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辨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306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词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虚词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虚词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虚词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虚词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虚词辨析.docx

《虚词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词辨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虚词辨析.docx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一、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

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

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

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

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

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

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5.叹词、象声词从略。

 啊 咦 嗨 唉 哎呀; 呼呼 哗啦咪咪

二、试题特点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

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

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

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三.方法与指导

1、吃准含义

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

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④这所大学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2、分清区别

对于近义虚词运用,应抓住不同词素,辨析它们的区别。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逐步/逐渐)

①句该用“逐步”。

“逐步”和“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用“逐步”。

②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况且/何况)

③他非常用心地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也不理会。

(以至/以致)

②句该用“何况”。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

“况且”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③句中,“以至”和“以致”都可以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后者多指不好的结果。

而“野地里刮起风沙也不理会”,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因此应用“以至”。

④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一再/再三)

④句中,“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

确实,二者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以互用,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

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本试题的情况就是这样。

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描述,所以这里只能用“一再”。

3、合理搭配

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搭配的情况。

①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③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②句“即使”只能与“也”搭配,表示假设关系。

而词句是转折关系,将其改为“虽然”,后面的“但”就能与之搭配了。

③句“无论”起排除作用,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它后面所跟的应该是选择性短语,而不是并列性短语,也就是说,“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

④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⑤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④句,“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此句任选一种即可。

⑤句“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4、摆正位置

一般说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随便摆放,否则会使句子不流畅,意思不清楚。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来确定。

①来参加会议的人较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②由于他父母思想陈旧,竟然将女儿严管起来,不让随便外出。

在复句中,如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同,那么关联词语就应该放在主语之前。

①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人们”,二者不相同,所以应该把“因为”调整到“他”前面。

②句则应该把“由于”放在“他父母”之后,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

③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④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③句“至于”应该放在“哪所学校”前。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情,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却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师范学校”之前,导致了摆放的错位。

④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将“经过”调整到主语“他”之前。

5、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

在使用虚词之前,应该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乱等毛病。

①大家如果不认真学好语文,就不会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①句前后分句缺少意义的联系

②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

③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②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

③句中,“出版多年”与“作了较大的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该删去“所以”。

6、不可滥用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

滥用虚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

①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②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①句“从……中”做状语,使得该句主语残缺,应该把“从”和“中”删去,让“大量观测事实”充当主语。

②句滥用“对”,使得“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没有主语,应该删去“对”,让“种种……行为”充当主语。

③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③句中“对于……科学家、技术人员”是一个介宾短语,做了该句的状语,从而使该句缺少主语。

应该把“对于”删去,让“科学家、技术人员”充当主语。

④句中,“深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多余。

7、谨防漏用

当用虚词就该用,虚词的漏用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从而影响语意的表达。

①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①句首应该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②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③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②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该在“形象”后面加上“方面”一次,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③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

按照语意逻辑,应该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该在“揭发”的后面加上助词“的”。

四.应注意的方面

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

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

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

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7)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

(8)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分句开头,应改在“哪所”前)

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起强调作用。

(9)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

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10)既要有周密的计划,又要有切实的措施。

(11)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又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验。

其它类似的虚词有:

“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12)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

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

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13)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因而、所以”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14)所以呀,要不然我怎么这样说呢?

(15)他不但没被困难吓到,相反地,战斗意志越来越坚强了。

7、注意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16)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主语不同,“不仅”应放在“我”之前)

同类的虚词还有:

因为、除了、不但等

8、注意口语和书面语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

而一些文言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17)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

(“或者”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

同类的虚词还有:

要是、别说、就是、哪怕等

(18)21世纪要求人们都要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惟其”是文言虚词,表因果,与“正因为”相近)

9、注意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19)他的深情厚意,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意,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注意虚词的词性

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象“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20)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和”是连词,“与”是介词)

有些虚词还常被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

也有虚词混用的。

(21)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

(“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

其它如:

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难免(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

五、典型虚词用法例说

(一)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

1、或——或者

“或”常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或者”常用来连接句子。

(1)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2)这本书或者你先看,或者我先看。

2、及——以及、及其

“及、以及”都可以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而“及其”是两个词,意思是“和他(她)们的”。

(3)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及(以及)其它的花木。

(4)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及其基本规律。

3、由——由于

“由”是介词,表凭借。

“由于”作连词或介词,表原因或理由。

(5)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由于”应改为“由”)

(6)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4、为——为了、因为

“为”是介词,引出对象,用法较多。

“为了”是连词,表目的,一般单用。

“因为”是连词,表原因,常和“所以”连用。

(7)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8)为了营救落水的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河水。

(9)因为大家缺乏经验,所以前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

5、而——而且、从而、进而、因而、反而、而后、幸而、而况

“而”用法较多,可以表并列、递进、转折;“而且、进而、而况”只表示递进,“而且”常和“不但”连用;“反而”表意思相反的递进;“从而、因而、故而”表因果;“而后”表承接;“幸而”是副词,表示借以免除困难的有利情况。

