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2037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试题总分:

150分答题时间:

120分钟)

命题人:

薛伟吴学慧校对人:

万德彧审核人:

付文霞肖丹

温馨提示:

半个学期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流逝。

慨叹之余,我们沉静回首,检索收成,相信你们都会以平和的心绪、认真的态度在答卷中寻找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眩晕舷梯炫耀武力改弦更张

B.羡慕募捐幕天席地蓦然回首

C.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

D.舟楫逻辑开门揖盗缉拿归案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宫阙蓝宝珠光宝器攻城略地

B.貂婵踩高跷伏案疾书额手称庆

C.缴税捅漏子各行其是螳臂当车

D.思辨订书机无上光荣挑肥拣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让他免试入学。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C、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注心血扶育我,我对父母的感激真是罄竹难书。

D、犯罪团伙遭到严重打击后,仍然伺机企图死灰复燃,与政府作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

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

1汉语就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至尊地位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洞明人生世界

A、⑤②①④③⑥B、③⑥②④⑤①

C、⑤②③⑥①④D、③⑥①④⑤②

6.下列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我无法在它周围钉上铁丝,/我的篱笆桩没有这么结实。

B.知更鸟嚷着:

下雨了。

C.它们的身子/像两根黑皮鞭,/举起来向前抽打。

D.这时我感到太阳爬上我肩膀。

7.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

“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

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

又尝建言曰:

“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

“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

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

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

赋:

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悦:

取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

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

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

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

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

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11、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5分)

译文: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9分)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2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4分)

答: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

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分)

答:

(三)古诗文默写(10分)

13.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个人的突围

张华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

“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

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

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

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

先生宋蓬山训斥道:

“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

”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

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

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

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

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

这令张謇大开眼界。

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

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

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

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

张謇说: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

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

一个人的业绩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

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团,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

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

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

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

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

”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14.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

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

C、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D、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E、张謇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

(2)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

请简要概括。

(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6分)

(4)文章结尾说张謇“独来独往”“一生孤独”“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孤独的,孤独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请对此进行探究。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5、请仿照例句,用“不是……不是……而是……是……”的结构形式,以“生活”为开头各写一句完整的话。

(6分)

例:

梧桐,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是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生活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用武之地的人,即使到了瑞士也找不到领唱的舞台……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人生境界。

那些牢骚满腹的人寻找的种种原因,在某些人的眼中却常常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请根据自己的感悟,联系现实,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期中语文答案

1.C(AxuànxiánxuànxiánBmùmùmùmòC全读piāoDjíjiyījī)

2.【答案】B

【解析】A项“会”读“kuài”;C项“垠”读“yín”;D项“核”读“hé”、“侈”读“chǐ”。

3.D(A“珠光宝器”应改为“珠光宝气”,B“貂婵”应改为“貂蝉”C“捅漏子”应改为“捅娄子”)

4、【答案】C罄竹难书:

罄:

尽,完;竹:

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是贬义,指罪恶极其多。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解析】A、卓尔不群:

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B、如履薄冰:

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

D、死灰复燃:

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5【答案】D

【解析】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洞明人生世界,①汉语就仍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

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

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至尊地位。

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

6.A【解析】A.是一般陈述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铁丝”和“篱笆桩”是象征的表现手法。

B.拟人,“嚷”和“下雨”,把知更鸟当作人来写;C.比喻、拟人;D.拟人,“爬”显得亲和、俏皮。

7.C(A缺主语B有歧义D动宾不搭配

(一)文言文阅读

8、【答案】C【解析】赋:

动词。

交给,给予。

9、【答案】B【解析】②是“各道转运加按察使”所为,不是包拯,⑤是间接表现

10、【答案】D【解析】不是担任监察御史时,而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

11、【参考答案】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译文: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得分解析】:

①缘,趁着,顺着;②率,皆、都;(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③遗,赠送、给予;④才,仅仅、只;⑤语意通顺1分。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译文: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刻之风(或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或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恶行(或虽然嫉恶如仇),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

【得分解析】:

①句式: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状语后置;②恶,厌恶;③务,致力于,极力从事;④嫉,憎恨;⑤语意通顺1分。

12.

(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

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生活不是毫无目的的忙碌,不是逆来顺受的应付,而是人生奋斗的快乐,是幸福美满的享受。

13.

(1)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故不积跬步 (6).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14、

(1)AD (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两个得5分) B、“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属于无中生有;C、“认为应该独善其身”理解错误,原文说“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E、”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理解错误。

(2)(6分)【答案示例】第一次突围是科举考试,26年间参加了五次考试,最终考中;第二次突围是辞官回乡,实业强国,开始经济突围;第三次突围是人格突围,一生清廉。

(3)【答案示例】①不怕吃苦,执著,不服输。

从他努力读书,五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看出来。

②热爱祖国,以强国为己任。

辞官还乡,有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

③有胸怀和眼界。

不仅经营好自己的集团,还努力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

④清廉。

墓穴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

⑤甘于寂寞,忍受孤独。

(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4)【答案示例】示例一:

孤独有助于事业成功。

因为只有孤独,才会使自己静下来,不受外界干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如张謇不畏别人的眼光,为了中举付出26年的时光,参加五次科举考试,正是这种甘于孤独的精神使他最终获得成功。

示例二:

孤独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张謇的成功,源于他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

人可以甘于寂寞,但不能过于孤独,孤独会使自己变得狭隘,不容易打开思路,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陷入绝望,不易脱离困境。

由此可见孤独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应该多与人沟通、交往。

(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分析6分)

15.生活不是毫无目的的忙碌,不是逆来顺受的应付,而是人生奋斗的快乐,是幸福美满的享受。

文言文翻译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

“(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

“(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

“(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说:

“(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

”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他)曾经说:

“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