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988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docx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生物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寒假复习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二、良好开端

本节重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数学模型的建构);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难点:

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意义;群落的演替

三、成功之旅

【知识点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概念: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

(1)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

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以上特征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常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①五点取样法:

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时

②等距取样法:

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

2)标记重捕法——N(该种群的个体数量)=n(重捕个体数)×M(标记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适用于调查动物

例:

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有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

N:

50=40:

10,N=200只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例题1、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解析:

在进行标记重捕时应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如果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则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

所以A、B、D选项都是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

答案:

C

【知识点2】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特征

1.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物种和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图形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乙图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菌

丙图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甲图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垂直结构:

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意义: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实际上是生物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3)水平结构:

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

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的影响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①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次生演替:

定义: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2.群落演替的过程:

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例题2、下列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B.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C.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D.冰川融化而暴露的土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解析:

群落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分为两类。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答案:

D

四、考点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关于本专题的内容主要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特别是课标中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特别高。

另外对本专题的实验考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考查形式:

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的数学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考纲的要求。

预计2009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很可能会通过多种数学形式,重点考查种群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和群落的演替等。

五、小结

(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

4、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意义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选题(2分×20=40分)

1.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2.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

*4.如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A.图

(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

(1)、图

(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

(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

(1)、图

(2)、图(3)都是稳定型

5.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7.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如下图所示)。

某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

A.Ⅰ和ⅡB.Ⅱ和ⅢC.Ⅰ和ⅢD.Ⅲ和Ⅰ

8.某细菌种群随时间延续营养物耗尽,由于突变的原因出现了新菌株,它们能够利用原来菌种产生的有害代谢废物。

以下各图中能反映上述菌种发展趋势的是()(注:

M代表菌种的数量)

*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J”型、“S”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分别是

①②③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0.近年来,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11.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12.青霉菌在生长期间能分泌青霉素,它能抑制周围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青霉菌与这些生物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种内互助D.寄生

*13.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14.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冬虫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菌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15.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6.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是红藻,直接影响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

17.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高低D.生物种群特征

1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

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

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

19.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

20.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二.多选题:

(3分×5=15分)

*21.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食其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关系中,属于种间斗争的是

A.敌害与鳄鱼B.鳄鱼与小鸟C.鳄鱼与小虫D.小鸟与小虫

*22.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23.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是

A.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

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

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

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生命力变得特别强

24.下列选项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25.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有5只。

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的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45分)

26.试根据下边“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

(2)图中I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多选)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I、Ⅱ、ⅢB.Ⅱ、I、ⅢC.Ⅲ、Ⅱ、ID.I、Ⅲ、Ⅱ

(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四条思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其自然

(4)如果按照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排列,(3)的顺序是

28.有人连续几年在4月至7月间,对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几种生态因子进行调查,几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对调查数据整理如图(曲线仅表示变化趋势)

请通过分析图中所示各生态因子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回答:

(1)在4月至7月间,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总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发生较大变动,影响这种变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判断的依据是。

(2)在4月至5月上旬,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和现存浮游植物有机物总量均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在5月中旬开始,两者又都明显下降,主要的原因是。

(3)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出现迅速增长,但这段时间现存浮游植物有机物总量并未增加,原因是

2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物总数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太阳能(B)的变化趋势,请据图分析回答:

(1)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和发展的时期,第40年开始进入的时期,此时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

(2)根据曲线A,分析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3)若该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在10~20(年)中影响曲线B变化的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

30.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如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

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_____________。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写出两种方法)

、。

31.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

(3)迁入种群在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32.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国”。

楼兰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草原生存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作用。

(2)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

(3)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明白()道理。

(4)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A.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

B.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

C.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D.次生演替在其后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树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就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3.下图表示某鼠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下图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2)对该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一定范围内,t1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在t2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并捕获未标志的30只,标志的10只,该鼠的种群数量应为()

A.大于100只B.等于100只C.小于100只D.约为75只

(3)该鼠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5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D

A

B

C

C

B

D

A

C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D

C

B

A

ACD

AC

ABC

BCD

AB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5分)

26.提示:

解答本题应综合运用生物学科内的知识。

如性别决定、种群特征等。

本题为应用型题目,由于人口发展问题涉及环境、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内容,必将成为综合试题的热点,理应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平衡发展。

根据遗传学知识和种群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图形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

(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男性产生X、Y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

(2)Ⅰ阶段年轻的个体数量较多,说明出生率增高;(3)Ⅱ阶段年龄小的个体较少,年龄大的个体较多,说明出生率在不断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推行计划生育取得实效。

答案:

见上

27.

(1)BC

(2)A(3)C(4)CABD

28.

(1)无机养分的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随无机养分量的变化而变化。

(2)水温上升,光照逐渐增强,捕食浮游植物的浮游动物量少,浮游植物大量增加;无机养分逐渐减少,浮游动物个体数增加,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捕食消耗(3)被浮游动物捕食消耗

29.

(1)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生态平衡自动调节能力

(2)消耗者(捕食者)的数量不断增加(3)光照强度

30.

(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2)增加(3)出生率计划生育

(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引入害虫天敌、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其它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31.

(1)Sd

(2)b(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4)食物减少,天敌增加

32.CBAD

33.

(1)B

(2)B(3)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4)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