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083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

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

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

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

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

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

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

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

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

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

人。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

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

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

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

家文化。

C.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

系。

D.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

关系。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

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

群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

B.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

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

的交界处,国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C.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

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D.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摘自2019年2月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

 

世界四大湾区2018年经济数量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材料三: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

起点、痛点与奇点》来源:

中国网2018-07-03)

材料四: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湾区城市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长期存在“龙头之争”。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摘自《大湾区2035年目标来了》,经济观察报,2019年2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

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B.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

积、人口、GDP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GDP却

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C.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

仅有的。

D.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进一步促

进港澳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融合,并且将给香港澳门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

B.世界四大湾区均有各自的经济重点,其中,电子互联网产业成为四大湾区的

核心竞争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要想赶超其他三大湾区,不能不发展电子互联网产

业。

C.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这得益于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

的海港与空港,还拥有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

D.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果能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那么就可以

使粤港澳资源配置更优化,形成有机整体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

6.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哪些发展优势?

请结合材料简要

概括其中3点。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多彩端午

苗理洁

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

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

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

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

这些叶子都能卖钱!

”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

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

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

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

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

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

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

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

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

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这红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代代相传,谁人不晓五月初五吃粽子的来历?

又有哪家主妇端午时节不寻粽而去

呢?

我依旧来到老街,看见卖粽子的店铺里,台面上的粽子已经卖完,店主一家正忙忙碌碌赶着包裹下一批粽子。

端午未到,这家老店生意已火起来。

据民意调查,这是惠州城最好吃的五家粽子铺之一。

只见一个大木盆里,堆放着洁白的糯米、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

店主麻利调好料,几个巧手女子裹上绿色的粽子叶,用水草扎成一个个长方形、三角形还有四方形。

店家说放入大锅里蒸上个把小时即可出锅。

买粽人都是老街坊,有的就这么聊着笑着等着,等老店飘出浓郁的粽香。

暮色将老街与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托得温婉动人。

这是传统节日对人们无声的召唤,祥和的心绪,平安的场面令人心生温情,充满诗意。

民间传说五月是恶月,是毒月,也许源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爱戴他的百姓们痛恨这个日子罢,故而有了端午须除恶驱邪之说。

从我记事起,就知惠州城有端午节挂菖蒲、艾叶和桃枝的习俗。

我自然不能免俗呀,在市场仔细挑选一扎水灵翠绿的菖蒲、艾叶和桃枝带回家,随即挂在了房门。

原不知那春天里娇媚无比的桃树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驱鬼的神力,难怪有人在屋子

一角悬挂一把桃木剑求安定。

艾草与桃枝,是这样“共同联手”,在端午时节“守

住”百姓的家门。

艾晒干还可以制成条,就待端午之日用以点燃熏房。

其实,艾

草早已被医学证明有温筋活络、祛湿驱邪的作用,民间喻之仙草,许多百姓家中

有备待用。

那是古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端午时节,暑湿最盛,容易滋生疫症影响

人体健康。

古时医学不发达,艾这时节就派上用场,或吃或洗又或熏。

如果说,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而端午挂菖蒲,就是人们精神上的“防疫”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菖蒲象征为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因形状如剑,又称水剑。

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作正义的化身。

也有人插在花瓶驻厅堂中,寓意“剑”可驱邪除魅。

也许,

天赐菖蒲扎根多水的惠州,令乡野的溪边到处可见它亭亭玉立、飘逸俊秀的身影。

元代贯云石有著名蒲剑诗云:

“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

销尽锋棱恨转多。

”百姓心目中侠士般的菖蒲,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惠州人端午节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

根植民间土壤的惠州端午节,传承不变缅怀屈原的精神,在时代大踏步地前进中多彩地穿越,穿越。

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次第呈现人们心灵的风光,令整个端午节亮堂了,亮出一番秀色,亮出一番天地,亮到人们的心坎里⋯⋯

 

(苗理洁:

惠州本土女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政协惠州市文史研究员。

著有散文集《水城故事》《水运鹅城》等。

散文作品多描写惠州风情与市井生态。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中,“像个待嫁的新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惠州端

午节与众不同的喜庆鲜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四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惠东赤岸村“扒龙船”的热闹场面,是为

了渲染惠州端午节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

而改变的感慨。

C.文章第五段中,傍晚时分,惠州老街坊们在老店排队买粽子时有说有笑的画

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惠州端午节温馨的一面。

D.文章第六、七、八三段不仅详细介绍了惠州城端午节挂菖蒲、艾叶和桃枝的

民间习俗,还从科学角度解释了端午用艾的合理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划线处“人们心灵的风光”的含意。

(6分)

9.作者为什么说惠州的端午是多彩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

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

转御史,遭忧归。

光绪初,服阕,起故官。

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

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久之,迁给事中。

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

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

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

于是承修再陈三策。

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

还,乞归省。

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

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

朝廷不获已,许之。

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

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

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

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

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

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

议久之,暂与

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

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

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

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

/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

/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

举行,故又称“春闱”。

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分为院试、乡试、

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

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

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枢臣即

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

《战国策·秦策

一》: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

”鲍彪注:

“土地之图,人民金谷

之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

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

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

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

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

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

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

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

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

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

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

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

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5分)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

愁。

[注释]①使君:

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

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

“三分春色,二

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

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

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离骚》中,屈原以反问的语气表明即使受挫也不改志向的两句是

(3)李白的《蜀道难》中“

”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

折艰难,而“

”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

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

《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

“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

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

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

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

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

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

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

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

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闻名遐迩沧海桑田秀色可餐息息相关

B.如雷贯耳沧海桑田秀色可餐休戚相关

C.闻名遐迩岁月变迁色味俱佳息息相关

D.如雷贯耳岁月变迁色味俱佳休戚相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C.然而,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D.然而,中原地区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茶味纯,香气浓。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

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B.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健脾养胃,延

年益寿,而且还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之功效。

C.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健脾养胃,延

年益寿,而且还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

D.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

凉解暑,而且还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

20.下面是出自惠州知名景点的五幅对联,顺序已经被打乱,请你还原各对联,

按照上下联正确顺序排列,在横线上填写序号(5联顺序按上联序号由小到大排

列)。

(5分)

①穷天地万物之理②月色湖光共一楼③人文古邹鲁④我本西湖一钓翁

⑤圣贤以道证人天⑥苍苔白露生三径⑦究古今事变之归⑧山水小蓬瀛

⑨但知白酒留佳句⑩文字有神揭星汉

第一联:

___第二联:

___第三联:

___

第四联:

___第五联:

___

21.城市名片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特色,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从而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在下列表格中,你认为哪一组最能代表惠州,成为惠州的城市名片?

请你从该组选2~3个关键词,写一段推荐语,要求写出推荐理由,字数150字以内。

(6分)

西湖风情

西湖

苏轼

泗洲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