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17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docx

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都江堰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2月12日在都江堰市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徐富艺

凯歌和灾后重建的壮丽篇章。

一、万众一心,克难攻坚,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争分夺秒组织抢险救援。

地震发生后,在市委的统一指挥下,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调集一切救援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向峨、青城山等重灾乡镇和新建小学、中医院、聚源中学等重点部位展开自救,全力配合来自国内外的救援力量,争分夺秒抢救被困群众,竭尽全力救治地震伤员。

经过18000余名救援人员、1000余台大型机具的昼夜奋战,4325名被困群众从废墟中获救生还,10560名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4732名伤员得到转移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

——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

震后1个月内,通过城区应急安置点和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安置受灾群众42.9万余人,其中安置阿坝州受灾群众5806人。

迅速成立救灾物资调配中心,紧急调运和发放生活急需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在上海、山西、重庆、安徽、河北等省市和郫县、双流、温江、新都、锦江等兄弟区县的倾力支援下,8月1日前,全市共建成过渡安置点197个、板房近10万间,农村自建过渡安置房5万余间,符合安置条件的17.7万余名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板房,率先完成了过渡安置。

积极探索和完善过渡安置点管理机制,建立市、镇(乡)、安置点管委会三级管理组织架构,深入实施“四大工程”⑴,探索建立“四社联动”⑵服务体系,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集中力量恢复城乡秩序。

震后采取临时交通管制,确保抗震救灾人员、物资、车辆顺利通行。

紧急调集大型工程机械,以最快速度抢通紫坪铺、龙池、青城后山、虹口、向峨等生命通道。

震后1周内,基本恢复城区和各乡镇通讯,恢复城区部分区域供水、供电;震后不到2个月,城乡水、电、气、视、讯等设施恢复正常,城乡公交、商业网点、金融机构恢复营运。

及时组织防疫人员2500人,不间断开展卫生防疫和动植物防疫,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着力开展震后次生灾害防范,成功处置白沙河无人区堰塞湖3处,紧急排除3座高危病险水库险情,拆除危险建筑(构筑体)123幢25万平方米。

各位代表,在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最大限度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最大限度处置了灾后应急工作,创造了大灾之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们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必将成为我们推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必将成为我们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的不竭动力。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满怀感恩之情,向关心和指导我市抗震救灾工作的各级领导,向抗震救灾中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社工人员和志愿者,以及所有参加抗震救灾的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倾情倾力支援我市抗震救灾的各省区市、中央各部委和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无私援助的全国人民和海内外同胞,向积极为灾区提供宝贵支持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二、统筹城乡,谋划全局,灾后重建体系基本形成

——精心构建科学的重建规划体系。

汇集全球10家顶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高水平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了总体城市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城镇空间体系。

编制完成了向峨、虹口、龙池等9个乡镇总体规划和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四性”⑶要求,组织1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开展了农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大会战,编制完成了167个农村安置点规划方案;编制完成了市域教育、卫生、交通、通讯、文化、广电、电力、供排水、天然气等公共设施重建规划;编制完成了灾后旅游业重建概念规划、农业恢复重建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灾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调整了城市消防安全通道、避难空间、抗震设防标准等专项规划。

——精心构建丰富的重建项目体系。

紧密结合震后实际,围绕“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总体目标,编制完成了《都江堰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确定了以城乡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恢复、城镇体系、生态环境恢复和次生灾害防范等为重点的910个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达1390亿元。

目前,在建项目276个,竣工项目51个。

——精心构建高效的重建工作体系。

在成都市恢复重建都江堰市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上海对口支援指挥部的援助下,我们成立了由市级领导牵头、部门和乡镇负责、村组社区配合的若干工作组,分头推进城镇住房重建、农村住房重建、上海对口援建、重大基础设施重建、产业恢复等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纵横协调的重建工作体系和运转协调、对接顺畅、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

三、凝心聚力,又好又快,城乡灾后重建全面推进

——城乡住房重建成效显著。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自建”的重建思路,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充分运用于农村灾后重建,构建了“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15亿元参与农房重建,探索创新了向峨乡棋盘村等10大农房重建模式,建立了建材保供控价工作机制,加速了农村住房重建步伐。

