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958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docx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1、雄浑(豪迈雄奇):

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2、豪放(豪迈奔放):

 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

  

3、沉郁(深沉蕴藉):

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4、悲慨(慷慨悲壮):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

6、冲淡:

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7、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⒏清新(清新明丽):

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

⒐明快:

明白通畅,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10、委婉:

即含蓄,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11、婉约:

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腻如抽丝。

12、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13、幽默讽刺:

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14、简洁:

即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15、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16、苍凉:

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

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

你认为呢?

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

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参考答案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

一、“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三、“寒”。

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四、“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往。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六、含蓄委婉(或:

深沉蕴藉)。

颔联:

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

“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七、本诗语言质朴浅近,准确精练。

描写的是太阳冉冉升起,拨开江上迷雾,淘金姑娘散满在江弯淘沙拣金,上层社会的首饰金印,都是劳动者从沙中浪底拣来的。

有的字用的很是准确精练,如“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满”字写出了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者的劳动早已开始。

“尽”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

 

附鉴赏:

一、苏轼《东坡》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

“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

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

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

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

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二、杜牧《寄远》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

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

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

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三、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本诗全篇不犯一“梅”字,亦不涉一笔梅之形态,而处处是梅,句句是梅,梅之精魂化为雾霭,笼罩全诗,令人时时领其清馨,而未睹其迹。

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之谓乎?

起句“天涯疏影伴黄昏”,境界渺远凄清。

百嘉村未详在何处,既称“天涯”,自当甚远于故里。

“疏影”、“黄昏”,中间一“伴”字,便新意摇曳,可圈可点。

“疏影”者,梅花临水之影也,“黄昏”者,谓诗人时处寂寞黄昏。

此际,唯梅之疏影默默,伴我悄度黄昏,天涯之人、天涯之梅,同为沦落,相伴有情,此情何凄!

  天涯黄昏伴梅,此际诗人情怀之凄清究属何如?

所思又为何者?

次句“玉笛高楼自掩门”,即是作答,又妙在不正面作答,但言故园此时,亦高楼寂寞无主,门户自掩,暗中透露思乡之怀,与上句“天涯”相应。

此句纯是梦境,观第三句可知。

“玉笛”,语本李白《黄鹤楼闻笛》诗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则玉笛声起,梅随之落,故园正是落花时;有此二字,此句字面无梅而实有梅矣,又与上句“疏影”相应。

或曰:

高楼既无主掩门,玉笛何人所奏?

作此问者,犹未为解人。

此句既是梦境,自可依稀仿佛,正不必坐之以实;诗人着“玉笛”二字,但为梅花所设,至于笛声出自何人,是虚是实,谅非其所措意者也。

  第三句“梦醒忽惊身是客”,从次句跌出,又紧承首句。

“梦醒”,知次句全在梦中,知首句之梅影伴我,实不能慰我寂寞,适足以催我入梦,于梦中求故园梅花以慰我。

言“身是客”,则故园高楼,去我实远,梦中依稀,实亦不能慰我寂寞。

次句语意甚为显豁,细想之,则有百愁萦缭、无可奈何之慨。

  末句“一船寒月到江村”,承上“忽惊”而来。

梦醒惊起,故园之梅固已渺如,天涯之梅亦悄然远引,不复为伴。

一梦之间,诗人已度黄昏,所乘孤舟,已到江村,此时,惟有清寒月色载满船中而已,令诗人心神皆凄。

此句境界,沈德潜所谓“清绝”是也。

然此句中果有月无梅乎?

非也。

曰:

有月即有梅,月即梅也、梅即月也。

古人咏梅,每及于月。

高启《梅花》九章,乃咏梅之杰作佳构,亦有“月明林下美人来”、“淡月微雪皆似梦”、“愁在三更挂月村”、“夜月初来树欲空”、“月寒深浦泣珠颜”、“帘外钟来初月上”、“夜色朦胧月亦香”、“断魂只有月明知”诸句,九章中几乎章章见月,可谓真知梅月之不可分者。

然则揣古人之意,将谓月乃梅之精魂所幻乎?

若信然如此,则诗人梦醒所见之一船月色,又岂得无梅,又安能谓非天涯梅、故园梅精魂一时皆至,幻托于月,以慰诗人寂寞?

  但月亦终不能慰诗人寂寞——故园高楼若不可睹,此身若犹在天涯,则此寂寞将长随诗人,挥之不去,绝非外物可得解慰。

故此月虽含笼梅魂,然由诗人感来,则不能不为“寒月”,盖其心境已寒,故月亦寒意瑟瑟矣。

一“寒”字,点出本诗凄清之境,由此可推知,全诗莫不在寒中,疏影、玉笛、高楼,亦无非寒影、寒笛、寒楼而已,不寒者在梦中,梦醒来皆是寒。

  本诗题曰“见梅花”,知诗中之梅,为天涯客子眼中之梅,非寻常之梅。

然诗以梅魂托于月,以一“寒”字摄出天涯客子眼中梅之神。

四、朱淑真《秋夜》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出身仕宦之家,曾随夫游宦吴越荆楚之间,相传她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写道:

“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

《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

  前两句叙事。

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

“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

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

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

“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

杜甫诗云: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

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

“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

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

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

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

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

“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

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

“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

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

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

“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五、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

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

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

“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

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

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

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

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

“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

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

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

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

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

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

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

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

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

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

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

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

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六、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

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

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

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

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

“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

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

这种写法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

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

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

“龙蛇”这里是借喻,代指志士。

“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

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七、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是《浪淘沙》九首中的第六首。

诗人着意描写淘金妇女的劳动,歌颂了劳动的创造力,立意警拔高远。

 

诗一开头,给读者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晨江漉金图:

一轮初阳冉冉升起,朝晖轻缓地拨开了笼罩在江面上的晨雾,江中小洲渐渐显露出明净秀美的轮廓。

成群结伴的淘金姑娘,正散满在江湾辛勤地淘沙漉金。

这时,阳光已驱散晨雾,说明她们已淘洗了好长一会儿了。

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优美如画的鲜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场面的壮美,表现了对她们的劳动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

 

后两句,作者的诗思从江边场景宕开,从转折对比中提炼出高远的深意。

前两句讴歌了淘金妇女们的劳动,顺接来写,固然可以,但不会产生警人的力量。

诗人别具慧眼,择取标志上层社会富贵奢靡功名权势的首饰与金印来立意,指出权贵们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过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

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

 

这首诗以明快而又婉转的民歌风调,表现了深邃高卓的思想。

语言质朴浅近,精炼准确,很有特色。

首句“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第二句的“满”字,既写出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劳动早已开始。

这些通俗字眼,从生活直观中提炼出来,熔入诗中,形象而富有动态美。

第三句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却不嫌堆砌,反见其神思飞动,用词精警。

第四句一个“尽”字,充分揭示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

正因为这样,这首意境深警的喻理小诗,才这么耐人寻味,这么给人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