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979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ocx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何镔高明友戴雪梅李森华潘军

曹正龙张贵荣程继明戴书陈项梅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239300)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成功的在人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幽门螺杆菌(H.pylori)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H.pylori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已公认,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密切相关[1]。

近年研究表明,HP感染在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代谢疾病和皮肤病等的发病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2]。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列为第I类致癌原。

因此抑制和杀灭HP是防治胃病的重要途径之一[3]。

HP的感染率极高,在发达国家占成年人的30%—50%,发展中国家为40%—8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40%—90%,平均59%[4]。

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为消化道肿瘤及其它消化道疾患高发地区,有必要开展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了解哪些人群易感染HP,尤其在中医临床分型上与HP感染有何相关性,本项研究共完成病例1295例,HP阳性639例,设对照组HP阴性65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1295例患者,均来至我院住院与门诊2010年1月-2013年12月。

639例HP+患者中,男性379例,占59.31%,女性260例,占40.69%,年龄<18岁14例,占2.19%,

18-40岁149例,占23.32%,40—60岁372例,占58.22%,>60岁104例,占16.27%。

对照组656例HP—患者中,男性360例,占54.88%,女性296例,占45.12%,年龄<18岁的39例,占5.95%,18—40岁的142例,占21.64%,40—60岁362例,占55.18%,>60岁的113例,占17.22%。

1.2中医分型

中医分型标准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5]、《消化病诊疗指南》[6]、《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7]制定。

确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湿困脾胃型、胃阴亏虚型、寒热错杂型、胃络血瘀型8种证型。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攻撑两胁,嘈杂泛酸,胸闷纳少,嗳气或矢气则舒,心烦易怒,喜太息,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脾胃湿热型:

胃脘胀满或灼痛,口苦、口黏、口臭,口渴不欲饮,头身重着,暖气,纳差,吞酸,嘈杂,大便不爽或秘结,舌苔黄腻或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脾胃虚弱型:

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柔软,食后或劳累则加重,纳少乏力,呃逆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缓。

脾胃虚寒型:

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遇冷或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纳少便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口淡流涎,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

湿困脾胃型:

恶心呕吐,脘腹痞胀、隐痛,口腻纳呆,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胃阴亏虚型:

胃脘隐隐灼痛,或胃脘嘈杂,饥时较甚,似饥而不能食,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舌面有裂纹,口燥咽干,纳呆干呕,手足心热,身体消瘦,大便干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寒热错杂型:

胃脘隐痛或胀痛,胃脘痞硬,暖气反酸,口苦口干,大便干结或时溏时干,腹中雷鸣下利,舌红胖,苔白黄相兼或黄腻,脉弦细或滑数。

胃络瘀血型:

胃痛如刀割或针刺,痛有定处,痛彻胸背,痛势较剧,按之痛甚,食后痛甚,夜间为甚,呕血或黑便史,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1.3病例选择

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因消化道疾病在本院门急诊及病房患者1295例,诊断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①有上消化道症状;②1周内经相关检查证实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反流性食管炎、胃窦粘膜组织学HP检查。

或13c呼气试验检查;③1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或抑酸剂;④无肝、肾功能障碍。

2、检查方法

电子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及HP检测,或13c呼气试验检查

3、结果

中医分型结果提示,639例HP+患者中肝胃不和型140例,占21.91%;

脾胃湿热型186例,占29.11%;脾胃虚弱型110例,占17.21%;脾胃虚寒型64例,占10.02%;湿困脾胃型51例,占7.98%;胃阴亏虚型38例,占5.95%;寒热错杂型31例,占4.85%;胃络瘀血型19例,占2.97%。

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326例;与脾胃虚弱型和脾胃虚寒型174例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326例与湿困脾胃型和胃阴亏虚型89例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326例与寒热错杂型和胃络瘀血型50例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656例HP-患者中肝胃不和型188例,占28.66%;脾胃湿热型130例,占19.81%;脾胃虚弱型128例,占15.51%;脾胃虚寒型66例,占10.06%;湿困脾胃型51例,占7.78%;胃阴亏虚型39例,占5.95%;寒热错杂型25例,占3.81%;胃络瘀血型29例,占4.42%。

具体见表1.

