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63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10学前)

PS:

本重点不保证绝对正确,只供参考,错了不要怪我。

没标明页码的,是笔记上的!

概念: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

是一种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置于现实生活的自然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

P15

3.跨文化研究方法:

是对属于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P16

4.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将不同年龄对象放在同一时期、进行同样的调查或测量的方法,她将各年龄组的主要发展特征进行比较,勾勒出学前儿童发展的趣事和倾向。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的方法。

追踪研究是纵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P18

5.期待性和现实性:

①期待性是指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性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

②所谓现实性是指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

P35

6.相互性与应答性:

①所谓相互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

②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与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

P36

7.关键期:

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是指人和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其基本特征是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印刻”现象。

P29

8.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是指身体形态、组织的结构、大脑的发展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神经系统、感官的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

P41

9.角色采择:

是指儿童采用他人的视角,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塞尔曼认为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动机。

10.拟合优度模型:

由托马斯和奇洛提出,指的是气质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旗帜特点相符合。

P111

11.依恋:

一般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在发展心理学中,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的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的心理联系。

(笔记)P127

12.移情:

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移情和认知移情。

13.自尊:

自尊是自我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感情。

14.延迟满足:

为了获取更大的报偿而延迟立即就可以得到的满足。

15.性别认同和性别分离:

①性别认同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且认识到该性别所具有的具体含义;②性别分离是指儿童喜欢和同性伙伴交往,而把异性伙伴看作是圈外人。

16.社会认知:

是人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是一种通过感知生活,形成表征和观念的信息加工过程。

17.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①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②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以获取某种物体为目的,并且形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

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18.父母意识:

是指父亲、母亲对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等(桑标,2000)P246

19.守恒:

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

20.弗林效应:

在整个20世纪,人们都变聪明了。

从1940年开始,每过十年,世界各国公民的智商平均增长3分,这就被成为弗林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智商水平逐年撒谎牛根生的现象。

P175

21.创造力:

是根据一定目,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P178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体现在哪些方面?

P6

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

身体、感觉、运动;

认知心理发展:

记忆、思维、语言;

社会性发展:

自我、他人。

3.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答:

①夸美纽斯从人的本性出发,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四个阶段,编写了《世界图解》;②洛克--白板说,卢梭--《爱弥儿》③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儿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记录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④霍尔将复演论的观点运用到发展心理学上,开创了现代学期儿童心理发展思想的先河。

⑤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4..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自己答)

答: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例如,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识字的关键期(3岁左右);数字概念形成的关键期(4岁左右);想像力发展的最佳时期(3-6岁).关键期确实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情况下才能弥补。

关键期又称为敏感期。

5.人文生态环境的期待性与现实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

在儿童教育中成人适度的期待能使他们对儿童的发展倾注更多的心血,从而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而作为儿童为了顺应成人的希望会更加努力。

作为成人特别是家庭和教师,对儿童的期待应把握好现实性的尺度,即基于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要求使儿童有一个更好的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幼儿心理畸形发展.

6.如何看待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性与应答性?

学校里师生之间、亲子关系中良好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儿童生活中语言、情绪等表现的及时应答,能满足儿童心理需要,更好地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因此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具有应答性的环境。

7.托马斯等把婴幼儿分为哪几种气质类型,各种气质类型的表现。

托马斯等人根据长时间的研究结果,发现存在三种气质类型。

①容易型,40%,这类儿童平时活动比较悠闲轻松,适应性强,心情愉快,对刺激的反应强度在低到中等之间,能建立起比较有规律的吃饭和睡眠习惯,对新的规矩、食物或人适应很快;到了学龄阶段之后,这类儿童也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②迟缓型,15%,这类儿童的特点是平时活动时不易兴奋起来,相对来说不怎么活跃,容易退缩,而且反应缓慢,反应强度比较弱,对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较难适应,对竞争性工作会发生困难等。

③困难型,10%,对新的环境适应很慢,这类儿童的特点是平时不大友好,难以高兴起来,在反应时常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强烈,在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上缺乏规律性,容易为新的问题、心境所困扰,而且常有过于激烈的反应。

8.如何理解拟合优度模型?

P11

答:

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用拟合优度型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的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不一致相符合。

父母养育和孩子气质的不一致,称为“拟合劣化”。

在拟合优度模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根据孩子的气质,而且受文化价值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启示:

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9.何为群体社会化理论?

P132

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简称GS理论)提出了社会化具有情境特异性的假设,认为同伴群体是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社会化动因,父母对儿童人格发展没有长期影响。

群体的文化通过父母同伴群体传递给儿童同伴群体,父母的行为不再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

10.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

①客体中心阶段:

孩子的相互作用集中在玩具或者是唔见上面,而不是同伴身上②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婴儿能够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③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婴儿同伴交往比较明显,模仿行为更加普遍,并且发展出互补互惠的角色游戏。

在发生积极的社会行为时会伴有消极的社会行为,如婴儿之间互相抓脸、揪头和夺取玩具等。

11.掌握弗洛伊德、艾里克森和班杜拉提出的与学前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心理阶段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作业)

12.掌握安丝沃丝关于婴儿依恋类型理论:

P128-129

①.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

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另有人指出,还存在影响儿童依恋的其它决定性因素,并且,父母的行为也会受到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类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情感的需要比较敏感。

②.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

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

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

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

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

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③.焦虑-回避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

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室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

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13.婴儿的笑和哭的类别。

P114

婴儿的哭:

①生理性的啼哭:

用以表示饥饿、冷、机体不适或疼痛等不快感觉。

②心理性啼哭:

主要发生在受到持续存在的不良刺激时引起愤怒的啼哭,受到惊吓,振动时引起的恐惧的啼哭

婴儿的笑:

①自发的微笑:

又称为源性微笑(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

②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三到四周起,又称为外源性微笑

③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到6个月起,对熟悉的人笑,对陌生人不轻易笑。

14.掌握幼儿的情绪功能、情绪调控的特点P112-115

答:

情绪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婴儿从出生到半岁左右,已获得了基本的情绪,这些情绪有不同的部体验和外部表现,而且有不同的适应能力②驱动功能,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③组织功能,是先天适感性与后天的习得能力相互交织的结果;④交流功能,是婴儿进行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具有服务于人际交流的通讯职能。

情绪调控的特点:

 

15.如何理解幼儿的自尊的发展,促进幼儿自尊的发展?

