要奶奶来带。

“噢,是这样。

那我们先给奶奶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奶奶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

方方在老师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老师带着方方打电话。

方方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

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快回家看奶奶!

妈妈如释重负。

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1、转移法

二三岁孩子在商店柜台前哭着要买玩具,大人常常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说“等一会儿,我给你找一个好玩的”,孩子会跟着走了。

可是有时此法不奏效,往往是由于大人只是为了哄孩子,回家后忘记了自己的许诺,以后孩子就不再“受骗”了。

对4岁以后的幼儿,当他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时,可以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

例如,孩子哭时,对他说:

“看这里这么多的泪水,我们正缺水呢,快来接住吧。

”这时爸爸真的拿来一个杯子,孩子就破涕为笑。

有个幼儿总是爱哭,大人对他说:

“你眼睛里大概有小哭虫吧,他让你总哭,来,咱们一起捉小虫吧!

”孩子的情绪也就转移了。

2、冷却法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地停止哭喊。

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儿了。

”当孩子处于激动状态时,成人切忌激动起来!

比如,对孩子大声喊叫:

“你再哭,我打你”或“你哭什么,不准哭,赶快闭上嘴”之类。

这样做会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无异火上加油。

有位母亲使用了以下方法:

一天,孩子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说“没有糖了,孩子便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

妈妈冷静地打开录音机,录下孩子的尖叫声,然后放出来。

孩子听见声音,停止哭闹,问:

“谁哭呢?

”妈妈说:

“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大哭大闹,吵得别人睡不好觉。

他有出息吗?

”孩子答:

“没出息。

”妈妈说:

“你愿意和他一样吗?

”孩子回答“不愿意。

”妈妈又说:

“那你就不要大嚷了,睡觉时吃糖,牙齿要痛的。

等明天买了糖,给你吃,好不好?

”孩子安静地答应了。

3、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比如,有个孩子上床睡觉要母亲陪伴,否则哭闹。

母亲只好每晚陪伴,有时长达一个小时。

后来父母亲商量好,采用消退法,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整整50分钟,哭累了也就睡着了。

第二天只哭了15分钟。

以后哭闹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安然入睡了。

  

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

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教给孩子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比如,儿童在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大发脾气、跺脚,甚至在地上打滚,这是不正确的情绪表现方式。

在成人的教育下,儿童逐渐懂得,发脾气并不能达到满足要求的目的,他会放弃这种表现方式。

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

1.反思法        

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

比如,在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想想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想一想是否错怪了对方?

    

2.自我说服法    

孩子初入园由于要找妈妈而伤心地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

“好孩子不哭。

”孩子起先是边说边抽泣,以后渐渐地不哭了。

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很生气时,可以要求他讲述打架发生的过程,孩子会越讲越平静。

3.想象法

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等。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孩子能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

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1学会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和接受。

在交往时要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觉察他人的情感,感受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产生他人相同的心理感受。

如有一个小朋友喜欢欺负他人,可以让他在游戏中扮演弱者,体验被人攻击,从而逐步改变不良行为。

2学会分享与合作

让幼儿能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提高交往能力,需要学会分享物品与角色,恰当表达自己的愿望,考虑别人的要求,教会幼儿集体使用玩具,能与同伴共同分享,能等待等。

3学会尊重与互助

教育幼儿尊重他人,不取笑他人,不歧视他人。

4恰当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

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幼儿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对他的评价。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如3岁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

“妈妈说我是好孩子。

”然后,儿童开始根据某一个方面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如4岁儿童从个别方面或局部评价自己,说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不打人”或“我帮老师收积木”,5岁儿童说“星期天我帮妈妈扫地、抹桌子、刷碗”,6岁儿童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多面性,如“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好,我上课发言好,帮老师……”等。

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价。

只有6岁组中的少数儿童处于过渡状态,涉及一些内在品质,但不属于真正的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如一个6岁幼儿说自己是好孩子,因为“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我不欺负小朋友”。

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

4岁组72%的儿童开始能够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到了5~6岁,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

当然,这时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因此,要逐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直到自己的优缺点,初步形成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的进行评价。

四、对学前儿童进行初步性教育

引子:

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接回来,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站着,我却要蹲着呢?

