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059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docx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认识比

课题:

比的意义

主备人:

潘光娣

教学内容:

第11册第68~70页的例1、例2及相应“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再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学例1,再回答下列问题:

⑴教学例1后,我又知道了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那就是。

⑵写出下面的比:

22比31写作31比22写作

⑶说出3﹕2各部分的名称:

⑷我们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2﹒完成第68页的“试一试”。

⑴题中的四个比表示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⑵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①份②份③份④份。

⑶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3﹒自学例2,再回答下列问题:

⑴教学例2后,我又知道了两个数的比表示。

⑵900﹕15表示,比值是,这个比值就表示。

4﹒通过预习,我不太理解的问题是: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比和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2﹒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为什么?

三、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巩固提升

1﹒完成第70页“练一练”

第2题的比值表示笔记本的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第2、3题。

四、当堂检测

1﹒判断题。

只能读作四分之三。

()

⑵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

⑶明明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明明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8。

()

2﹒阅读第71页有关“黄金比”的知识。

3.思考:

足球赛的比分2﹕0,是数学上的比吗?

为什么?

教后记:

 

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主备人:

潘光娣

教学内容:

第11册第70~71页的例3、例4及相应“练一练”,练习十三第6~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知道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会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重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再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复习

⑴什么叫比?

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⑵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

2﹒自学例3,再回答下列问题:

⑴比的基本性质中哪几个词要特别注意?

⑵括号内的“0除外”是指什么数不能为0?

为什么不能为0?

⑶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自学例4,再回答下列问题:

⑴化简12﹕18,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

⑵化简

,为什么要同时乘12?

⑶化简1.8﹕0.09,为什么要同时乘100?

4﹒通过预习,我不太理解的问题是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什么?

2﹒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什么?

3﹒小数比化简的方法是什么?

4﹒化简比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展示激励、巩固提升

1﹒完成第71“练一练”1、2题

思考:

化简1.25﹕2有没有简单些的方法?

2﹒完成第73练习十三第7题。

化简后你发现了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不同大小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吗?

3﹒完成第73页练习十三第8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还有。

二、当堂检测

练习十三第6题。

拓展练习:

化简下面各比。

0.25﹕

﹕0.5

教后记:

课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

主备人:

潘光娣

教学内容:

第11册第73~74页练习十三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

2﹒进一步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

3﹒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重难点:

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再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复习

⑴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作用?

⑵化简比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如何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

⑶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

2﹒完成第73页练习十三第9题。

3﹒我不太理解的问题有。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你认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联系?

2﹒完成第74页练习十三第13题。

思考:

怎样确定哪一杯最浓?

3﹒完成第74页练习十三第14题。

你觉得哪种斜面更省力?

4﹒自我检测。

⑴男工人数是女工的

,男女工人数的比是()。

⑵一本书读了55页,还有45页没有读,已读与总页数的比是(),比值是()。

⑶长方形长工2分米,宽1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比值是()。

⑷16﹕20=32﹕()=()÷10=

=

=1.6﹕()=()﹕0.2

⑸六

(1)班男生与女生人数比是4﹕5,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⑹比的前项、后项都乘

,比值()。

⑺在8﹕9中,如果前项增加1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⑻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24﹕

6.4﹕0.162.25﹕90.6﹕

三、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还有。

四、当堂检测

练习十三第10、11、12、思考题。

教后记:

 

课题:

按比例分配

主备人:

教学内容:

第11册第75页的例5及相应“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认识连比。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方法。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再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复习

⑴白兔只数与灰兔只数的比是3﹕2,()只数是()只数的

⑵男生有20人,女生有23人,()人数是()人数的

2﹒自学例5,再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是怎样理解3﹕2的?

⑵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⑶你打算怎样检验,写出检验过程。

3﹒试一试

⑴你怎样理解“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这句话?

⑵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哪些分数,在下面列式计算。

4﹒通过预习,我不太理解的问题是。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例题与“试一试”的题目及解答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讨论:

这道题与前面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你会解答吗?

独立完成。

三、展示激励、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讨论:

题中只有比,没有总量,如何解决?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42,它们的比是4:

3,甲数是多少?

3﹒四年级有140个男生,男生与女生的比为7:

8。

女生有多少人?

四、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还有

五、当堂检测

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后记:

 

课题:

按比例分配练习

主备人:

潘光娣

教学内容:

第11册第76~77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养成良好的教教学惯,掌握科学的观察、猜想、验证方法。

重难点:

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再备

一、教学过程:

五、预习导学

1﹒完成练习十四5、6题。

2﹒一批彩电,卖出的与总数的比是3﹕7,剩下的占总数的

,卖出与剩下的比是()。

3﹒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的比是1﹕2,顶角占内角和的

、底角占内角和的

4﹒一种盐水盐和水的比是2﹕5,要配置这样的盐水4.2千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思考:

当药粉是400克时,要求的水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

当水是400克时,要求的药粉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

2﹒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讨论第3小题:

要求“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剩多少吨?

石子又增加了多少吨?

”可先求出什么?

3﹒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讨论:

⑴第1题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可能分别是多少?

⑵第2题周长为16厘米的长方形,长与宽的和一定是多少?

3﹒完成思考题。

讨论:

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

1,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你有哪些简单的方法?

三、展示激励、巩固提升

1﹒把一段长96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是5:

4:

3,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出发,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为11:

9,快车与慢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有一块菜地共720平方米,用它的

种西红柿,其余的种黄瓜和茄子,黄瓜和茄子占地面积的比是5:

7,三种菜地各占地多少平方米?

4﹒五

(1)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14人,求男女生各多少人?

四、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还有

教后记:

 

课题:

大树有多高

主备人:

潘光娣

教学内容:

第11册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比较的过程,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问题。

2﹒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教学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重难点:

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

集体备课部分

个人再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量量比比

⑴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⑵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

(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

竹竿长/cm

影长/cm

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又发现了什么?

2﹒通过预习,我不太理解的问题是。

二、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同一时刻,在南京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与在北京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会一样吗?

为什么?

2﹒关于竹竿高度与影长的规律,怎么描述才严密?

3﹒根据上面得出的规律,推想一下,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4﹒如果当时测出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竹竿的影长是10米,你知道这根竹竿有多长吗?

5﹒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并实际操作一下。

6﹒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

为什么?

三、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还有。

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