概念+如何促进?

答:

成人应该以真实的成就来维系幼儿的自尊;成人要求幼儿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帮助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做到坚持不懈。

16.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①、采用移情训练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②、通过树立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③、运用表扬、奖励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容。

通过开展各种游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⑤、创造真实情境,运用行为练习法锻炼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⑥、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⑦、利用传播媒介,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7.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答:

表现:

推、拉、踢、咬、抓和打等。

有时还会用整个身体挤撞“妨碍”自己的人。

从中班开始,增加了语言攻击,例如辱骂。

这种语言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则会减小。

矫正方法:

树立正面的榜样,减少攻击性型对儿童的影响;强化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消除或避免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加强移情能力和社会认知技能的训练。

18.掌握庞丽娟提出同伴交往的类型五种同伴交往类型幼儿的情感智力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

P251

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等四种基本类型。

显然,处于有利社交地位的幼儿其情感智力表现明显优于处于不利社交地位的幼儿。

这说明幼儿同伴交往地位的高低与情感智力表现的优劣有较高的一致性。

19.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P254

答:

①家庭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居住环境

②幼儿园因素:

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③儿童的自身因素:

社会性行为、社会技能

④其他因素:

儿童身体特征

20.鲍姆令德提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哪几种?

P245

答:

①权威型:

主要特点为理性、严格、、耐心和爱,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②专制型: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权利。

③溺爱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和期望,但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得不成熟。

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

④忽视型: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

最多只是提供物质上的条件。

21.掌握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特点。

答: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性别概念开始发展

②儿童在5-7岁时,能理解性别是不可以改变的

③性别认同是从个体意识到自己性别,并且认识到性别所具有的具体含义

22.掌握幼儿的记忆、思维的特点

答:

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④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思维特点:

①“万物有灵”思维,是指幼儿把那些没有生命或意识的东西都视为有生命的,有意识的东西;②万物有情思维,指的是幼儿把周围的物件看作有感情的;③自我中心化思维,是指幼儿进行想像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④视觉外观性思维,指的是幼儿往往借助于视觉,对外在形体进行观察,形成自己的想像。

23.影响幼儿目击证词的因素

答:

因素:

①问题的开放程度,当提出开放式问题时,儿童报告的信息通常比成人少,但是他们所报告的能容可能是同等准确②诱导信息的暗示,容易受其影响③询问次数的多少,当重复提问时,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加可能改变他们的答案

24.掌握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征的表现、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P185

创造力发展的特征表现:

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体现在游戏中;②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③幼儿的创造性借助于创造性想像来实现;④幼儿的创造性受情绪的影响;⑤探究活动是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影响因素:

1)外在因素:

①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养育方式、教育行为方式、父母的期待、父母自身的性格特征;②教师的态度③课堂的气氛④同伴关系

2)幼儿个人的在的创造性特点:

适宜创造性的特点,坚强性、进取性、独立性、好胜性、完美性、创新性、专注性

如何培养?

一.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材料

二.在音乐、美术、创造性思维等训练幼儿创造性

三.教师的教育

①确定每个幼儿天生具有的创造性②创造性活动以幼儿为主题③在幼儿的一切活动中培养创造性④鼓励幼儿积极探索⑤帮助儿童认识到有些问题,不是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的⑥帮助儿童学会判断和认识自己的感情⑦帮助儿童认识到通过自己努力解决了问题会给人带来快乐⑧运用启发性提问,培养幼儿创造性⑨帮助儿童发展坚持性⑩帮助儿童认识到同伴中的差异

25.掌握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感智力理论、社会智力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作业)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

卡特尔和霍恩

主要观点:

流体智力是与神经系统有关的智力,主要包括记忆、图形关系等;晶体智力是通过学习和记忆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语言理解和常识等。

霍恩将这两个智力在认得医生中各阶段的变化进行比较,揭示出流体智力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晶体智力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增强的规律。

多元智能理论:

代表人物:

加德纳和斯腾伯格

主要观点:

①八种智能的发展存在不同的规律,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②在婴幼儿期,智能的发展是通过符号系统来表现的,儿童期均用纸上标记或记号来表示,青年期和老年期用理想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③对于一个人来说,智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些方面突出,某些方面存在问题④不同智能显示出来的年龄存在差异⑤智能的发展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

情感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

萨洛夫和梅耶

又称为“情商”是理解他人的情感,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自己感情的自我认知能力,理解、推测别人感情的移情能力,能够控制感情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注重事物好的一面;保持乐观态度的能力;与周围的人不发生矛盾和冲突,能与别人搞好人际关系;不管干什么,有持续到底的能力。

社会智力理论:

代表人物:

斯腾伯格

主要观点: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心洞察力,对社会公德和礼仪的认知能力等(斯腾伯格),有必要消除专家与普通人之间智力观的差异,应对社会生活的智力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