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901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ocx

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

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能够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及附件材料,论证文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教学难点:

美苏的“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新课: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人民一起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世界人民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后,在治疗战争创伤的同时祈求世界和平,然而“二战”结束了,战时反法同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否能够继续维持下去?

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24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1、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

(1)美国: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资本主义)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军事上,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

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53.9%)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74.3%),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体系。

(2)苏联:

成为战后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社会主义)

“二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建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4万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并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3)西欧:

各国普遍衰落。

(资本主义)

英国在二战中损失兵力120万,军费开支几乎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国家预算的4/5被用于军事需要,战争使英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共欠外债350多亿美元。

法国在战争中曾经被德国占领,战后才依靠盟国的力量恢复了作为大国的地位,但实际上法国实力已经严重衰退,海外殖民地几乎全部丧失。

阅读课本109页的解析与探究,结合课本106-107页的知识分析问题。

材料一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

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

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表明:

战后苏联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图。

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表明:

美国要争夺世界霸权,称霸世界的意图。

材料三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

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表明:

战后双方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双方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

 

2、美苏关系的变化

(1)国家利益的冲突(最根本);

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①战后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

②美国将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

③战后苏联努力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进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并存在大国沙文主义;

拓展:

大国沙文主义:

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

意识形态: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

(2)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3)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

(4)英国推波助澜的作用(丘吉尔“铁幕”演说);

思考题: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关系的原则吗?

不应该。

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权力选择

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

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阵营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 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7) “经互会”(1949)

军事 “北约”(1949) “华约”(1955)

“冷战”中的“热战”: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3.12)

A、含义:

P106

B、实质:

干涉别国内政,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

C、标志:

“冷战”的正式开始,两极对峙格局初步形成;

2.“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很明显,一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二是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首的战后格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方案,故名“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对于复兴西欧、抗衡苏联起了重大的作用。

同时也为后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面对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后,对东欧国家也颇有诱惑力,东欧各国曾希望通过接受马歇尔计划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以恢复经济。

但由于马歇尔计划是想使整个欧洲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因此遭到苏联的拒绝,东欧各国也只好仿效苏联。

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在1947年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的成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成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战后初期欧洲在经济上的分裂。

4.北约和华约建立的背景:

柏林危机(1948)与德国分裂(1949-1990)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这是“柏林危机”时的空运。

苏联的反击是在苏占区发行新货币苏占区发行新货币,封锁柏林。

5.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峙)1955

6.朝鲜战争及影响;1950-1953

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美苏冷战中,美国执行的是重欧轻亚的全球战略,而此时却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并将大量资源和人力虚耗在一个次要的地区与一个次要的敌人上,因此后来美国陆军上将布莱德利将军认为:

“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7.越南战争及影响;1961—1975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4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1000多亿美元。

越南战争:

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

三、“冷战”的影响

1.“冷战”持续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2.美苏“冷战”关系压低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课后小结: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两极格局的确立。

美苏两极格局存在近半个世纪,对二战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天两极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角度而言,学习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对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与探讨,最后将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表列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板书设计: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苏关系的恶化→“冷战”兴起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阵营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 欧共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7) “经互会”(1949)

军事 “北约”(1949) “华约”(1955)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

三、“冷战”的影响

一、形成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1.根本原因: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2.直接原因:

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积极对外扩张,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与苏联为巩固政权对外扩张产生矛盾。

二、形成过程: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梅素丽及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如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

最终形成两极格局。

 1.冷战: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1)原因:

①美苏实力超群:

美国:

                                                        

                 ;苏联:

                                                       。

②二战后,美苏是去战时同盟关系,在               和             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加积极地推行                  政策。

③西欧衰落:

                                                                 。

(2)序幕:

               

(3)表现:

①政治上:

     年提出             。

要求美国援助                          ,并公开宣称                                      。

表明美国公开放弃             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1947年9月,苏共、法共等组成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了              。

②经济上: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欧的               ,即             。

这是                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在        年成立了

                ,简称         。

③军事上:

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        年,美、英、法、意等12国签订了《                     》,成立了                 ,简称北约。

为了对抗北约,        年,        、         、                   、         、

           、             、         和              签订《                》,简称华约。

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        全面对峙,标志着                        的正式形成。

(4)影响:

 2.热战:

“冷战”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热战”,使得世界处于动荡不安置中。

其中最主要的是             和            。

(1)朝鲜战争:

