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278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知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主要构成有: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主要包括有: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3.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4、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三种:

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后又有《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性差异与测量》。

1908年,我国最早是《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作者是小原又一。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与技术

第二章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1.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性格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青年初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学习准备:

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证明实验,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

关键期:

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在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效果最大)

2~3岁时学习计数能力、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

5岁左右时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有客体永恒性

(二)前运算阶段(2~7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有逻辑推理能力。

2、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还提出教学先于发展。

3、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4、中学生的行为突出表现在:

喜欢争论;理想主义。

第三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l岁);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

2.幼儿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形成自主性

3.儿童早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发展主动性

4.儿童晚期:

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2岁);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

5.青少年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建立自我同一性

6.青年期:

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形成亲密感

7.成人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岁);

8.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死亡)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四、学校怎样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第四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2、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自我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4、自我体验:

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

5、自我控制:

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一)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二)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三)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四、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偏爱的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种类: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杰罗姆·卡根提出的);

3.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

(二)智力差异

2.智力的差异:

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量和质的不同。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差异:

包括性格的特征差异,类型差异,性别差异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

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

2.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三、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

四、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核心);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1、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学习的基本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3)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三、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1.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3.及时表扬。

(二)消除不良行为

1.餍足2.代价;3.孤立。

(三)程序教学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

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二)完形一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是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指对事物关系的认知)2.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意义学习:

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三、先行组织者:

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材料,与新旧知识关联。

四、建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二)学习观(三)学生观(四)教学观

三、建构学习论具体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教学对话:

研究性学习:

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索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三)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论把学习动机区分为:

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指一种要求掌握知识的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指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

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

(二)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主要表现在:

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

2、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动机的强化理论、动机的需要论、动机的归因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

二、马斯洛把需要分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内在性(内在和外在);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六个因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在环境

四、阿特金森,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成: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五、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提出这一概念,把强化分成: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一、怎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1.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形成预期;体验成功;挑战任务

2.设置合理的目标:

自主确定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

3.进行归因训练:

第一,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地自我概念第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对低成就的学生,教授他们有效地学习方法

二、怎样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使任务更有趣;

(二)引发认知冲突;

(三)合理使用表扬;(四)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五)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2、共同要素说(伍德沃斯)3、经验类化说(贾德)4、关系转换说(苛勒)

第三节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四节为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方法。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依知识的复杂程度)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二)课堂上提高知识只观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进行自觉概括。

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错误观念

一、什么是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

即是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

性质:

(1)广泛性。

(2)自发性。

(3)顽固性。

(4)隐蔽性。

二、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波斯纳阐述了观念转变的4个条件:

(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

(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三、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第四节知识的保持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子系统。

三、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技能:

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特点。

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动作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的特点:

首先,对象具有观念性;其次,执行具有内潜性;第三,结构具有简缩性。

三、技能的作用

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四、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主要划分为4个阶段:

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进程压缩3、应用的高效率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即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他人支持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内化性原则:

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四)生成性原则:

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五)效能性原则:

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式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的定义指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算法式启发式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2.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论述)

(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二)创造性:

即指个体产生独特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另外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三)根据创造产品的价值意义不同,创造分为真创造与类创造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三、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个性的塑造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接受学生的想法;

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态度: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态度的结构:

态度结构包括: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重点中的重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一、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1.亲历学习;

2.观察学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三、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第五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方法:

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简答)

1.情绪稳定。

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会谈的技术:

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第四节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

1、学会调适2、寻求发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疗法;肯定性训练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提出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森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的目标:

1.学会适应    2.寻求发展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      全身松弛训练

2.      系统脱敏法

3.      肯定性训练

全身松弛法:

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

系统脱敏:

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及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是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自我肯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请求;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

2.拒绝:

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有不伤害对方。

3.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意义: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罪客观的可靠标准。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一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即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3.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

指用可观察和课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1.具体目标;2.产生条件;3.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

4.任务分析:

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称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5.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1)教学事项: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①引起学生注意―②提示教学目标―③唤起先前经验―④呈现教学内容―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展现学习行为―⑦适时给予反馈―⑧评定学习结果―⑨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教学方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