表1:

HP阳性和HP阴性中医分型情况(例%)

分型

肝胃

不和

脾胃

湿热

脾胃

虚弱

脾胃

虚寒

湿困

脾胃

胃阴

亏虚

寒热

错杂

胃络

瘀血

HP阳性

82

12.83%

111

17.37%

62

9.70%

43

6.73%

36

5.63%

18

2.82%

14

2.19%

13

2.03%

58

9.08%

75

11.74%

48

7.51%

21

3.29%

15

2.35%

20

3.13%

17

2.66%

6

0.94%

小计

639

140

21.91%

186

29.11%

110

17.21%

64

10.02%

51

7.98%

38

5.95%

31

4.85%

19

2.97%

HP阴性

100

15.24%

75

11.43%

62

9.45%

42

6.40%

32

4.88%

18

2.74%

14

2.13%

17

2.59%

88

13.41%

55

8.38%

66

10.06%

24

3.66%

19

2.90%

21

3.20%

11

1.68%

12

1.83%

小计

656

188

28.65%

130

19.81%

128

19.51%

66

10.06%

51

7.78%

39

5.94%

25

3.81%

29

4.42%

 

表2:

各年龄段HP感染与否性别比较表(例%)

<18

18≤X<40

40≤X<60

≥60

 

HP阳性

379

5

0.78%

87

13.62%

221

34.59%

66

10.33%

260

9

1.41%

62

9.70%

151

23.63%

38

5.95%

小计:

639

14

2.19%

149

23.32%

372

58.22%

104

16.27%

 

HP阴性

360

24

3.66%

83

12.65%

186

28.35%

67

10.21%

296

15

2.29%

59

8.99%

176

26.83%

46

7.01%

小计:

656

39

5.95%

142

21.64%

362

55.18%

113

17.22%

表3:

HP阳性和HP阴性两组各年龄段中医分型比较表(例%)

分型

肝胃

不和

脾胃

湿热

脾胃

虚弱

脾胃

虚寒

湿困

脾胃

胃阴

亏虚

寒热

错杂

胃络

瘀血

<18

HP阳性

4

0.63%

6

0.94%

1

0.16%

2

0.31%

1

0.16%

0

0

0

0

0

0

HP阴性

11

1.68%

11

1.68%

6

0.91%

3

0.46%

3

0.46%

2

0.30%

2

0.30%

1

0.15%

18≤X<40

HP阳性

24

3.76%

80

12.52%

18

2.82%

6

0.94%

6

0.94%

5

0.78%

8

1.25%

2

0.31%

HP阴性

31

4.73%

69

10.52%

15

2.29%

11

1.68%

3

0.46%

7

1.07%

4

0.61%

2

0.30%

40≤X<60

HP阳性

103

16.12%

88

13.77%

43

6.73%

84

13.15%

15

2.35%

13

2.03%

11

1.72%

15

2.35%

HP阴性

134

20.43%

46

7.01%

97

14.79%

46

7.01%

17

2.59%

8

1.22%

9

1.37%

5

0.76%

≥60

HP阳性

9

1.41%

12

1.88%

7

1.10%

13

2.03%

29

4.54%

20

3.13%

12

1.88%

2

0.31%

HP阴性

12

1.83%

4

0.61%

10

1.53%

6

0.91%

28

4.27%

22

3.35%

10

1.53%

21

3.20%

4、讨论

我市为消化道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地区,地处皖东,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HP感染相关性胃病发病率较高,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特殊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与中医临床分型有一定特殊关系,各型比例情况有别于我国其它地区。

幽门螺杆菌为寄生于胃幽门部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重要的攻击因子,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均有密切关系[],可以损伤局部的胃粘膜,增加侵袭因素胃汝等和胃酸的分泌,削弱粘膜的防御和修复机能。