(10)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而且”不能表反方向的递进,应改为“反而”)

(11)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而且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12)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而后”不能单用,应改为“以后”)

(13)听说老人家身体欠安,故而特来看望。

(“故而”是单用词,常用于书面语中)

(14)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

(15)我亲自感受过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因而对近百年来那些为中国寻求解脱之路而牺牲的先行者,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

(16)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更而况他是新手。

(“而况”前不能加“更、又”)

6、就——就是

“就”是副词,有多种用法。

“就是”是连词,表让步假设,常和“也”呼应。

(17)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的反科学的内容。

(18)你说说这样的好事,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7、对——对于

“对”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有“对待”之意;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对于”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

(19)他对于孩子很严厉。

(“对于”应改为“对”)

(20)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8、刚——刚才

“刚”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是副词;“刚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形容词。

(21)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刚才”应改为“刚”)

9、则——否则

“则”表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也可表转折。

“否则”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常用在下句的开头。

(22)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有了相当的条件,只要深入钻研,在较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出成绩;而广博的知识,则不是短时间所能掌握的。

(2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

10、且——尚且、而且、并且、况且、暂且、姑且

“且”作连词,表递进;作副词,表暂时。

“尚且”通常与“何况”成套使用,表递进;“而且”通常与“不但”成套使用,表同方向的递进,不再引出其它内容;“况且”一般单用,表示进一步追加理由,再引出结果;“并且”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暂且、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

(24)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而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而且”应改为“况且”)

(25)从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而且”应改为“并且”)

(二)注意包含虚词的词语或短语

有些实词结构包含着虚词(通常是介词),有着固定的用法,辨析虚词时也要考虑到。

1、以——给以、加以、予以、难以、得以

(26)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以他们适当的奖励。

(“给以”后只跟接受的事物,不跟接受的人。

应改为“给”)

(27)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予以)解决,不能拖拉。

(“加以、予以”一般用在由动词转成的名词前,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提到的事物。

(28)那里出产的梨子究竟有多少种呢?

很惭愧,我几乎难以记住它们的大名。

(“难以”意思是“不容易”,后面必须有动词相连)

(29)必须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出来。

(“得以”近似于“能够、可以”,后面必须有动词相连)

2、鉴于、有助于

(30)鉴于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党更加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鉴于”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偏句里,前面一般不用主语。

(31)课题组成员认为,李教授提供的资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

(“有助于”本身已包含了介词“于”,与“对”重复,应删去“对”。

(三)注意包含否定词的虚词

否定词“不、未、莫、无、没、非”等经常和其它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否定。

1、不——不免、不日、

(32)我日前到京,请准备好住处。

(“日前”表示几天前,用于过去;应改为“不日”,“不日”表几天之内,限用于未来)

(33)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未免着急起来。

(“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应改为“不免”,“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

2、未——未免、未尝

(34)你的办法固然有优点,但是也未尝有缺点。

(“未尝”后应加上“没”。

“未尝”用在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

3、莫——莫非、莫如

(35)今天他没来,莫非是生病了不成?

(“莫非”表揣测或反问,常跟“不成”呼应。

句中“是”与“莫非”重复,应删去“是”)

(36)这个办法莫如那个好,就不要采用了。

(“莫如”能比较得失,不能比较高下,应改为“不如”)

4、无——无日不、无时无刻不

(37)多少天来,我无日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

(“无日不”意思是“天天”,表示不间断)

(38)我们无时无刻在想念着你。

(“无时无刻不”意思是“时时刻刻”,表示永远。

应在“刻”后加“不”)

5、没——差点儿没

(39)在这次校园足球大赛中,我们班差点儿得冠军,队员们都很高兴。

(“差点儿没”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

如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没”和“差点儿”都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如果是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没”是庆幸它终于勉强实现,“差点儿”是惋惜它没能实现。

“差点儿”应改为“差点儿没”)

(四)注意音同音近词的辨析

1、以至——以致

(40)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至几个月都起不来床。

(“以至”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不希望的结果,应改为“以致”)

2、径自——竟自

(41)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径自”应改为“竟自”。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竟自”表示出乎意料)

3、必须——必需

(42)读书成为我生活所必须,一天不读,就“饿”得慌。

(“必须”应改为“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或情理上的必要;“必需”表示不可少的,是形容词。

4、不只——不止

(43)河水不止可供灌溉,而且可以用来发电。

(“不止”应改为“不只”。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是连词,常与“而且”连用。

(五)注意表不很肯定虚词的辨析

1、可能、也许、或许

(44)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2、大抵、大概、大都、大略、大致、大体(不能用于表完全肯定的句子中)

3、大约、几乎

(45)参加这次战役的大约有五千人左右。

(“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与“左右”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46)今天到会的几乎有三千人。

(“几乎”意思是接近于)

(六)注意重叠词的辨析

1、常常、往往、刚刚、渐渐、慢慢(表时间频率)

(47)如果轻视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片面性常常会影响人们一生的轨迹。

(“常常”应改为“往往”。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间隔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