全市发放农村住房重建及维修加固政府补助资金7.7亿元,农房重建开工32166户,占重建总数的70%,春节前1.3万余户4万余名受灾群众入住新居,84277户农房全面完成维修加固。

打造了大观茶坪、蒲阳花溪、天马向荣、翠月湖清江等农房重建亮点,成为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启动,出台了城镇住房重建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和工作方案,建立了市级领导包片、乡镇社区负责、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了政策宣传、受理咨询、登记审核、引导重建等基础工作。

有序展开了幸福镇荷花池片区原址重建试点工作,顺利拆除试点区域内22幢122个单元1400户危房。

落实了19个总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的安居房、廉租房项目,其中金江小区、幸福家园二期、慧民雅居等10个建筑总面积127万平方米的安居房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了173万平方米的城镇受损房屋维修加固。

——基础设施重建快速推进。

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主线工程顺利开工。

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线都江堰段)、聚青公路、龙池隧道及连接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彭青路主体工程形成通车能力,沙西线北灌路改建、蒲张路老线整治全面完工,市域骨架路网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实施了城市西区20万吨自来水厂、青城山污水处理工程、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区供排水管网加速恢复建设,完成了外北街延伸段、柏条河中桥建设和二环路绿化改造,恢复了内二环路、柏条河桥、江安河桥、走马河桥、蒲阳河桥建设,启动了南桥保护性项目、幸福路南街段综合改造、光明街延伸段建设和向峨、虹口、龙池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功能在恢复中实现新提升。

积极推进崇彭500KV、灌清(聚源-胥家)110KV电网建设,新建天然气管道90公里,建成了蒲阳-向峨天然气管线工程,接通了向峨安置点天然气,启动了农村12处通讯机房建设,新建14处乡镇移动服务中心,城乡能源和讯息保障达到新水平。

——社会事业项目全面启动。

落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建项目144个。

建成都江堰中学新校区,新建小学、聚源中学、向峨中学、市医疗中心等67个项目开工建设,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中心、计生服务站等22个项目加快推进,电视差转台迁建、体育中心田径场看台建设加快实施,综合社会福利院、友爱无障碍学校启动建设,建成乡镇残疾人康复站8个,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上海援建项目高效实施。

中央确定由上海市援建我市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群众,以最高的热情、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展开对口援建工作,以项目投资总额65亿元、对口支援到位资金近13亿元、启动援建项目87个的显著成效,实现了“三个走在全国最前列”。

上海市16位领导先后到我市视察指导对口支援工作,亲历亲为、靠前指挥,上海人民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上海各界踊跃参与、倾力支援,全方位实施项目援建、产业扶持、就业援助、社会服务、维护稳定等对口支援工作,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地推进了我市灾后重建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带动效应。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征地拆迁,快速完成“七通一平”,确保了对口支援项目顺利实施。

充分依托援建平台,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引导两地企业合作发展,促进产业恢复提升。

两地56家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协议48个,投资额达40亿元。

在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对口支援指挥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上海市1900万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突出重点,振兴产业,市域经济活力逐步显现

——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速恢复。

大力开展了二王庙、伏龙观、天师洞等重点文物修复和景区基础设施抢修,青城山-都江堰景区9月29日恢复开放,10-12月共接待游客32.32万人,实现景区门票收入1859.17万元。

全市星级酒店、商务酒店、社会旅馆、农家乐恢复比例分别达到58%、36%、53%、38%,旅游接待能力稳步恢复。

成功举办清明放水节、“关爱都江堰、感恩全社会”等活动。

及时推出地震特种旅游线路,全面展示了都江堰震后依然美丽的形象。

全年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分别恢复到2007年的55%、54%。

全市商业网点恢复面达90%以上,城乡商贸日趋活跃。

——工业经济逐步复苏。

加快推进企业恢复重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面达94%,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2.5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3亿元。

加快工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工业集中发展区6.67平方公里土地储备。

10万平方米复式工业厂房、污水处理厂、2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房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建园区道路13.3公里,蒲阳110KV变电站建成投运,迁改电力线路33公里,园区供排水、燃气管网进一步完善。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新引进工业项目40个,协议投资57.77亿元,比2007年增长35.5%,其中江瀚工业、晨明电动车等上亿元项目15个。