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有效地促进溃疡面愈合、降低癌变的发生率[9]。

辨证分型论治是中医传统的基本治疗方法,国内不少学者在探索HP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邹家华等[]脾胃研究认为,HP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梁晓星等[12]等HP感染性胃病患者分为45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脾胃虚弱、肝胃不和3型;蔡雯[13]等通过观察198例慢性胃炎,并进行分型,各型病人检测HP,发现寒热错杂和胃阴不足型HP阳性率高于脾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寒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郑惠虹[14]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高;虽然对HP感染的证型的认识不尽相同,但目前认同的有四型:

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15],中医药治疗HP感染性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研究更应进行以下工作

1、探索总结HP感染性胃病的中医证型辨证分型标准。

目前辨证缺乏客观统一标准,制定统一规范,科学可靠辨证。

2、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运用辨证分型探讨HP感染性胃病的相关性,找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寻求中医药辨证论治HP感染性胃病的新方法新途径。

3、制定HP感染性胃病的统一评价标准。

目前,临床常用的根除HP治疗方案有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及序贯疗法等,在临床治疗中根除HP感染中疗效肯定,但长期联合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大,易产生耐药性及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

[16]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按不同分型针对性治疗,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改善症状联合西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和耐药现象中,复发率低,价格低廉,有推广价值。

探讨总结中医临床分型,制定统一规范,进一步筛选有效方药,揭示中医药抗幽门螺杆菌的机制,发挥中医药诊治HP感染的优势这一新的课题。

HP感染在我国人群普遍存在,严重者将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全面地掌握HP的特性及效病机制,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根除HP感染及治疗HP相关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是中医药里清除HP上显示出一定优势,而且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进一步研究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

本项研究揭示:

HP感染相关性胃病的辩证分型比例依次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湿困脾胃型、胃阴亏虚型、寒热错杂型、胃络血瘀型

HP阴性相关性胃病的辩证分型比例依次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湿困脾胃型、胃阴亏虚型、寒热错杂型、胃络血瘀型。

其中HP感染患者中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所占比例较高,与其他两型分别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提示临床分型中以这两型为主。

各年龄段中以40-60岁HP感染率较高,占58.22%,其中男女性别比较以男性HP感染率较高,占34.59%,小于18岁大于60岁年龄段HP感染者比例较低,可能与所收集病例数少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在各年龄段中中医分型比例较高的为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其中以40-60岁年龄段脾胃湿热型为最高13.77%;18-40岁年龄段脾胃湿热型次之12.52%;提示HP感染者以18-60周岁年龄段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为最高,需要重点提示说明的是,本地区湿困脾胃型占有一定的比例,在HP阳性和HP阴性的患者中约占8%,提示在临床分型诊治中健脾化浊解毒亦为诊疗HP感染性胃病的重要治疗法则,临床辨证治疗结合抗HP感染治疗收效显著,改善症状明显。

本项研究项目不尽全面,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缺少项目较多,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增加季节气候、社会环境、生活习性等诱发因素影响的研究,开展辨证、辨病分型论治,单方、复方及经验方治疗HP感染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等研究,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从中得出准确的结论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丁雪飞田耀洲中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3)194

[2]高文、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J],中国医刊,2007,42

(2);22-27

[3]吴琼、周宁、李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

(1)149

[4]潘虹中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

(2)49

[5]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6-279.

[6]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5-69

[7]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14-323。

[8]牟太琴、温悦、吴寒寅等,中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J],中国药房,2010,21(23);2092-2094.

[9]刘建明,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5(27),943-944.

[10]刘冠岐、朱方石,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5(11),89-91.

[11]邹晓华、石美雅、查安生等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302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8,12(4):

5-6.

[12]梁晓星、苏珍,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5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

39.

[13]蔡雯、蔡建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中医证型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3),54.

[14]郑惠虹,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11,42(3):

37.

[15]刘文波、王翼洲,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13,3,67—69

[16]吴琼、周宁、李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27)149-151.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