        -        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          的政策,“冷战”从         扩大到        。

(2)越南战争

①背景:

二战后,       于        年重返越南,占领了越南南部。

越南北方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        年,法国被迫撤出。

美国乘虚而入,发动战争。

②经过:

      年,美国开始发动由美国顾问指挥西贡军队进行的“          ”,1965年,升级为“          ”,美军直接大规模参展。

       年,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年,越南实现统一,越南战争结束。

③影响:

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了美国的             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            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三、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视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和不安。

【思维拓展】

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步骤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对希腊、土耳其进行援助,以遏制这些国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

②紧接着,开始实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③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二战后,两极格局是怎样产生的?

最终结局怎样?

这样的结局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二战以后,美国等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发展经济,并在1949年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互会,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两极格局解体。

(3)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3.战后世界从两极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政治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这次国际格局的变动表现出哪些特点?

原因:

(1)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70年代后,美国又丧失了经济霸主的地位。

(2)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强大,促进了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开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欧洲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两个超级大国的经济霸权和国际地位。

(4)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步发展为美苏两大国的争霸,结果削弱了各自的经济力量,至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旧的世界格局结束。

特点:

(1)这次变动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它不是通过战胜国将意志强加给战败国来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在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前,一个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4.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请回答:

(1)在欧洲,它为什么要采取“冷战”形式?

有哪些措施?

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

①当时西欧经济困难,社会尖锐,为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必须稳定和恢复西欧资本主义。

②美国的争霸中心在欧洲,美国已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西欧。

③大战刚结束,美苏双方都愿也不敢重燃战火。

④苏联为自的对抗势力的强大,使美不敢轻易使用战争手段。

措施:

①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提出、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扶植西德为前哨。

(2)在亚洲,它为什么采取“热战”方式?

结果如何?

热战”政策的原因:

①在亚洲,美国遇到的对抗相对弱小,“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军事上占绝对优势,企图独霸亚洲。

②亚洲正处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高潮时期,美国打着“反殖”旗号,插手亚洲事务,企图独霸亚洲。

③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越南抗法战争的胜利为美国直接介入提供了机会。

结果:

①在朝鲜遭到了失败。

②在越南陷入战争泥潭,不体面地退出。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的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通过创设置重大国际事件为情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国际、国内焦点,并具备一定的敏锐洞察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认识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增长,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

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和日本成为世界就经济大国的原因。

教学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曲折。

导入新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师归纳:

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的和平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双方受损;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下的欧洲和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了联合自强和崛起,逐渐走出了美国的阴影;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开始振兴,都极大的改变了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讲授新课: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

(1)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曾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是,进入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遭受了重创。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意大利作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也遭受了巨大的战争创伤,法国还一度被占领。

(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欧洲不得不依靠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的威胁。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从丘吉尔的话可以看出欧洲在二战后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2)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联系加强。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当时的国际形势如何?

阿登纳的话反映了西欧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方法采取的措施?

国际形势:

两极对峙格局;

方法:

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3)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2)发展:

①建立关税同盟;

从1958年-1968年,经过10年的努力,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全部内部关税,并实现了对外统一关税率。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农产品价格制度)

③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1969年12月,欧共体政府首脑召开会议,决定开始组建经济和货币联盟。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1979年3月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其中心内容是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和建立欧洲货币,同时加强各国之间各项政策的协调,采取共同的政策措施,以达到商品、劳动力、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共同体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

1991年,欧共体政府首脑举行会议,明确规定了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具体步骤和日程,要通过建设欧洲内部市场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发行单一货币(即后来的欧元)来实现经济的高度一体化。

2002年1月1日在欧元区12个国家正式流通。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经济领域的局部合作到全面合作;从经济领域开始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拓展:

在欧洲大陆上,有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可算是世仇,那就是法国和德国,因此欧洲联合的关键在于法国和德国的和解,政治上的长期不和是使得欧洲联合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其实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都对这两个国家有利。

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联邦德国,因为其经济实力发达;而共同的农业政策更有利于法国,因为法国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

政治上的联合法国与联邦德国也存在分歧,联邦德国希望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把共同体建成一个超主权国家的联邦。

而法国虽然经济实力不如联邦德国,但在政治上却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一方面它希望联合联邦德国来加强自身对抗超级大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它又不愿意受任何超国家组织的控制,因此主张建立一种国家主权基础上的邦联,双方对此争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