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拉法基第三条生产线、普什宁江研发基地、浩旺机电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康祺家电产业园等项目恢复开工,遛洋狗食品、恒驰伟业、龙鼎镁铝等项目建成投产。

——现代农业实现恢复性发展。

恢复龙头企业40家、恢复面达93%。

新增规模流转土地面积4万亩,新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家,新发展猕猴桃基地1万亩、茶叶基地2000亩,启动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向峨“四个万亩工程”⑷试点示范建设。

落实粮食直补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惠农政策资金3358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

成功举办都江堰市优质农产品上海专场展销会,建立了特色农产品上海市场绿色通道,猕猴桃、茶叶、泡菜等农产品“零费率”进入世纪联华、城市超市等上海批发零售市场。

新发展农村专合组织5个,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疫情测报网络和重大疫情快速扑灭机制不断健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灾后重建机制更具活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机遇,率先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加快试点扩面。

确权颁证全面展开,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60418本,农村房屋所有权证3482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326本,林权证443本。

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率先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20个,流转承包地经营权842宗、林权6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5宗,产权流转资金总额突破6亿元。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启动耕保基金建设,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灾后重建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颁发了农村联建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获得农房抵押贷款3068户1.18亿元、乡村旅游产业抵押贷款7户315万元,为农村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灾后重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及时研究制定了城镇居民住房、农村住房重建实施意见,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商贸旅游文化产业、新型工业、现代农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恢复发展的意见,为加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出台了扶持居民安居置业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激活房地产业,加速居民安置注入了政策活力。

制定了农村产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社会资金参与安居房建设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等配套政策,初步构建了与城乡重建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投融资平台融资成效更加明显。

改革和创新国有融资平台投融资模式,兴市公司、新城公司、国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全年融资45.8亿元。

清理收回闲置土地598亩,新增储备土地4243亩,通过储备土地融资29亿元。

成立了浦发银行都江堰支行、金都村镇银行,发放贷款13亿元,为灾后重建项目、“三农”发展、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拓宽了融资渠道。

扎实推进金融生态区建设,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0.71亿元、贷款余额101.29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96.48亿元、41.52亿元。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

坚持“围绕重建抓招商,抓好招商促重建”的思路,全年引进成都市外项目32个(包括新建、续建和技改扩建),引进成都市外资金123.7亿元,实际到位10.98亿元。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4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3.5%。

六、紧贴民生,办好实事,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恢复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快速恢复。

全力恢复教育教学秩序,搭建板房学校45个,6月23日全市69799名中小学生实现全面复课。

组织全市3552名高三学生异地复课并参加高考,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线1014人。

成功组织1200名职高学生赴上海学习。

加快恢复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搭建板房医院25个,8月29日全面恢复医疗秩序,对1818名地震出院伤员实施后续治疗。

大力恢复公共文化服务,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双争”⑸创建活动,着力重建精神家园。

——就业社保工作不断强化。

全力促进灾后城乡就业,迅速恢复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73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立劳动保障站。

通过上海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就业夜话”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2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012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2.6万户,城镇登记失业率8.1%。

切实强化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2.5万人,参保率达87.5%。

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调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继续抓好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巩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深入落实灾区社保特殊政策,发放参保人员社保补贴1151万元、停产歇业企业失业保险金1148万元。

——救济救助措施更加有力。

及时落实灾后救助政策,震后前三个月对受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4.8亿元,对“三孤”人员和遇难、失踪、重伤残者家庭等对象发放后续三个月生活救助金1848万元。

全力做好“五保一储备”⑹工作,向受灾群众发放棉被7万余床、棉衣裤5.7万套、电热毯1.2万余床,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发放救助粮食25495吨、食用油1000吨。

全面推进城乡低保改革,6895名城镇人口、14089名农村人口纳入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大力实施教育资助工程,投入110万元,解决了549名贫困学生入学困难;拨付救助金330万元,对城乡21857名低保对象实施了医疗救助;大力实施助老敬老工程,扩大高龄老人生活补助发放范围,大幅提高高龄老人补助标准和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生活费标准;完成安身工程及低保户危房改造158户,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12户。

