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1457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五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同步训练

1、选择题

1.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

有人表态:

“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

”民众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2.在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仅用了两年时间。

科学家们的努力,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使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3.2010年10月1日18时,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美联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4.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难关的重任。

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早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公斤难关在1958年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已经得到解决

5.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此规划制定的背景有(  )

①三大改造的进行②一五计划的完成③国民经济的恢复④导弹氢弹研制成功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

6.

“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

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

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

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

”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7.

2014年9月18日,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中国核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座谈会。

会上回顾了世界上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时间。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这主要表明(   )

A、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

B、第三次科技革命威胁着世界安全

C、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D、新中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8.

1949年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下列事件按其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②“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③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9.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一20、歼一10C.红旗一22等六款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

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10.

1962年12月,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指出“现在太平洋地区存在的危险将急剧增加。

我们必须认真看待这种威胁。

即使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能够成功研制原子弹。

”这表明中国研制核武器

A.有苏联的技术援助

B.速度超出了美国预料

C.受到美苏两国制裁

D.被美国政府密切关注

11.

邓小平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

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

12.

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双方商定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予以配合。

上述会谈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B.“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

C.中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

D.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

13.

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合成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4.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

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这反映出

A.毛泽东认识到独立研发科技的重要性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作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5.“‘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20年代,人们在制作星表时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不是完美的椭圆,天文学家们经过计算认为,在天王星附近可能有一颗未知行星在干扰其运动,并算出了这颗行星的位置。

1846年,德国天文学家加勒在认定的位置上果然找到了这颗行星,后命名为海王星。

材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海王星的发现依据的是哪位科学家的什么理论?

另举两例说明该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上述新华社电讯报道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

“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

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问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

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卷答案

1.C

新中国的科技。

袁隆平是科学家,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

 

2.B

本题考查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国在核武器研究领域内的迅猛发展,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核武器的迅猛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3.B

新中国的科技。

注意题干中的“空间技术”的要求,如A选项就首先不符合这个要求。

我国“空间技术”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二个里程碑就应该是“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4.C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

该题考查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在1973年取得突破的,属于文革期间,故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大放“生产卫星”的情况不属实,故B错误;D项没有把握对其功用认识的程度,错误;C项的评价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为正确选项。

5.B

三大改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归纳运用,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地知道“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具体时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在1956年,①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符合题意;②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时间不合题意;③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建国初,符合题意确;④导弹氢弹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合题意,据此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6.A

根据“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故选A。

7.A

考点: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核技术。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中国的核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即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自身不会威胁着世界安全,选项B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核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表明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D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是在1967年,“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2003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是在1980年,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时间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时间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时间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A

由“六款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亮相阅兵式,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强军”战略成效显著,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和“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排除B、C、D。

10.D

根据“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指出”“即使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能够成功研制原子弹”,表明美国密切关注中国研制核武器的问题,故D正确;A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合“即使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能够成功研制原子弹”,排除A;中国1964年研制原子弹成功,美国1962年即指出“中国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能够成功研制原子弹”,中国研制核武器速度没有超出了美国预料,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即使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也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能够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准确解读,结合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分析解答。

11.D

【试题解析】1977年中美关系改善前,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为中国引进大量美国科技非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能力能及,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注意材料时间“1967年8月”和题干要求“直接历史背景”,材料中反映了美日之间就中国核武器达成的协议,其直接历史背景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核垄断,故本题答案为C项;A项是1950年;B项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了“尼克松主义”的萌芽主张,故D项与材料不符。

13.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下台是1964年,这一年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故被美国方面称为“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A项正确。

1965年,中国首次合成人工结晶牛胰岛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4.A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

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认识到独立研发科技的重要性,故A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新中国作出“两弹一星”的决策,故C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新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故D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背景

15.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解题时注意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6个部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委”“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据此BCD的表述均题意及史实相符,而A研制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材料无法体现。

故选D。

16.答案:

(1)科学家:

牛顿;理论:

万有引力定律。

准确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解释了潮汐成因。

(2)事件:

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成就: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成功升空;中国还是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90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不是完美的椭圆”“天王星附近可能有一颗未知行星在干扰其运动,并算出了这颗行星的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这依据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物理知识举例即可,如潮汐成因、地球平均密度和扁平率计算等。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卫星发射成功”“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并结合所学得知,该电讯报道的是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第二小问注意题干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空间技术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

17.

(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

说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

(2)水稻杂交技术。

(3)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表达了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而材料二主要表达了中国要靠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所以综合起来就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靠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之类的答案均可。

(2)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杂交水稻,所以隆平是用水稻杂交技术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本问就是要分别回答出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的影响、载人航天飞船上天产生的影响,分别回答即可,例如,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防力量,对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