我偷偷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

为什么啊?

讨论: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疑问?

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答案的呢?

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性教育?

1从临床资料表明,青少年由于性发育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成人期由于缺乏性知识导致的性生活不和谐,以及与性问题有关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疾病,大多数起源于儿童期

例如:

有1个男青年,儿童时期母亲常常说,“小鸡鸡是见不得人的东西”这种错误的性观念一直使他害羞,总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生殖器,不敢到浴室洗澡,严重时甚至不敢与人面对面站立,尤其是异性,经医生针对,换上神经性精神症。

2从现在的报道来看,很多孩子被性侵犯很久,家长没有发现,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案例:

2010年的7月7日,放暑假在家的小江与继母的儿子一起被老乡带着来广州看望父亲。

小江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强奸事件的报道,发现那个女孩被“强奸”的过程竟然与自己被自己父亲侵犯的过程一样,此时才知道之前父亲对她的行为是强奸。

7月20日,在妻子带着儿子回老家后,江某当晚便将女儿强奸了,从此,每隔两日就与女儿发生一次性关系。

江某曾多次强奸女儿,甚至已记不得次数。

据其交代,第一次与女儿发生性关系是在2007年下半年,那时他从广州回老家过年。

一天中午,见到女儿小江在房内,于是生了歹意,他立即关上门,将小江的衣服全部脱掉,并按在床上强奸。

江某还供认自己每次与女儿发生性关系的时候均没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

小江也向警方讲述了这段惨痛的经历。

她表示,父亲侵犯自己的时候,她奋力地推自己的父亲,但因力气不够未果。

小江虽然每次都会觉得疼痛,但因相信父亲所讲的,这属于正常的行为,所以一直都与他保持着这种关系,而且从来不敢喊叫,也不敢告诉其他任何人

当日,丹江口市公安局大坝所接到居民蔡某称7岁女儿李某在10月6日被强奸的报案后,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案件组民警研讨案情,并制定周密的侦查措施,经秘密侦查,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刘某(男、42岁,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人,1999年、2008年二次因强奸幼女被判刑15年,现保外就医)。

10月9日19时,办案民警通过蹲点守候将其抓获,经审讯,刘某对所犯事实供认不讳。

现查明:

2012年9月23日和10月6日,犯罪嫌疑人刘某以“做游戏”和“看见偷课本”等形式,诱骗和威胁在附近玩耍的李某,将其骗至自家柴棚和卧室进行强奸。

如何教的四个问题:

1有谁来教?

父母是第一选择,幼儿园是第二选择?

2教育谁?

儿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

3选择教什么?

首先让儿童进入正常的性别角色,要让幼儿明白性器官如同眼睛、鼻子嘴巴一样是身体的一部分,并无差别。

但是,又要让孩子明白,性器官只能自己和父母在洗澡时可以触碰,如果外人碰了就要告诉父母。

粗瓷之外,要让父母明白,再给孩子洗澡、穿衣教育时都要考虑其性别特征进行引导,否则错位的教育有可能使孩子成年后出现性别认识错位。

案例:

蒙蒙的父母都是繁忙的生意人,他从小只能和外婆一起生活。

外婆喜欢女孩,总在蒙蒙面前说女孩文静、漂亮、招人喜爱,让他穿粉色的衣服,戴小首饰,还给他留长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蒙蒙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是个女孩子,不止穿衣打扮,连说话的语气神态也像足了女生,别人都偷偷叫他“娘娘腔”。

工作以后,蒙蒙越来越痛恨自己的男性身份,觉得老天跟自己开了个玩笑,几经考虑,他终于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执意做了变性手术。

 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

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但幼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认知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一些幼时便产生性别角色紊乱的人,内心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冲突,形成内外不平衡的压力。

这样的人喜欢穿异性的衣服,认同身边的异性;有些还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