向残疾人员发放轮椅856辆、专项补贴262万元。

红十字会和慈善会救济救助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募集救灾资金6.8亿元。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全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9‰。

实行晚婚晚育及城镇无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率先实施安置点人口计生人性化服务和“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

扎实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深入贯彻《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

全面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深入开展大气、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切实加强对紫坪铺库区和柏条河、徐堰河等重点饮用水源水质监控和保护,依法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3家,确保了成都平原饮用水源安全。

开展了东风渠等21条中小河道水污染治理,修建沿河截污管道1900米,封堵沿河排污口75个。

七、把握关键,标本兼治,社会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切实强化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涉藏维稳、奥运安保、灾后维稳工作成效突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先后开展10余个专项行动,快侦快破了一批犯罪案件,公处了一批犯罪分子。

建立安置点警务室、警务工作站、警民联系点,实行“五警联勤”⑺,有力维护了受灾群众安置点治安秩序。

恢复城市图像监控系统,组织以工代赈人员强化群防力量。

震后,全市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6.9%,受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治安大局始终保持平稳。

——全力化解社会矛盾。

全面把握灾后社会矛盾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最大限度给予受灾群众人文关怀,妥善处置了涉灾维稳工作。

全面梳理不稳定问题14类、700余条,及时化解了出租车、非法营运三轮车等群体性事件,有效遏制了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等行为。

全面完成农村“普九”教育债务化解,启动了村道建设债务化解。

积极整合群防群治资源,组建了都江堰市防控应急处置大队,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突出抓好安全生产。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实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及道路交通、消防、防汛、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专项整治,扎实推进灾后城区房屋、道路、桥梁、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安置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了安置点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和防火、防雷、防汛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全年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了28%、11%、11%、23%。

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了灾后食品、药品消费安全。

八、规范运行,提高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坚持重大问题同市政协协商,重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建议和意见,主动接受民主监督。

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2件,建议批评意见175件,政协委员提案177件,办结率达100%。

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工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行政效能明显提升。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项目,保留259项,取消和调整141项。

全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⑻行政审批机制,在32个部门整合新设了行政审批科。

畅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化28个行政审批项目流程。

构建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万余条,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

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行政效能显著提高。

——反腐倡廉深入开展。

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灾后重建项目工程预决算、项目资金、救灾物资、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

不断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经济责任审计。

严格执行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制度。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坚持厉行节约,压缩公用经费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在去年的工作中,物价、气象、防震减灾、档案、统计、消防、民宗、双拥、人防、外事、移民、台侨、兵役、保密、地方志、老龄、关心下一代,工商、国税、地税、食品药品监督、邮政、烟草、盐业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为全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了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和灾后重建的显著成效。

历程异常艰难,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倾力援助、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和我市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给予大力支持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及兄弟区县、驻市单位,向广大海内外投资者和所有关心支持都江堰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特别要向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对口支援指挥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1900万上海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统筹城乡工作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成果运用还不充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推进工作的成效还存在一定差距;市域经济恢复提升还不快,经济总量还不足,产业发展后劲还不强,尤其缺乏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撑;灾后重建的资金保障、能源供给、人才支撑等制约因素还比较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社会管理还比较薄弱;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我市加快灾后重建的攻坚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年。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市作出了“都江堰要在全省灾后重建中走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省、成都市提出了“要加快灾后重建步伐、提前完成重建任务”的明确要求,对我市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寄予了殷切希望;“经济余震”尚未消除,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维稳压力明显加大,对我市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提出了严峻挑战;灾后重建奠定基础,扩大内需拉动投资,试验区建设注入活力,上海援建有力支持,对我市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创造了难得机遇。

因此,2009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相伴、困难与希望同在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市委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为主线,以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认真落实“四个优先”⑼,着力推进“四个突破”⑽,奋力开创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的新局面。

2009年主要目标建议:

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除高层外的城镇住房重建;8月底前基本完成学校、医院重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确保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水利、供电、供排水、环保等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以上,实现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基础,着力构建城乡恢复重建新格局

把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原则贯穿规划始终,加快完善市、镇、村规划,形成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