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511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新都一中高2015级第三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余秋雨说:

“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2.《三国志》载: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3.《孟子·梁惠王上》记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据此你可以得出

A.“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孟子提出的最高生活目标和理想

B.孟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C.孟子的思想被当时的统治者欣然接受

D.孟子的思想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4.有一生徒,才华卓绝,声明远闻,欧阳修知贡举,很想录取他,但最终也没有实现,欧阳修深为遗憾。

造成欧阳修深为遗憾的原因可能是()

A.该生善文辞,但对于四书五经不熟悉

B.该生善文辞,但在校的成绩不好

C.宋代录取名额太少

D.宋代实行糊名法[

5.唐太宗晚年在回顾自己治国经验时说: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请你判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B.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D.儒家、道家

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体现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7.10月16日在河北大学,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穿着轮滑鞋的女生后,肇事者李启铭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

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但李启铭却高喊“我爸是李刚!

”对此行为的处置,符合韩非子主张的是

A.礼法并施,摆事实讲道理,按律量刑

B.处死李启铭,罢黜李刚公安局副局长职务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看谁是奴隶主就维护谁的利益

D.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9.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制天命而用之;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10.中国的传统是对皇帝及皇权的敬畏,“没有犯错的皇帝,只有做错的宰相”,而开始从制度上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黄宗羲D.孙中山

11.《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宋代开封的繁荣景象。

下列场景不可能在北宋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着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杂剧《西厢记》在娱乐场所瓦子上演

12.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有:

()

①张飞:

“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

“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③④

13.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

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

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14.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

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15.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

梁启超对小说这种地位的看法反映了

A.小说的政治功能日益突出B.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扩大

C.清末市民队伍进一步扩大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变化

16.“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D.致良知,知行合一

1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18.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

“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

……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一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

”下列与唐甄思想相似的一项是

A.制定经济计划B.国家干预C.建立福利制度D.自由主义

19.顾炎武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皮肤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20.“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表达了

A.“经世致用”的思想B.“工商皆本”的思想

C.“独尊儒术”的思想D.“物质第一”的思想

21.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22.“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

XX词条对此解释: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B.①②C.③④⑤D.①②③⑤

23.有学者指出:

“关于事实评价,有证据辨其真伪即可。

然而对于价值评价却和当前人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需要有关。

”下列评价最符合作者价值取向和需要的是()

A.马克思: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B.麦克·哈特:

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产生。

C.严复:

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杨凤城:

新中国“大体上到1956年前后文化转型初步告成。

2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25.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

“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该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26.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27.郑观应《易言·公法》中说:

“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向来划疆自守。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

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

A.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B.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初步拥有了世界意识和观念D.国家观念有了根本改变

28.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

”其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29.某位历史学家正在为其研究的课题查阅《诗经·风》,据此可以推断,其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A.西周时期王室贵族的饮食起居B.西周时期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

C.春秋晚期中国文化教育状况新变化D.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30.“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1845年前后,在进京的湖北演员余三胜、谭志道等人的努力下,西皮和二黄终于交融在一起,皮黄戏正式形成。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了()

A.昆曲B.元曲C.秦腔D.京剧

31.“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2.孔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

孔子所说的“礼”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了君主专制B.确保了社会和谐发展

C.加强了思想控制D.巩固了宗法等级制度

二、非选择题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

使用铁犁牛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出现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81年

隋朝建立,确立三省六部制

607年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584〜605年

隋朝开通大运河

唐朝

火药用于军事,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宋朝

理学产生,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使用交子

明朝中后期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反君主专制思想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摘自《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45.(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鉴赏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笔画横平竖直;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B项符合题意。

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悉仰于官”“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题干主旨体现的是西汉以来确立的“君为臣纲”核心价值观,D项符合题意。

A项“勤政廉洁的传统”,具有片面性;B项属于无关项;C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主旨不相符合。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不对,“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孟子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而非最高生活目标和理想;B不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而这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C不对,当时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民生,但是不符合战国时期统治者进行兼并、统一战争,强化君主权力的需要。

4.【答案】A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因此,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这个“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没有“灵明”,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表现,故A、B、C三项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背景。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新”。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阶级结构也发上了变化,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而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却日趋闭关自守。

分析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

朱熹指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宋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B、C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宋代的开封,而D杂剧《西厢记》是元代的,所以不可能在宋代开封出现,所以本题答案选D。

1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符合宋代理学“节义”思想;“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的信息符合“忠孝”思想,故①④符合理学理念,故本题选择A项。

1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易。

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

”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故C答案正确;A答案说法错误,儒家文化仍是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答案说法不符合题意,没有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排除;D答案与题意无关,排除。

1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据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观点之一就是小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并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

再联系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政治变革,因此A正确。

BC是关于小说这话总地位的变化的原因而非表现,D与史实不符。

1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

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

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

四个选项中:

A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C、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

1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黄宗羲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材料认为:

“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

”财用是生民之命、国家之宝,因此立国之道唯在富民。

“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一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

”唐甄提出顺其自然,统治者不予干预,发展多种生产的富民主张。

这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有相似之处,故选D。

A、B都主张调控、干预经济;材料中唐甄并没有提出建立福利制度的主张,故C项也可排除。

1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

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因此选D。

20.【答案】A

【解析】略

2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1893—1898年,正值晚清时期,此时,自由、平等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排除B;“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反映了当时维新思潮的发展,而民主革命、共和思潮并非当时主流,故C符合题意;顽固保守势力既反对民主,又有反对共和,故D与题意无关。

2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①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的是封建思想伦理的作用,明显不符合题意;②项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体现的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的宣传,明显具有落后性;故选B。

③④⑤项分别体现的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

所以答案选B。

2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史学理论与研究相关内容——历史认识的方法。

抓住题干“价值取向和需要”要求,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马克思的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他的价值取向;B项,麦克·哈特和宗教改革以及新教产生没有直接联系,谈不上“价值取向”;D项,文化转型代表的是当时共和国政府的价值观,而不是作者杨凤城本人的价值观。

进一步可知,C项,严复的主张代表了他的价值取向和需求,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

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

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

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

25.【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教育,也没出现议院等字眼,所以材料的主旨既不是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